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啟鋒 余詩倩 姚寶珍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兒科(湖北武漢 430060)
癲癇性腦?。╡pileptic encephalopathy,EE)是由反復癲癇發(fā)作或發(fā)作間期癲癇性放電所引起的疾病,頻繁的癲癇活動本身導致認知和行為障礙。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損害會愈加嚴重,故早期有效干預可改善發(fā)育結果。3 歲內首次癲癇發(fā)作的患兒40%為EE[1],而其中30%~50%嚴重神經精神發(fā)育障礙患兒存在癲癇相關基因變異[2]。除頻繁癲癇活動本身所造成的認知障礙和行為異常外,致病基因變異也可能造成EE 患兒神經精神發(fā)育異常,如Dravet綜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兒在1~2 歲時即出現(xiàn)神經精神發(fā)育滯后或停滯,但此時患兒腦電圖上癲癇樣放電并不頻繁[3]。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由形成孔的α 亞基和2 個β 亞基構成,根據α 亞基不同VGSCs 分為9 種亞型(Nav1.1~Nav1.9),其中Nav1.1、Nav1.2、Nav1.3、Nav1.6 在神經元動作電位產生和傳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α 亞基分別由SCN 1 A、SCN 2 A、SCN 3 A、SCN8A編碼,SCN1B則編碼Navβ1亞基。雖已明確SCN1A、SCN2A、SCN3A、SCN8A、SCN1B變異會導致EE,但基因變異如何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以及基因與臨床表型的關系仍是當前亟待弄清的問題。本文綜述VGSCs相關EE基因型和臨床表型的關系,為EE基因診斷和精準治療提供幫助。
SCN 1 A基因位于2 號染色體q 24.3,有31 個外顯子,編碼Nav1.1 的α亞基。Nav1.1 在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上均有表達,但主要存在于表達小白蛋白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parvalbumin positive interneurons,PV神經元),且成年大腦表達水平更高[4]。Nav1.1 功能下調可能與多種神經精神疾病相關,如SCN 1 A基因敲除雜合子小鼠大腦PV神經元Nav1.1低表達,導致阿茨海默癥發(fā)生[5]。與阿茨海默癥相似,SCN 1 A雜合變異DS 模型小鼠海馬CA 1 區(qū)PV神經元數量減少,且神經元上Nav1.1功能減弱[6]。提示SCN 1 A基因變異本身也可能會導致癲癇患者認知功能損害。
DS 是最典型的SCN 1 A相關EE,早期通常由高熱誘發(fā),隨著年齡增長,部分DS 出現(xiàn)無熱性癲癇發(fā) 作[7]。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只能發(fā)現(xiàn)DS患兒SCN1A外顯子變異,但實際SCN1A內含子區(qū)域發(fā)生變異,誘導毒性外顯子形成,進而SCN1A編碼的全長蛋白數量減少,也會導致DS[8]。除此之外,某些基因可能在SCN 1 A表達的調控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而影響SCN1A相關EE嚴重程度[9]。當然,并非所有SCN1A變異相關EE均表現(xiàn)為DS。有報道,9例早期嬰兒SCN1A腦病中,8例為p.Thr226Met變異,1例為p.Pro1345Ser變異;9例患兒均有嚴重的發(fā)育障礙,無法行走和說話,甚至需通過胃造瘺方式進食[10]。p.Thr226Met位點變異時,Nav1.1離子通道功能增強,但這種功能獲得會導致PV神經元更容易發(fā)展為去極化阻滯,導致PV神經元釋放γ-氨基丁酸(GABA)減少,并且比DS因SCN1A變異導致單倍體劑量不足時釋放的GABA更少,即前者去抑制作用更強,這就能解釋早期嬰兒SCN1A腦病臨床表型較DS更嚴重[11]。見圖1。由此可見,SCN 1 A外顯子變異導致VGSCs功能受損程度越大,臨床表型越嚴重,且該基因內含子變異或調控表達過程的其他基因發(fā)生變異,均可導致EE。
