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為暗淡的一刻,但是仍然不乏才華橫溢又充滿愛國之情的仁人志士,這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有沈葆楨和他的岳父林則徐。同為地主階級官吏、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與岳父林則徐的為官為人及其相似,卻又略有不同。本文就林文忠公和沈文肅公翁婿倆的思想實踐簡單做一簡單對比。
關鍵詞:沈葆楨;林則徐;思想;船政;海防;教育
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涌現過四大社會思潮:海防思潮、洋務思潮、變法思潮、革命思潮,它們有交叉又有更替,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林則徐主要踐行海防思潮,沈葆楨則積極參與前兩個思潮,翁婿兩人在巡撫、欽差、等任上兢兢業(yè)業(yè)、籌備海防、培育人才、抗擊外族,為鞏固晚清東南沿海邊疆地區(q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對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翁婿關系
沈葆楨,福建侯官人,字瀚宇,其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沈葆楨后又娶林則徐的此女林普晴,所以與林則徐既有舅甥之間的血緣關系,又有翁婿之情,可謂是親上加親。道光三十年九月初六日林則徐在至沈葆楨的信中說:“茲九月初二接七月二十五日一書,初六又接八月初四日一書,暨前后所寄邸報俱已收閱無誤,其七月初寄去信內未將端節(jié)來函提及,只是漏敘,并非原信遺延。[1]從信件內容可以看出兩人時常保持聯系,此時的林則徐已經賦閑在家,這已經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信中語言依舊平和。
二、正統忠君思想愛國實踐
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就處于內憂外患之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開始了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賠款、割地、簽約、開埠等等一系列接踵而來,打破了清朝統治者一直作的“天朝上國”的夢。清政府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額爾金勛爵談到中國人時說的‘他們那個衰落文明已千瘡百孔、腐朽不堪?!痆2]清政府的正規(guī)軍八旗和綠營腐朽不堪,在面對外來侵略和農民起義時一敗再敗,以滿洲貴族為核心的統治已經難以支撐江河日下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到核心統治中來,沈葆楨就是其中之一[3]。
三、海防建設
林則徐的海防觀念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以鴉片戰(zhàn)爭為界,前期,他也帶著封建知識分子的愚昧眼光去看待外來事物,林則徐在給英國的照會中寫“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3],對歐洲國家的認識水平停留在一個很淺顯的層次,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稱“而其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4]通過鴉片戰(zhàn)爭,見識到了英國人堅船利炮的威力,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致好友李星阮的信中寫道:“海上之事在鄙見以為船炮、水軍萬不可少。聞當局多有詆此議者,然則枝枝節(jié)節(jié),防之不可勝防,不知何以了事。”[5]林則徐這時才有了一定的海防觀念,認識到當時中國器物方面的落后以及建海軍、造船炮的重要性。
四、由了解到學習西方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人對世界局勢處于無知階段,整個社會也拒絕了解西方國家先進的科技文化,當年瑪噶爾尼訪華所送給乾隆皇帝的槍炮等新器物一直被封存,沒有引發(fā)中國人的興趣,整個社會對西方國家的認知依舊是蠻夷。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怠,在中央和地方都任職過的的林則徐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頗有見地,但對外國卻是停留在傳統認知基礎上,他到達廣州后積極搜集有關英國人的資料,彌補知識的匱乏,開始“睜眼看世界”。兩廣總督鄧廷楨于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上奏:林則徐自去歲至粵,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書籍,又購其新聞紙。[6]招人翻譯《澳門新聞》著重了解鴉片的種植、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翻譯《華事夷言》和《四洲志》,后者原為英國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書中介紹了五大洲國家的情況,該書是中國人第一次翻譯世界地理書籍,讓一直以天朝上國居民對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
沈葆楨具有戰(zhàn)略家的眼光,早在福州船政創(chuàng)辦之初就提出了“建廠造船的根本是學習”師夷長技是目的,培育人才是根本。他聘請洋匠是為了在一定期限內教會中國工匠,因此訂立合同,否則洋匠回國,而中國的工匠沒有掌握技術,那就失去了高薪聘請洋匠的意義。1866年伴隨著船政局的建設,船政學堂也開設創(chuàng)辦,第一批學生由尚在服喪沈葆楨親自命題閱卷錄取的,翻譯《天演論》的嚴復就是第一批學生,學生不但選拔嚴格,入學后教授課業(yè)也是在真正的新式學堂,不僅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幾何、繪圖等理工學科,還要學習英文和駕駛技術,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上船操作,從近海到遠洋,由教室到廠房,做到理論和實踐并重。對學生有著嚴格要求,制定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有賞,成績靠后的懲罰,在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下,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日后的鄧世昌、林永升、劉步蟾等英雄人物皆出自福州船政學堂。
五、開發(fā)邊疆
林則徐認為新疆的治理重在開墾荒地、水利建設、整頓軍備。 “巴爾楚克者,回疆要地,平衍饒水草,若曬渠導流,大興屯政,實以耕種之民,為邊徼藩衛(wèi),則防守之兵可減,度支省而邊防益固”接下來在新疆的三年里,他親力親為,推廣“坎兒井”,召集農民開墾荒地,達到實邊的效果。后來林則徐曾與左宗棠有過一段會面,林對左甚是賞識,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贈送于左宗棠,“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后來左宗棠收復新疆、力主“疆防”,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林則徐的影響,1884年新疆在左宗棠等人的建議下正是建省。
總結
由于年齡的差異、社會的變遷,林則徐處于思想界的領頭人,而沈葆楨則重在實踐,沈無疑是收到林的影響,尤其在海防建設和洋務學習方面兩人有著繼承關系。左宗棠更是扮演了一個起著連接作用的紐帶,林則徐賞識左宗棠、左宗棠又舉薦沈葆楨,三人在邊疆開發(fā)和保衛(wèi)工作上前赴后繼,西北東南,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保存了領土完整。
參考文獻
[1]劉九庵編選 林則徐書札手跡選[M] 紫禁城出版社 1985 p62
[2]美 瑞瑪麗著 房德鄰等譯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14
[3]房德鄰 封疆大吏與晚清變局 [M] p14
[4]林則徐集奏稿(中) 中華書局 1965 p676
[5]劉九庵編選 林則徐書札手跡選 [M] 紫禁城出版社1985 p47
[6]姚薇元 鴉片戰(zhàn)爭史實考[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p54
作者簡介:黃志勇(1975年12月-)男;漢;本科;籍貫:陜西武功縣;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圖書館,文學,生態(tài)等系列。
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 青海 西寧 8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