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上海市習(xí)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一次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
一天齊宣王問孟子: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周文王的園囿方圓有七十里大,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回答:“有這記載?!?/p>
齊宣王說:“這也太大了吧?”孟子說:“百姓卻還認(rèn)為它小了?!饼R宣王問:“我的捕獵場方圓才四十里,但百姓還覺得它大,這又是為什么?”
孟子回答:“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周文王的捕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和捕禽獵獸的人都可以去那里,這是與民眾同享。老百姓認(rèn)為它小,不是很正常嗎?
孟子接著對齊宣王說:“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到齊國國境時,要查詢有哪些重要的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城郊有方圓四十里的捕獵場,(里面)獵殺麋鹿要同殺人一樣判刑。方圓四十里的園囿,就像是大大的陷阱。老百姓覺得它大,不是必然的嗎?
“囿”是過去帝王的獵場和囿苑。孟子強調(diào),一個地方、一種空間,“大”和“小”是相對的。與百姓共享,雖大猶小,為帝王所私有,雖小猶大。
這可能是在中國古代最早明確提出地域空間如何“與民同之”的理念了。孟子實際上提出了判斷一種空間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即看它是否“與民同之”,看它的公共性程度。在當(dāng)時就有這樣的明確的理念,實屬不易。
在現(xiàn)代社會,所謂公共空間(public space)通常指一個地方的交互場域,是一種以市民為主體的開放性場所。很多城市有龐大的“公家空間”和“公用空間”,卻談不上有或很少有真正的公共空間。能否把“最好的空間”給人民,而不是熱衷于把許多場所做成“政治表達(dá)的工具”,是檢驗一座城市公共性、人民性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天“人民性”城市建設(shè)的重要方面。這也是孟子時代“民猶以為大”或“民以為小”見解理念給予我們的一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