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濤,楊曉磊,洪 亮
[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普外(肝膽)科,江蘇 鹽城 224199]
膽囊結石是膽道系統(tǒng)中較為常發(fā)的結石疾病,其發(fā)病率可達到7%~10%,臨床上膽囊結石患者中大多合并膽總管結石,其癥狀一般表現為反復上腹疼痛、噯氣、高熱寒顫等,甚至還可能引發(fā)梗阻性黃疸,進而損害肝臟功能[1]。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常選用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聯合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該術式雖可清除結石,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不適用于高?;颊?。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逐漸應用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中,其中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應用較為廣泛,ERCP可以觀察與診斷膽管的病變情況,充分了解膽囊管與膽總管的關系;LC可通過操作孔切除膽囊,且患者的創(chuàng)傷面積小、痛苦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對高齡患者也有一定的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ERCP聯合LC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肝功能指標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35例。 A組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16例;年齡26~68歲,平均(43.32±6.41)歲;結石直徑8~15 mm,平均(11.43±2.76) mm。B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齡25~71歲,平均(42.77±6.73)歲;結石直徑7~16 mm,平均(11.47±2.69) 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肝膽胰外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關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診斷標準者;經腹部B超或CT等檢查確診者;符合手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急性膽囊病變和膽總管狹窄者;合并肝、膽系統(tǒng)其他惡性疾病者;精神異常者等。本研究經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
1.2 方法 予以A組患者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聯合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即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并給予全身麻醉,在右上腹肋下行縱切口切除膽囊,縱向切開膽總管1.5 cm,探查膽總管中結石數量、位置,并使用取石鉗取出患者膽總管中的結石,取石完畢后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膽總管,之后放置T型引流管,放置完畢后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 B組患者采用ERCP聯合LC治療,即指導患者保持俯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后,插入十二指腸鏡后通過造影劑顯影確定結石大小、位置及數量,若結石直徑≤?10 mm,行十二指腸乳頭肌切開術(EST),對EST體征不適應者,則進行柱狀氣囊乳頭擴張術,而后用球囊或取石籃套取結石,若結石直徑>10 mm,則先用碎石籃碎石后再進行取結石操作;取石3~5 d后行LC,具體步驟為,協(xié)助患者行仰臥位,于臍上方行10 mm切口并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保持氣壓為12~15 mmHg(1 mmHg = 0.133 kPa),而后對患者進行穿刺并置入管道鏡,在管道鏡下分離、結扎膽囊動脈,膽囊管,然后切除膽囊。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肝功能指標。于術前、術后1 d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水平。③炎性因子。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d血清白細胞介素 -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水平。④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并比較術后3個月內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胰腺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⑤結石殘留率。術后3個月采用腹部B超或CT復查結石殘留率,患者存在結石直徑≥?4 mm的結石為結石殘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與結石殘留率均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手術情況、肝功能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均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與A組相比,B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 i n)術中出血量(m L) 住院時間(d)A 組 3 5 9 8.5 4±1 7.3 1 1 0 2.6 4±1 4.8 9 1 4.3 4±2.1 2 B 組 3 5 7 1.3 2±1 4.2 4 6 8.5 9±1 1.7 7 9.2 8±1.2 7 t值 7.1 8 4 1 0.6 1 3 1 2.1 1 3 P值 <0.0 5 <0.0 5 <0.0 5
2.2 肝功能指標 術后1 d兩組患者的血清AST、ALT、ALP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但B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U/L)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U/L)
注:與術前比,*P < 0.05。AS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P:堿性磷酸酶。
