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應哲
(云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動畫廣告在視覺表達上有著極高的自由度,這得益于動畫廣告在世界觀表現和演出手法上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動畫對畫面內容的精確掌控,可以讓創(chuàng)作者自由定奪畫面元素,達到“呼風喚雨”的程度。在動畫中,創(chuàng)作者不受現實物理法則和邏輯規(guī)律束縛,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運用或是抽象或是寫實的視覺元素,表現出動畫廣告自身獨有的藝術美感。
新海誠(しんかい まこと)本名新津誠,日本動畫導演、作家。早在2007 年,新海誠就為《信濃每日新聞》制作了電視動畫廣告《遙遠的日子》。那之后,電視動畫廣告就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11 年到2018 年,新海誠陸續(xù)為大成建設“在地圖留下印記的工作”系列制作了四則廣告:《博斯普魯斯海峽篇》《斯里蘭卡高速公路篇》《越南內排國際機場篇》《新加坡篇》。
這四則廣告有著新海誠一貫的美術風格,在臺詞組織、色彩設計、背景構圖、鏡頭運動等方面有著獨特的考量。廣告中常見的“櫻花”“落雪”“夕陽”“高樓”“電車”等傷感意象,充斥著快速發(fā)展的城市與恬靜閑適的鄉(xiāng)村之間的強烈對比。畫面與音樂高度銜接,常結合人物獨白來展現故事情節(jié),表現手法唯美而纖細,蘊含著日本傳統的“物哀”美學。他尤其擅長動畫中的光影色彩表現,并以精美的背景美術為人所熟悉。
不同于宮崎駿的恢弘大氣、今敏的虛實交錯、押井守的晦澀沉痛,唯美細膩的新海誠是徹頭徹尾的寫實派,無論是布景還是鏡頭運動,幾乎都可以用實拍的方式呈現。即便如此,他的動畫廣告依舊有著動畫本身的優(yōu)勢——即對超越現實的表現。這是因為新海誠所展現的并不完全是現實,而是經過他主觀臆造后的另一個世界。
新海誠以手繪2D 人物作為主體,參考照片和現實進行背景制作。背景色彩飽和鮮艷,光線通透明亮,營造出一種接近現實卻又超越現實的畫面美感。既包含了平易近人的日常生活感氣息,也不乏煽情與浪漫的氛圍,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仿佛置身其中,憧憬著那個與現實十分相似,卻又比現實更加美好的二維世界。
新海誠成長的年代正是《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超時空要塞》《機動戰(zhàn)士高達》等作品在日本流行的時期,他自然受到了日本動畫“機器人,美少女,科幻”的三大主流模式的影響。他早期的作品都有著宏大的世界觀設定,即使是新作《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中,也有著民俗奇幻元素的出現。但剝開這些作品中或科幻或奇幻的設定,不難發(fā)現新海誠作品中的核心:不管故事背景多么宏大,他始終圍繞著筆下的少男少女,展現著他們的日常,描繪著他們的內心情愫,平凡而又寫實。
在“大成建設”系列廣告中,主角們告別家人、遠赴異國,在陌生的大環(huán)境下打拼。配合著主角們的內心獨白,時常能看到他們或是行走或是奔跑在廣闊的外部環(huán)境中。新海誠將眾多被孤獨包裹的個體放在陌生的大環(huán)境中,凸顯著人物的渺小。這份觸而不及的孤獨感,是貫徹新海誠動畫始終的母題,也是新海誠動畫作品中最為顯著的特質。
四則廣告中的每個主角都有著自己的過去,都有著屬于自己個體的情緒。無論是逝去的夢想、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還是初戀的回憶……在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能讓觀眾共情的背景故事設定。新海誠不斷挖掘角色的內心情感,在有限的時長中,將角色的過往與心中的憧憬和遺憾表現出來,在豐富角色塑造的同時,也提升了觀眾與角色的共情體驗。
新海誠的作品通常光線明亮,色彩豐富,其絢爛精致的背景美術可以說是一大標志。對于新海誠這種標志性影像美,國外媒體常用“stunning”一詞加以形容,該詞的本意是:“人在受到某種巨大沖擊或視覺震撼時,如同被防身電擊棒襲擊后瞬間暈厥或無法動彈的狀態(tài)?!?/p>
《博斯普魯斯海峽篇》中撒滿櫻花的跑道,《斯里蘭卡高速公路篇》中被夕陽掩映的河畔,《新加坡篇》中鋪滿白雪的縣道……新海誠所創(chuàng)造的這些“似真實卻超越真實”的美景讓觀眾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之所以說“看似真實”,是因為其畫面中的色彩和細節(jié)表現超越了一般動畫,而說“超越真實”,是因為畫面中的色彩并非一味照搬現實情況,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加入了新海誠的主觀認識,從而達到了超越真實場景美感的色彩表現。
