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華
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最鮮明的標志。城門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扇城門,守護一座城。古時,城門里,是時代的變遷,是人間煙火;城門外,是歲月的更迭,是廣袤的荒原、未知的世界。城門是兩個世界的交界處,打開,流動的是希望;關(guān)閉,隔開的是守望。
一座城,守護的是城內(nèi)的安全,是對家園的保護;一扇門,是人們記憶開始的地方。城門,顯示的是防御的力量,顯示它不可侵犯的尊嚴。我們用門形容記憶,門里面的是回憶和過去,門外面的是未知與未來。
瑞典學者喜仁龍說:如果我們把它(北京城)比作一個巨人的身軀,城門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說話皆經(jīng)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脈搏都集中在城門處。由此出入的,不僅有大批車輛、行人和牲畜,還有人們的思想和愿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或嶄新生活的喪禮和婚禮行列。在城門處,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脈搏,以及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過這條狹道流動著……這種搏動,賦予北京這一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以生命和運動的節(jié)奏。
“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p>
這一俗語說的就是北京城。
“內(nèi)九”說的是北京內(nèi)城共有九座城門,分別是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和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北京人所說的“前三門”指的就是這三個門。
外七則是指建于明嘉靖年間外城的七座城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和永定門。
皇城四門: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和地安門。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出了便門往東走,離城四十到通州……”這是一個流傳于民間的貫口。第一句說的是北京城的正陽門,也就是前門的高大巍峨。于是,民間也有人說,“前門樓子九丈九。”但是,這并不是說北京城的每一處城門都“高達九丈九”,而是人們內(nèi)心對城門的自豪與仰望。盡管北京的城樓剩下的沒有幾座,但城門樓子的“高大巍峨”似乎一直留存在北京人的心里面。高大巍峨、方方正正地守護著北京這座城。
城門和護城河原本是一對“孿生兄妹”,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便說的它們。但是這一期,我們先來講一講守護著古老北京城的城門。我們邀請城市規(guī)劃和環(huán)境問題研究專家朱祖希先生為我們介紹北京城的城郭與城門的特點,解釋北京“九門八典一口鐘”這一典故的由來;城門洞內(nèi)為什么會有獨特的花紋?而城的“門”字為何沒鉤兒?看看著名京味兒作家劉一達怎么說。緊隨其后,我們挑選了幾座典型的城門,為大家展開細說每一座城門因分工不同而產(chǎn)生的怎樣的不同用途。
城因護衛(wèi)人們的聚集而修筑,門因流通的需要而存在。住在城門邊的人們對城和城門也自然最有感情。就讓我們隨著這些老北京人,走近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北京城門血脈相連的熱愛與依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