AST ALT ALP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A 組 35 143.84±35.35 240.62±54.41* 165.69±50.26 265.29±84.68* 93.64±28.79 168.37±47.38*B 組 35 149.56±35.69 200.38±51.43* 165.35±50.23 221.67±81.04* 98.62±29.87 131.95±44.52*t值 0.674 3.180 0.028 2.202 0.710 3.3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炎性因子水平 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1β、hs-CRP、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但B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IL-1β:白細胞介素-1β;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IL-1β(μg/L) hs-CRP(mg/L) TNF-α(ng/L)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A 組 35 0.32±0.04 1.08±0.29* 9.58±0.85 11.04±2.41* 2.78±0.67 10.37±2.86*B 組 35 0.33±0.05 0.72±0.15* 9.61±0.78 10.26±1.87* 2.79±0.66 5.40±1.62*t值 0.924 6.523 0.154 1.513 0.063 8.94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并發(fā)癥 B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86%)顯著低于A組(2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2.5 結石殘留率 術后3個月A組患者結石殘留率為5.71%(2/35);B組患者無結石殘留,B組患者的結石殘留率低于A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515,P> 0.05)。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具有復發(fā)率高的特點,其為肝膽胰外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膽囊結石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逐漸提高,而膽囊結石患者中有5%~29%合并膽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的發(fā)病原因與患者膽囊結石直徑、年齡、乳頭旁憩室、膽囊多發(fā)結石、膽管擴張、總膽紅素升高、堿性磷酸酶升高等因素密切相關[4]。臨床上清除患者膽囊和膽總管中的結石常使用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聯合膽總管切開取石術,雖效果較佳,但存在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為嚴重、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易感染等問題,且由于術后需要留置T管,患者的胃腸道容易受到影響,不利于患者吸收營養(yǎng),影響術后康復[5]。
微創(chuàng)手術中采用ERCP聯合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可清楚觀察膽管結石的大小、數目、位置等,降低了手術風險,同時擺脫了T型引流管的束縛,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減少術后放置T管引發(fā)的水、電解質紊亂,局部疼痛,膽漏及拔出T管時導致的膽汁性腹膜炎等并發(fā)癥,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不僅如此,其特異性可達到92%~98%,敏感度高達90%~95%[6]。黃玉斌等[7]研究表明,ERCP聯合LC可顯著縮短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術后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療效顯著。本研究中,B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A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同時B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但兩組患者結石殘留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ERCP聯合LC可顯著縮短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患者術后的結石殘留率,安全性較高,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研究表明,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和LC均可影響患者的肝功能,且外源性創(chuàng)傷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一定影響[8]。當機體受到外來刺激時,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大量聚集,產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引起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9]。AST在肝臟細胞中主要存在于胞漿與線粒體中,其水平升高表明肝細胞受損程度加重;ALT為一種主要分布于肝細胞胞漿的酶,為反映肝細胞損傷和壞死程度的敏感指標,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肝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ALP反映肝臟的排泄功能水平,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肝功能損傷加重;血清IL-1β、hs-CRP、TNF-α是炎癥反應中的常見指標,其水平升高則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加重。劉文超等[10]研究表明,微創(chuàng)手術可有效降低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血清膽紅素、轉氨酶及堿性磷酸酶的水平,減輕對肝功能的影響。秦明等[11]研究結果表明,ERCP聯合LC可有效減輕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本研究中,術后1 d B組患者的血清AST、ALT、ALP及IL-1β、hs-CRP、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 A 組,表明ERCP聯合LC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肝功能的影響較小,術后患者的炎癥反應較輕微,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原因可能是,ERCP聯合LC可較為全面地觀察膽道系統(tǒng)和結石情況,并且不需要切開膽道和膽囊管,從而降低手術中的膽管損傷的風險,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膽總管末端乳頭部狹窄程度,引導膽汁的通暢引流,降低膽總管壓力,避免了術中膽道系統(tǒng)的損傷,同時由于ERCP聯合LC所造成的創(chuàng)口小,機體受到的刺激較小,對患者的內臟干擾小,且減輕了炎癥反應,術后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較快,安全性高,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12]。
綜上,ERCP聯合LC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肝功能的影響較小,術后患者的炎癥反應較輕微,手術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