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秋
摘要:《西方文論經(jīng)典選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相當大的弊端,本文致力于借助英語考試中閱讀理解的出題策略設計思考題目全方位、系統(tǒng)化地科學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文本,并有據(jù)可依地評價文本。
關鍵詞:西方文論經(jīng)典選讀;文學理論;閱讀理解
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準等類問題的研究”。而《西方文論經(jīng)典選讀》(下文簡稱《選讀》)課程就是引導學生閱讀在西方文論史上重要的經(jīng)典文獻資料。《選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一般作為其高年級階段的專業(yè)選修課或必修課。
就筆者的調(diào)查了解,當前該課程的實際教學一般包括如下兩種教學模式:一、老師羅列相關理論要點,學生識記。二、老師給學生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包括需要閱讀的篇目以及一些思考問題,課堂上先由老師介紹該作者的生平、文獻的寫作背景等基本情況,然后個別或全體學生依次發(fā)表讀后感再一起討論最后老師點評。
筆者認為,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第一種教學模式中,雖然有助于學生積累西方文論的相關知識,但是問題也很突出。本來“對于理性思維能力較弱的本科學生來說”,理論“無疑會使他們感到枯燥難懂”,而如果教師再強行將原本較為鮮活的理論文本抽象成幾個干癟的知識點、將有機的文章整體割裂成若干教條,那么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無疑是雪上加霜。在第二種教學模式中,顯然,教師將教學活動的主體讓渡給了學生,并不強調(diào)知識點的灌輸,而是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西方文論的代表性文獻,給予其一定的自由在完整的文本中去探索理論的提出和展開過程并讓其運用批判性的思維去評價該理論的價值和謬誤。相比第一種模式,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理論的思考和辨析甚至創(chuàng)新的能力,但是其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并不能保證該目標的完全實現(xiàn)。這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教學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存在問題。對于本科生而言,片面強調(diào)學習的自主性不利于其思維水平的提高?!案鶕?jù)布魯姆—安德森認知能力模型,人類認知能力是由識記、理解、應用逐漸過渡到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層次智力活動?!?/p>
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是中學階段基本以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而到本科階段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才得到培養(yǎng)。由于之前缺乏積累,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尤其對理論的抽象分析和判斷力還比較薄弱,因此,如果一味地自由式閱讀、發(fā)散式思考很可能連最起碼的本文基本內(nèi)涵和意義指向都搞不清楚,而建立在錯誤的理解上的評價能力更是無稽之談。其次,檢驗學生閱讀效果的標準不完善。部分老師將自己定位在課程的組織者和課堂發(fā)言的主持人,任由學生發(fā)表意見,甚至連最基本的錯誤都不予指出,有些教師也布置了思考題引導學生閱讀,但是題目的設定多數(shù)很隨意而且大而無當。具體而言,對理論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較為淺表,一般來說,有一定議論文閱讀訓練就可應付。而對理論價值的評價則因為缺乏有效的參照系和合理的標準易流于空泛。可見,大部分思考題的設置還不夠系統(tǒng)嚴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察的廣度和深度也是遠遠不夠的,最終的教學效果恐怕并不盡如人意。
對此,筆者提出改革和創(chuàng)新我國《西方文論經(jīng)典選讀》的教學方式的幾個方面。
首先,以英語考試中的閱讀理解的題型設計思路為參照,系統(tǒng)地設計問題。雖然《選讀》的篇目都是翻譯成中文的文本,但它們是由歐美學者寫作的,用的也是不同與中文的印歐語系的語言,從文章組織架構到語法甚至具體的語言表達都更接近西方原文。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最熟悉的西方語言毫無疑問是英語,作為英語考試中必考題型的閱讀理解自然也花費了學生大量的精力去掌握其出題規(guī)律,因此,以此為參考,設計思考題可以讓學生有熟悉感,更容易上手。
其次,要在遵循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設計思考題目。完形心理學認為,人類對事物包括文本的認知是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因此,思考題的設計應該充分體現(xiàn)理解的次序,即首先從文本的整體宏觀地切入,提問主題思想、主旨等,再涉及部分及細節(jié),包括某段落的邏輯、具體概念、某個命題等。另外,閱讀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因此,思考題的設計也要突出層次性。先揭示表層含義再發(fā)掘深層意義,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批判。
筆者以《文藝對話錄·伊安篇》的思考題為例,具體說明設計題目的思路。
1.對話的主題是什么?
2.對話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3.請分析蘇格拉底怎樣使用“赫拉克勒斯石”來比喻文學活動的
4.蘇格拉底將“誦詩人”稱作?
5.蘇格拉底將誦詩人同哪些人類比?
6.怎樣理解蘇格拉底所說的“技藝”?它有哪些特性?
7.簡要概括蘇格拉底誘導伊安得出“宣揚荷馬的本領不是憑技藝的知識,而是憑靈感”這一結論的過程。
8.你是否同意蘇格拉底的結論以及論證過程?請具體闡釋。
這八道思考題幾乎覆蓋了文本閱讀理解的全過程和全方位。從類型上分析,思考題既有宏觀的主題、主旨類,又有微觀的細節(jié)類及重要概念題;從廣度看,題目是按照對話進行的順序,涵蓋了該篇對話的各個重要階段。另外,從培養(yǎng)目的來看,題目所考察和訓練到的能力也是全面的:將對話的主題與問題相區(qū)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的意識;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幫學生提煉重要概念,并結合上下文總結其內(nèi)涵;特別關注到文本中的論證,讓學生有意識地去復現(xiàn)這一過程,以此鍛煉理性思考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最后一道題目是關于評價的,但不同于此前泛泛而論的評價或印象式的點評,該問題的針對性強,就是重點關注蘇格拉底的論證過程及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引導學生體會評價的側重方面,有的放矢和有據(jù)可依地給予態(tài)度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