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因世界四大文明體系在此交融匯聚而孕育了人類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發(fā)現,5萬多件極具文獻價值的經卷文書的出土,使得這一發(fā)現被稱為二十世紀四大考古文獻發(fā)現之一。敦煌也被作家馮驥才稱為人類的敦煌。
如何讓敦煌石窟的文物“活”起來,讓人類的敦煌走向世界?
經過多年的論證和實踐,文物保護者給出了答案——給它一張“復活卡”。這張“復活卡”叫數字敦煌。
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揭開了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的序幕,開展了數字化關鍵技術的探索與研究。
從此,在敦煌就多了一群給文物拍“證件照”的考古工作者。在昏暗的洞窟中,專業(yè)人員自制軌道、燈箱,分層、逐行拍攝壁畫,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僅實現一個300平方米壁畫的洞窟數字化,就需要拍攝4萬余張照片。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介紹,數字化不同于簡單的修修補補,本身就是預防性的,利用技術手段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來,通過影像永久保存。
“近30年來,畫面精度已從最初的75dpi(圖像每英寸長度內的像素點數)提升到最高600dpi。這意味著,采集后的圖像四倍于原作,在熒幕上看遠比在洞窟看清晰。”吳健說。
敦煌石窟數字化后,是時候讓他們“活過來”了。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成,將數字化資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們欣賞,給予他們完整、沉浸式的體驗。在直徑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過數字化取得的壁畫素材纖毫畢現,游客如沉浸蒼穹之中,飽覽夢幻佛宮的壯美。自此,“前端觀影、后端看窟”的旅游開放新模式在莫高窟實現。
“我們運用了多種數字化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石窟壁畫采集工作,后期團隊也正在進行拼接處理工作。接下來我們就要對26米高的大佛像進行三維重建,在當今世界大型數字化項目中,敦煌這個項目應該是最大的。雖然任務非常艱巨,但是它的意義非凡。”吳健說。
借助“數字化”后,無論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還原莫高窟真實場景,還是利用數字化投影,動態(tài)展示壁畫效果,“活”起來的敦煌都受到參觀者們的交口稱贊,組織外地展覽的次數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據中新社11.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