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樹民
棟梁者,大梁也。無論高樓大廈,亦無論瓦房平屋,無大梁皆不可能建成。越是樓高廈廣,對大梁的剛性、韌性、堅固性要求就越高。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鋼筋鐵骨、水泥標號,便成為關(guān)鍵,其成色如何,更關(guān)乎廣廈高樓的質(zhì)地和安危——這便是棟梁的作用所在。
一個區(qū)域乃至國家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與建造高樓大廈如同一理,無不需要能擔負重任的棟梁之材。蕓蕓眾生,人海茫茫,誰可為棟梁?判別標準最重要。最基本的有兩條:“清廉”是前提,“善為”是必需。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清白廉潔,謂之清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币簿褪钦f,不接受他人饋贈的財貨,清白的品格不受玷污,謂之廉潔。善為者,本領(lǐng)高強,大有作為之士也。也可以理解為想干事、擅長干事、能干成事,外化為智慧、能力和擔當。
清廉,是棟梁之材的基本品質(zhì)之一。清廉品質(zhì)與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道德觀密不可分,往往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胸懷和格局。歷史和現(xiàn)實已經(jīng)反復證明,清廉品質(zhì)是從政者安身立命、施展抱負之本,失去它,不僅一事無成,而且可能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廉,自古就被認為是“國之四維”和從政“八德”之一。早在春秋時期,齊國一代名相管仲就指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政是否清廉,是直接影響國家興亡的關(guān)鍵因素。
善為,是智慧、能力與膽識的有機結(jié)合。智慧,使人諳熟何可為,何不可為;智慧,使人清楚如何為才可成功;智慧,使人明白只有順民心合民意的作為才是真作為;智慧,使人懂得“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蒙得了一時,騙不得一世。能力和膽識,使人不畏難,承重壓,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最終干成事,獨當一面,從而造福黎民。
翻開歷史,凡百姓敬仰的棟梁之材,莫不是清廉善為者。
賢相管仲,不僅提倡“廉”為“國之四維”之一,還身體力行,勵精圖治,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其后,齊國又出現(xiàn)一位政績卓著的賢相晏嬰,他做了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三朝宰相。晏嬰畢生勤政清廉,崇尚節(jié)儉,心系庶民,力糾國策之誤,齊國復興,居功至偉。面對齊景公“好治公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的現(xiàn)實,面對農(nóng)民種糧官府征去近七成,國庫陳糧腐爛生蟲,百姓卻受災凍餓而亡的狀況,晏嬰先把自家糧食分給災民,進而憑智慧巧妙進諫,不僅促成齊國廢除殘害百姓的“刖刑”(編者注: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還減稅賦,使官府厲行節(jié)儉,不與民爭利,最終使得齊國走向民富國強。東漢末年的劉寵,清名遠播,主政會稽郡,扶農(nóng)桑,興水利,革苛政,輕徭薄賦,福澤黎庶。北宋包拯,清廉傳頌千余年不衰,其善為也可圈可點,知端州時,整頓吏治,打擊貪污受賄,頗受百姓擁戴。因清廉善為造就的棟梁之材,難以勝數(shù),不再贅述。
那么,清廉不為或者“善為”而不清廉,又會怎樣?
從政為官清廉不為者,自古有之——他們潔身自好,只珍惜自身“羽毛”,避風險,??s頭,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守著“攤兒”裹足不前?,F(xiàn)今的“太平官”、庸官即屬此類。如同稻草人一般,盡管兩袖清風,堅守崗位,可以一輩子一動不動,或者僅按規(guī)定動作機械地動一動,然則一事無成。
倘若“善為”而不清廉,那此“善為”絕對不是彼善為,有可能是貪贓枉法的胡作非為。清朝的和珅最為典型,他很能干,也很會干,能力出眾。然而,和珅干事,必挾私利,大撈好處,以致富可敵國。以謀官謀位謀利為出發(fā)點的“善為”,越“善為”,危害越重。貪腐的“能吏”,大搞勞民傷財?shù)摹懊孀庸こ獭薄罢児こ獭苯詫俅祟悺L热羯鲜鰞深惾烁`得棟梁之位,樓廈危矣!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器”成。倘若有志者自覺修身養(yǎng)德,永葆清廉高潔的品質(zhì),不斷增強善為的本領(lǐng),并于“賽馬場”大展身手,一騎絕塵,勢必大器可成,棟梁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