圖1 SCN1A 相關EE 發(fā)病機制
減少持續(xù)的癲癇發(fā)作和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是治療DS首先考慮的事情,因為反復癲癇發(fā)作或長時間癲癇發(fā)作會影響患兒神經精神發(fā)育,導致預后較差。從大麻中可提取大麻二酚和Δ9-四氫大麻酚,這兩種藥物均可有效緩解SCN1A相關DS模型小鼠癲癇發(fā)作,且兩種藥物小劑量靜脈注射可產生協(xié)同效應[12-13]。大多數DS均由SCN1A雜合功能喪失性變異所引起,故VGSCs阻滯劑類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拉莫三嗪、奧卡西平等無效,甚至會加重病情[14],而Nav1.1 高選擇性激活劑蜘蛛毒液肽Hm 1 a 則可通過作用于大腦CA1區(qū)PV神經元,顯著降低DS小鼠癲癇發(fā)作次數和死亡率[15]。由此可見,激活PV神經元抑制功能,可有效治療DS。司替戊醇和氯巴占可增強GABA 能神經傳導,控制癲癇發(fā)作。北美一項DS 治療管理共識建議,一線抗癲癇藥效果不佳時,可采用司替戊醇/丙戊酸鹽/氯巴占合用方案[16],DS患兒長期維持該方案安全有效,且成年后仍可從該方案獲益[14]。此外,已從SCN1A變異DS患者獲取皮膚成纖維細胞,并將其成功誘導為多能干細胞[17],這將為SCN1A相關EE新藥物研發(fā)及篩選帶來極大可能。
SCN 2 A位于2 號染色體q 24.3,有33 個外顯子,編碼Nav1.2 的α亞基。生命早期,Nav1.2 在有髓神經纖維的軸突起始節(jié)段和Ranvier節(jié)點中表達,到1~2歲時逐漸被Nav1.6取代。成人時期,Nav1.2主要在興奮性神經元軸突起始段及未髓鞘化軸突部位表達,此時Nav1.2 的作用是增大而非啟動成熟神經元動作電位。丹麥調查發(fā)現(xiàn),SCN2A基因在人群中變異率約為1/78608[18]。
SCN2A變異會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綜合征,其嚴重程度從自限性癲癇到伴神經精神發(fā)育障礙的EE。即使SCN 2 A不同位點發(fā)生變異,導致神經元上Nav1.2生物物理特性不同,也可能會出現(xiàn)相同的臨床表 型[19],反之,相同位點的變異臨床表型也可能不同,說明EE 的臨床表型還可能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有報道1例大田原綜合征女性患兒及其同父異母兄弟均攜帶SCN 2 A上p.Q 383 E 變異,但其兄弟為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而非大田原綜合征[20]。此外,變異來源也可能影響EE嚴重程度,胚系變異較新生變異Nav1.2電生理功能障礙更小,臨床癥狀更輕[21]。SCN2A變異相關EE的Nav1.2電生理變化較為復雜。出生后3個月內首次癲癇發(fā)作患兒VGSCs功能增強,并且發(fā)育障礙更嚴重,而出生3個月后首次癲癇發(fā)作患兒VGSCs功能喪失,發(fā)育障礙相對較輕[22]。選擇性剪接異變體可加重SCN2A基因變異相關EE臨床癥狀,并且在出生前3 個月表達更高[23]。這或許能部分解釋SCN 2 A基因相關EE 首次癲癇發(fā)作時間越早,患兒癥狀越嚴重的現(xiàn)象。