主流的商業(yè)動畫在色彩設計上追求一種恰如其分的“氛圍感”。在進行一個場景的色彩設計時,團隊通常會根據場景出現的時間段進行色彩設計。比如某部動畫主人公所在的房間會出現白天和夜晚的場景,那動畫團隊就需要為場景設計兩套色彩方案。這種做法有著很高的效率,在表現不同時間段的同一場景時,只需要調用與之對應的色彩設計方案即可。但這樣的做法只能展現場景的大致氛圍,無法精確地體現具體的時段。
在色彩的呈現上,新海誠追求的是一種“臨場感”。這里的“臨場感”,指的是一種盡可能真實反映畫面中角色和場景狀態(tài)的色彩呈現方式。目的就是讓觀眾在看到畫面后有如親臨現場。
為了實現這種效果,新海誠對重要場景的LAYOUT 進行了上色,設計環(huán)境光與高光的顏色,并詳細標注了色線的處理方式。該在哪些地方疊加光線,需要多大的顏色面積,要營造出怎樣的氣氛,都需要經過精密計算。這種依據光線變化而改變輪廓色線的做法,使得人物在環(huán)境中更加的立體、真實,充滿了“臨場感”。
在視覺表達中,利用光影能準確表達意義,改變光線的方向和強度變化,能引導觀眾視線,凸顯畫面主旨。對于光線的運用,新海誠得心應手,早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他執(zhí)著于實拍所展現的鏡頭效果,經常會根據實拍效果對畫面作出攝影指示。
常年與新海誠搭檔的渡邊丞在《映畫『天気の子』特集記念》中坦言:新海誠對于作品中生活感的呈現十分重視,他認為設定圖上的畫面只是設定,并不會實際放映出來,因此美術團隊所追求的是在看到電影實際畫面后能不自覺發(fā)出贊嘆的效果。渡邊丞所說的“生活感”,同新海誠在色彩設計上追求的“臨場感”是相同的。
在新海誠的動畫廣告中,不同的光源有著不同的呈現效果,光的強弱、頻閃,散射的特點也會隨著距離的遠近產生差異。他常在畫面中加入入射光或散射光來強調畫面中的“空氣”。通過光線這種介質與灰塵、氣體之間產生的丁達爾效應,將本來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通過繪畫表現出來的物質呈現在畫面中。這種做法增加畫面中的信息量,使得動畫畫面更加接近現實的物理效果。如此旁敲側擊的光影呈現手法,使得新海誠作品像一個巨大的玻璃箱子,有著極高的通透感。
在場景設計方面,新海誠追求的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再現,而非人工環(huán)境的表現。他的動畫場景中一直以來都有著眾多體現“生活感”的細節(jié)元素。他經常將略微逆光的人物置于優(yōu)美的遠景中,傳達一種在廣闊的自然或繁華的城市中個體的孤獨、無助感。
當觀眾看到與之共情的角色在這些與自己日常生活幾乎無異的環(huán)境中陷入困境之時,很容易就能將自己投射到角色身上,感受到此時此刻在屏幕另一端的他們的孤獨與無助。
新海誠對環(huán)境的刻畫不僅體現在場景和建筑上,多樣化的意象表現也是新海誠環(huán)境刻畫的一大要素。飄散的櫻花,象征著相遇與離別;傾盆的大雨,象征著迷失與憂傷;交錯而過的電車,象征著距離與錯過;無機質的高樓象征著遙不可及的夢想,以及現代人心的孤獨與彷徨……
在還原現實環(huán)境的前提下,新海誠通過一組組傷感的意象展現,實現了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情緒的結合,由此創(chuàng)作出眾多能使現代人產生情感共鳴的作品。如此對客觀環(huán)境細致入微地還原,也使得新海誠的作品有著超越一般動畫的信息量表現,擁有令人瞠目的魅力。
日本二維動畫的制作中,角色運動與畫面背景是分割開來的。這使得后期攝影需要花費精力來讓角色與背景契合。這樣的特征使得日本動畫多是以單幅畫面的構圖與鏡頭之間的剪輯來進行內容表達。例如實拍電影中表現空間縱深關系的長鏡頭,如果用動畫來表現就會遇到遠超實拍的困難。
新海誠的動畫廣告依舊沒有脫離日本動畫基本制作范疇,雖然除了人物之外,大都使用了數碼制作,但在背景的描繪上,為了保留二維動畫的“味道”,就無法全部用3D建模進行替換。但新海誠并不忌諱在動畫中表現透視變化,即使這是動畫相比實拍的短板所在。他的作品一直是充滿動感的,就連許多相對平靜的畫面,也會通過移動畫面各個圖層,造成出具有欺騙性的“滑軌”效果。對于一些造成透視變化的上下搖鏡,他會將背景貼合在一個符合透視網格的曲面上,營造出一種廣角鏡頭邊緣處常見的畸變。新海誠非常細致地規(guī)劃了觀眾應該看哪里,怎么看的整個過程,這使得他的動畫廣告畫面層次循序漸進、同時扎實飽滿。
新海誠善于刻畫都市孤獨感和距離感,其作品寫實的風格也與大成建設宣傳海外工程鼓舞年輕員工的廣告目的十分契合。系列廣告從受眾的感性訴求出發(fā),將企業(yè)理念巧妙融入系列主角的人生感悟及工作姿態(tài)中,其驚艷的畫面表現,充滿溫度的情節(jié),文藝的表達,都使得廣告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深受都市青年們喜愛。無論從圈內人士的高度評價,還是網絡受眾的熱烈反響,都不難看出該系列在傳播效果上的出眾。
誠然,對于風格種類繁多的日本動畫廣告來說,新海誠的案例雖極具代表,但遠不足以概括全部。但隨著今后國內外動畫領域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外來作品將會被引進。通過對這些優(yōu)秀作品進行探討和研究,能為仍在探索中發(fā)展的中國動畫提供理想的參考和借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