萬亮兵
【摘要】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國家和社會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而對于農村中小學中的學生們來說,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為進城務工人員,由于長期得不到大人們的照料和保護,這就使得一些孩子逐漸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和扭曲的心理,同時也使得一些孩子淪為了被欺凌的對象。面對不斷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我們應控制住內心的憤怒,冷靜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尋找正確合理的解決之道。本文主要通過家庭因素方面,簡要分析了農村中學校園間欺凌事件背后的原因,從而列舉出幾種有效對策,可作為參考為老師和家長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中學;校園欺凌;成長教育
一、引言
曾幾何時,校園是每位學生學習,成長的樂園,是每位孩子接受知識,明白事理,走入社會前的必經之地。然而如今,校園卻成為了一些孩子宛如噩夢一般的地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在網上看到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掌摑,扯頭發(fā),腳踹,強迫下跪等一系列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舉動讓人觸目驚心,讓每一位看到此畫面的人無不痛心和氣憤。然而,氣憤過后,我們靜下心來反思后發(fā)現,這些所謂的施暴者,也不過是一個個和受害學生年紀相仿的學生。為何同樣是學生,在同一所學校讀書,甚至所接受的是同一位老師的教育,怎么就會出現如此“惡魔”般的學生呢?目前施暴者還是年僅十幾歲的學生,但老師和家長面對如此情況若不加管制,這些學生往后很大概率將會成長為危害社會安全的罪犯。
二、探尋施暴學生施暴背后的客觀原因
曾經有位著名的教育專家說過,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必定有一個問題家長或是問題家庭。因此,家庭環(huán)境是否和諧健康,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品德是否高尚。家庭不和,父母長期吵架,長期打罵孩子,對子女管教過于嚴格等因素,都會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扭曲的心理,使孩子產生心理偏差,最后導致了校園欺凌事件甚至是違法亂紀事件的發(fā)生。
(1)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扭曲。不當的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心理扭曲最終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首要原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過分的嚴格和過分的溺愛。
某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要嚴格管教將來才可能有出息。殊不知,嚴格并沒有錯,但凡事都需有個度,倘若過分的嚴格,比如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體罰孩子,長久以往,將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嚴重的損害,會導致孩子膽小,懦弱,或是欺負比自己年紀小的學生以尋求心理平衡,最終演變成校園欺凌事件。與過分嚴格相反,過分的溺愛,指對孩子百依百順,肆意放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使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面對錯誤不愿承認,出了后果不愿承擔,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等等,都也有可能導致孩子內心世界的扭曲,畸形。
(2)家庭破裂或結構不完整。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家庭的破裂,受影響和傷害最大的恰恰是孩子。經歷父母離異或去世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同齡孩子應有的關愛和照顧,很容易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對其他孩子將不由自主的產生嫉妒甚至厭惡的情緒,從而產生報復心理,逐漸演變?yōu)樾@欺凌。即使夫妻沒有離異或去世,但若使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父母無休止爭吵的環(huán)境中,同樣也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不小的影響。
(3)家庭暴力的頻發(fā)。家庭暴力同樣是導致孩子內心世界扭曲的又一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孩子“打怕了”,他們才會乖乖的聽自己話。殊不知,孩子怕自己和聽話懂事完全是兩個概念。暴力從來都只會加劇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不斷的對孩子施暴,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傷害的更是孩子幼小內心。其次,不僅是父母對孩子施暴,夫妻之間的暴力行為,同樣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的內心。
三、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有效策略
關于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主要措施,本文主要簡單介紹以下三種:
(1)學校老師應主動作為,與家長和學生做好溝通工作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必有一個問題家庭。而農村中小學的學生,由于大多父母都是進城務工人員,長期不在孩子身邊,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陪伴與照顧。此時,就需老師做好相應的溝通工作,平時應多加留意自己班上的學生是否表現出了某些不正常行為,一旦學生存在異常行為,老師應及時與其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與家長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及時扼制校園欺凌事件。
(2)大力推廣法制教育,創(chuàng)建安全校園
很多施暴學生選擇對同學,伙伴進行施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法律意識淡薄,認為同學可以無償的充當自己發(fā)泄情緒的對象,自己無需承擔任何后果。為此,學校核老師方應大力推廣法制教育,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未成年人保護措施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以法律的威嚴震懾住每一位具有施暴傾向的學生。
(3)預防為輔,治理為主
對于已經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老師和學校方應及時通知當時雙方家長,并對被施暴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慰與疏導工作。至于施暴一方的學生和家長,老師應主動先對家長進行教育工作,杜絕家長以“孩子還小不懂事”一言以蔽之的現象,并對施暴學生進行必須的教育和處罰措施,使施暴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避免欺凌事件再次發(fā)生。
結論:校園欺凌問題是教育問題,應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首先要保證每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次才是傳授知識。農村中小學作為國家教育政策關注對象,應時刻關注校園欺凌事件,嚴厲打擊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治理校園欺凌事件任重而道遠,需要老師,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引導和努力,各自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其中,老師作為最為關鍵人物,應做到及時預判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采取正確合理的方式應對校園欺凌事件,聯系學校和家長,安撫被欺凌學生的內心,引導欺凌者正確認識自身錯誤,為農村中學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中學校園欺凌行為預防策略研究[J].蘇雪燕.2017(05).
[2]農村中學班主任防治校園欺凌有效策略探討[J].周麗思.2019(09).
備注:本文為2021年度平涼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中學校園欺凌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莊浪縣盤安中學為例》(課題立項號:[2021]PLG423)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