有報道12例SCN 2 A基因變異相關EE 患兒使用苯妥英后,癥狀得到有效控制;但納入更多研究對象后發(fā)現(xiàn),出生3 個月內首次癲癇發(fā)作腦病患兒在使用VGSCs 阻滯劑(苯妥英、卡馬西平)后癲癇發(fā)作頻率明顯減少甚至完全控制;相反,出生3 個月后首次癲癇發(fā)作腦病患兒使用VGSCs阻滯劑,癲癇控制效果甚微,甚至會加劇癲癇發(fā)作[24]。這與SCN2A相關EE發(fā)病機制相一致,也說明研究VGSCs功能變化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此外,部分SCN 2 A變異EE 患兒的父親或母親為嵌合體變異,其下一個孩子可能有患EE的風險,故備孕前遺傳咨詢對預防EE的發(fā)生是必要的[25-26]。
SCN 8 A位于12 號染色體q 13.13,有28 個外顯子,編碼Nav1.6的α亞基。微管相關蛋白MAP1B與Nav1.6 胞內N 末端結合,使得Nav1.6 不被內吞并在神經元軸突起始段穩(wěn)定存在[27]。磷酸化是一種強大的可逆的離子通道功能調節(jié)機制,鈣離子/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II可通過調節(jié)Nav1.6磷酸化,進而影響神經元興奮性[28]。同樣,Janus激酶2通過使細胞內成纖維細胞因子14磷酸化,調節(jié)Nav1.6功能,從而抑制Janus激酶2活性,導致海馬CA1區(qū)錐體神經元興奮性降低[29]??梢?,磷酸化可調節(jié)Nav1.6功能,而Nav1.6功能變化則會影響錐體神經元興奮性。
SCN8A相關EE一般是由2個雜合變異親代遺傳所致,子代為雙等位基因變異,并且這2個變異都表現(xiàn)為VGSCs 活性降低[30]。嚴重SCN 8 A相關EE 的特征是在出生后最初幾個月出現(xiàn)頑固性癲癇,通常表現(xiàn)為長時間的局灶性運動減退,并成串發(fā)作,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癥狀(呼吸暫停、發(fā)紺、瞳孔擴大),演變?yōu)殛嚁伝螂p側強直-陣攣表現(xiàn)[31]。內側內嗅皮層接收頂葉、枕葉所傳入的信息,并將其傳出到海馬錐體神經元,SCN8A基因變異導致該區(qū)域神經元Nav1.6鈉離子通道失活障礙、鈉離子電流增大[32]。巧合地是,SCN8A基因變異相關EE小鼠海馬CA1區(qū)錐體神經元也會出現(xiàn)過度興奮[33],這兩種現(xiàn)象之間或許存在因果關系,并可解釋SCN 8 A基因變異相關EE 的發(fā)病機制,即SCN8A基因變異導致內側內嗅皮層神經元Nav1.6鈉離子通道失活障礙,進而海馬CA1區(qū)神經元過度興奮,EE發(fā)生。此外,前腦(大腦皮層和間腦)興奮性神經元Nav1.6鈉離子通道失活障礙也會導致SCN8A基因變異相關EE發(fā)生[34]。由此可見,神經元Nav1.6鈉離子通道失活障礙在SCN8A基因變異相關EE發(fā)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EE的發(fā)生發(fā)展并非僅由Nav1.6功能變化所影響。癲癇發(fā)作后,一些其他基因在前腦表達水平的繼發(fā)性變化也可能會導致腦病進展[35]。
VGSCs 阻滯劑對SCN 8 A相關EE 發(fā)作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尤其是高選擇性拮抗Nav1.6和Nav1.2、保留Nav1.1功能且容易透過血腦屏障的鈉離子拮抗劑,對SCN8A基因相關EE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GS967是一種新型VGSCs 阻滯劑,高選擇性減少鈉離子電流。研究發(fā)現(xiàn),GS 967 抑制錐體神經元自發(fā)放電,降低海馬Nav1.6蛋白水平,但不影響PV神經元動作電位放電頻率,可有效緩解SCN 8 A相關EE 癥狀[36-37]。Prax330是另一種新型鈉離子拮抗劑,可減小VGSCs持續(xù)電流和復活電流,抑制動作電位爆發(fā),并降低下丘腦神經元興奮性,對SCN 8 A相關EE 也有較好的療效[38]。此外,基因治療在將來也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反義寡核苷酸將SCN 8 A基因轉錄豐度降低25%~50%,可有效減少EE 小鼠癲癇發(fā)作次數,延長小鼠生存時間[39]。
