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曉 旭
(佛山市中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佛山 528000)
乳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現已成為危害女性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極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是由于清掃淋巴結將淋巴網破壞,導致高蛋白液體回流受阻,大量的高蛋白液體聚集在組織間隙最終造成腋窩、上肢水腫,具體表現患側上臂水腫,同時伴有肩關節(jié)疼痛、麻木、肢體乏力、活動受限等癥狀[2]。常規(guī)有氧運動、抬高患肢等治療,并不能有效緩解上肢水腫癥狀,雙側上臂的周徑差較大,整體治療效果一般??祻椭委熓且环N綜合功能鍛煉,包括物理治療及關節(jié)功能鍛煉,在乳腺癌患側淋巴結水腫治療中取得理想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選定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住院治療的80例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患者,分兩組予以不同治療,目的是探究康復治療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定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住院治療的80例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患者,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單盲隨機抽樣法分組,分為參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年齡42~57歲,平均年齡(49.52±3.51)歲;乳腺癌病程4~10個月,平均病程(7.32±2.04)個月;手術類型:乳房改良根治術20例、乳房根治術20例;手術部位:左側19例、右側21例;TNM分期:I期23例、II期17例;體重52~84kg,平均體重(68.62±5.47)kg;患肢水腫時間22~34d,平均患肢水腫時間(28.62±3.14)d;婚姻狀況:已婚38例、未婚2例。參照組年齡44~56歲,平均年齡(49.58±3.49)歲;乳腺癌病程5~9個月,平均病程(7.35±1.62)個月;手術類型:乳房改良根治術23例、乳房根治術17例;手術部位:左側18例、右側22例;TNM分期:I期25例、II期15例;體重54~81kg,平均體重(68.57±5.37)kg;患肢水腫時間24~33d,平均患肢水腫時間(28.57±3.11)d;婚姻狀況:已婚37例、未婚3例。兩組一般資料(手術類型、手術部位、年齡、患肢水腫時間、乳腺癌病程、體重、TNM分期、婚姻狀況等)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2)TNM分期在I~II期;(3)意識清醒、對答切題;(4)病情穩(wěn)定;(5)均為單側手術;(6)病歷資料齊全、完整;(7)均知情,已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由瘤栓、血栓造成的水腫;(2)處于妊娠、哺乳期女性;(3)局部皮膚或切口感染者;(4)合并肺水腫、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者;(5)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6)合并帕金森、人格分裂癥、癡呆者;(7)中途從此項研究退出者;(8)合并嚴重皮膚病者;(9)合并不穩(wěn)定性高血壓、急性靜脈血栓、肺水腫、心功能不全者;(10)近3月存在重大創(chuàng)傷史、手術史者。
參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告知患者抬高患肢,并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例如散步、廣播操等,每日2次,每次30min,共計治療2個月。
治療組在參照組基礎上予以康復治療:(1)采用型號為DL1200L的空氣波壓力治療儀治療,充氣時間為1s,工作壓力是80mmHg,放氣時間是15s,加壓按摩肢體,每日2次,每次30min。(2)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由醫(yī)生、護士向患者示范功能鍛煉方法,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每日2次,每次30min。具體如下:①患肩主動訓練:將肩關節(jié)當做支點,進行前、后擺臂運動,盡可能的讓患側關節(jié)與肩部保持齊平,向體側進行水平位擺動,同時進行外展、內收運動;②健側帶動患側:讓健側上肢抓住患者患側上肢,進行外旋、內旋、外展、內收、后伸、前屈運動;③肩上舉運動:手放在患者頭頂部,手掌向下,停留數秒鐘,從枕部繞到另一側的耳部,而后恢復原位,患者面對墻壁站立,將上臂抬高并放置墻上方,牽張肩關節(jié),做身體前傾運動、爬墻鍛煉,以患側的中指、食指緩慢交替向上爬,直至患肢無疼痛,停留30s之后,繼續(xù)進行下一循環(huán)訓練。共計治療2個月。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95.00%)高于參照組(72.50%)(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上肢淋巴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高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后均比治療前高(P<0.05),見表2。
表2 上肢淋巴流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內收、外展、后伸、前屈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高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后均比治療前高(P<0.05),見表3~4。
表3 患側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內收活動度比較
表4 患側肩關節(jié)外展、后伸、前屈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雙側上臂周徑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后均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5。
表5 雙側上臂周徑差比較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前,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占到了16%[4]。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明顯增高,且發(fā)病人群有低齡化、年輕化趨勢[5]。目前,臨床普遍乳腺癌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飲食、營養(yǎng)、性激素、生殖因素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6]。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表現為乳腺無痛性腫塊,極易被患者忽視,隨著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患者會出現腋窩淋巴結腫大、乳腺皮膚橘皮樣改變、乳頭回縮等癥狀。手術是當前臨床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切除病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存活率[7]。但手術在清掃淋巴結的同時,也會破壞局部細微的淋巴管,導致腋窩創(chuàng)面積液、積血,極易發(fā)生感染,形成局部瘢痕、纖維化,導致淋巴管不能將淋巴液充分引流,大量的蛋白質聚集在組織間隙,不能再生,進而出現水腫癥狀[8]。另外,高濃度的蛋白質吸收了過多的水分,改變了腋窩靜脈血流動力學,造成局部免疫功能紊亂,組織間隙中存在的大量水分不能被及時清除,出現淋巴回流障礙,最終形成淋巴水腫[9]。
常規(guī)有氧運動對局部微循環(huán)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促進淋巴液回流,整體治療效果較差,現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本研究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95.00%)高于參照組(72.50%),治療組治療2個月后上肢淋巴流量、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內收、外展、后伸、前屈活動度均高于參照組,治療組治療2個月后雙側上臂周徑差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患者采納康復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分析如下:(1)康復治療利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治療,可以增強淋巴管的再生能力,改善淋巴回流障礙,建立起淋巴結與正常組織的廣泛聯系,促使病變區(qū)域的引流液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引流,有效緩解淋巴結水腫等癥狀,甚至可以治愈上肢淋巴水腫;(2)康復治療通過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可增強呼吸肌的協調性、耐力、肌力,擴大胸廓活動度,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淋巴回流動力,促進淋巴管再生,改善組織新陳代謝,緩解水腫等癥狀;(3)康復治療將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與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聯合,協同作用,優(yōu)勢互補,可有效緩解水腫癥狀,擴大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樣本容量相對較小,研究時限相對較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的普遍性、一般性,因此還需要臨床擴大樣本容量、延長研究時限,為評估康復治療在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可有效緩解乳腺癌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患者患肢水腫等癥狀,縮小雙側上臂周徑差,增加引流量,擴大肩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