由SCN3A編碼的Nav1.3主要在兒童發(fā)育過程中表達。發(fā)育階段,SCN 3 A富集在基底/外向徑的神經膠質細胞群和正在遷徙的新生神經元群中。SCN3A變異可能導致神經元異位,MRI 可發(fā)現(xiàn)大腦結構缺陷,如外側裂周邊區(qū)多微腦回或雙側額頂葉多微腦回伴小腦畸形[40],且患兒表現(xiàn)為神經精神發(fā)育異常[41]。
首例報道SCN 3 A基因變異相關EE 患兒在出生后幾周內即表現(xiàn)為頑固性癲癇和嚴重的智力殘疾,VGSCs 功能分析顯示明顯的功能獲得性效應,緩慢失活電流顯著增加;苯妥英和拉科酰胺選擇性減少緩慢失活電流,能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42]。另1例SCN3A基因相關EE患兒純外顯子測序未發(fā)現(xiàn)基因變異,但外顯子組隱馬爾可夫模型發(fā)現(xiàn)患兒存在SCN3A基因位點缺失[43]。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未來可能發(fā)現(xiàn)更多EE與SCN3A變異相關。
Navβ 1 亞基在神經系統(tǒng)廣泛表達,由SCN 1 B基因編碼,與VGSCs 在細胞表面定位密切相關。該基因雜合變異可表現(xiàn)為熱性驚厥附加癥等非腦病性癲 癇[44],純合隱形變異則表現(xiàn)為DS 樣EE 癥狀,且這類患兒生命早期死亡率較高[45-46]。與典型DS 相比,SCN 1 B基因純合變異患兒臨床癥狀更符合早期嬰兒發(fā)育和癲癇性腦?。╠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DEE),后者比DS更嚴重[47]。與野生型細胞相比,SCN1B基因變異(p.Arg85Cys)細胞表面鈉離子通道β 1 亞基表達并無差異,但由β 1 亞基調控的Nav1.1鈉離子電流消失,表明SCN1B該位點變異是功能喪失性的[44]。高選擇性激活Nav1.1 或許可有效緩解該類EE癥狀。Na+-K+-2 Cl-同向轉運體1型(Na+-K+-2Cl-co-transporter-1,NKCC1)和K+-Cl-同向轉運體2 型(K+-Cl-co-transporter-2,KCC 2)是錐體神經元上2 種主要的Cl-通道,前者介導Cl-內流,后者介導Cl-外流,在大腦發(fā)育早期,細胞表面NKCC1表達為主,神經元內Cl-濃度高,當GABA受體被激活,胞內Cl-外流,神經元去極化,隨著神經元成熟,細胞表面NKCC1表達逐漸減少,而KCC2表達逐漸增多,神經元外Cl-濃度高,此時激活GABA受體則表現(xiàn)為神經元超極化。研究發(fā)現(xiàn),SCN1B變異相關EE小鼠的大腦GABA能抑制作用成熟延遲,神經元過度興奮,導致癲癇發(fā)生[48](圖2)。研發(fā)NKCC1抑制劑有望治療SCN1B相關EE。
圖2 SCN1B 變異EE 小鼠GABA 能抑制系統(tǒng)成熟延遲示意圖
綜上,理解VGSCs基因變異和EE 的生物學概念有助于闡明其基因異質性和表型異質性,并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如果能根據臨床表型明確致病基因,則進行特異性基因測序將有助于診斷。但是,由于同一基因發(fā)生變異可能表現(xiàn)為不同的臨床特征,相同的臨床表型也可能由不同基因變異所致,那么,從遺傳學角度定義描述EE 將是一種趨勢。隨著基因診斷在臨床上逐漸推廣,其指導理解腦病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策略的潛力不可忽視。在VGSCs 相關EE 的治療中,根據基因型對治療分類,將使之朝著精準醫(yī)療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