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鎮(zhèn)平
1900年至今,我國形成的林林總總的紀錄片都能夠反映出每一個時期社會具體情況:晚晴時期的自然風情、地域民俗;革命當中新舊勢力的沖突;抗日戰(zhàn)爭當中生死考驗;建國后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至今人與自然關系的探尋……每部紀錄片其實都在講述鄉(xiāng)土中國的故事,而觀眾則在觀看過程里與歷史對話,去經歷一次心靈的成長。
落葉歸根是源自于葉子對土地深深的思戀,是源于葉子對大地的反哺。大地就是葉子的鄉(xiāng)土,對于國人而言那個曾經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就是鄉(xiāng)土。鄉(xiāng)土帶有濃郁的生命氣息,具有龐大的召喚力,讓鄉(xiāng)土之上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部族、種群。鄉(xiāng)土所系,價值歸一。鄉(xiāng)土之上的不同部族和種群雖然存在矛盾甚至戰(zhàn)爭,但是在鄉(xiāng)土遭遇外部力量破壞時,它們又會快速聯合一致對外。故而鄉(xiāng)土具有融合性又具有排外性。凡是利于鄉(xiāng)土發(fā)展的一律吸收,凡是不利于鄉(xiāng)土發(fā)展的一律被摒棄。關于鄉(xiāng)土的話題進行了數千年,直到1947年費孝通編寫了《鄉(xiāng)土中國》才誕生了“鄉(xiāng)土中國”這一詞匯。通讀這本著作可以理解所謂“鄉(xiāng)土中國”其實就是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彼此間存在的深深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故而“鄉(xiāng)土中國”四個字充滿了濃濃的鄉(xiāng)愁。在這片鄉(xiāng)土之上,有曾經的兒時玩伴、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也有那沉默不語的高山峻嶺以及那四季變換的天氣,更有那被一代代人傳下來的祖宗家法、道德倫理和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鄉(xiāng)土就是由這些實質的非實質的主體一同構成的綜合體,那個深深融入人們心理乃至于夢里的一片凈土。
雛形階段,紀錄片誕生到新中國建立之前這段時間,即1902-1949。最早的是題名為《清朝南方》的紀錄片,記錄了當時一對貴族夫婦的用餐、抽大煙的市民,當時繁華街景、擁有長槍的清朝士兵。這部紀錄片源自于當時英國人之手,嚴格來說并非是我國紀錄片,但它卻真實地反映了清朝的落后。該片拍攝于1902年,九年后辛亥革命爆發(fā),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終于垮臺,2000多年的帝制被推翻,辛亥革命推動了歷史發(fā)展。人們對辛亥革命產生了廣泛關注,《武漢戰(zhàn)爭》(制作者朱連魁)便是于該年制作成功并于上海南京路放映引起轟動。當時為了吸引民眾觀看,宣傳方特別撰寫了廣告詞,也是從那時起,中國紀錄片不再記錄生活瑣事,開始關注國內戰(zhàn)爭。類似的還有《國民大會》《十九路軍抗戰(zhàn)史》等,真正還原了當時歷史情況,讓另一片時空下的人們直觀地看到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感受到了處在日寇侵略下人生百態(tài),有茍活者的屈膝,有反抗者的流血……
總的來說,此時的紀錄片都是零散拼接、缺乏細膩的手法,制作上十分落后粗糙,不過正是因為這些紀錄片留下了眾多寶貴的資料,成為新時代紀錄片的素材。而且在這種粗糙的原始資料當中,能夠看到其中包含的人和自然、人和戰(zhàn)爭之間的人性的純真以及扭曲。
大國發(fā)展史,即1950-1980區(qū)間的紀錄片。這一時間段之內是偉大的新中國艱難發(fā)展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里,中國經歷了抗美援朝、剿匪、饑餓、動亂以及撥亂反正,在這期間,中國成為東西方各國關注對象,她每一步發(fā)展都在影響世界格局。在面對美帝國主義步步緊逼時,中國用落后的武器砸碎了他們的驕傲,在工業(yè)十分落后情況下生產出第一輛解放汽車,這些都給予國民強烈的自信,于是《紅旗漫卷西風》《第一輛汽車》《北京農業(yè)的大躍進》等先后出現。它們具有鏗鏘有力的解說詞以及激昂的背景音樂,讓人觀看后熱血沸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為當時人們第一目標,人們干勁十足、力爭上游,“鐵娘子”普遍都是誕生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也有描述風景民俗的紀錄片,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饋贈,例如《西南高原的春天》《凱里苗家》等。這一時期在政府主持下,也先后進行了少數民族紀錄片制作,例如《佤族》《黎族》等,都真實記錄了當時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現狀以及自然景觀等,尤其對各族寶貴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專門的描述。其中民族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二者形成明顯的對比,那種熟悉的鄉(xiāng)土正在遠去,而帶著嶄新氣象的新時代撲面而來。面對未來人們心懷憧憬,而同時又有一種闊別時代的淡淡離愁。
改革開放和傳統(tǒng)文化尋根,即1981-2008區(qū)間的紀錄片。此階段我國歷經將近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蒸蒸日上。彼時彼刻沒有人比那些愛國華僑更理解“落葉歸根”的含義。“回家看看”成為多少華僑夢寐以求的事情。當真的站在故鄉(xiāng),感受腳下土地的時候,他們又生出多少感慨,對新中國的變化又生出多少自豪。此時便出現了一個個呼喚歸來的紀錄片,向這些闊別家鄉(xiāng)的游子們發(fā)出深情的呼喚。例如《黃河》便以黃河母親為紐帶,鏈接了所有炎黃子孫,重新給予了世界華人以信心,它猶如催化劑一樣催動了一個又一個華僑踏上歸鄉(xiāng)路。1991年《望長城》打破游記方式,回歸紀錄片本質,利用非常傳統(tǒng)的手法來展開錄制,讓自然景觀、世態(tài)人情得到真正的體現,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而《筑夢2008》是改革開放、傳統(tǒng)文化尋根的高音,人們看到了普通市民對新居的夢想、工人為鳥巢和開幕式揮灑汗水的鏡頭,我國運動健兒辛苦訓練的剪影,為2008奧運會順利舉辦而不斷集訓的官兵。這些鏡頭匯聚成兩個詞匯,那就是“國泰民安”“大國崛起”。
現代之上,遙望未來,即2008年以來這段時期的紀錄片。此時的紀錄片將時間作為坐標軸,將時代變遷作為鏡頭語言重現了人們曾經的鄉(xiāng)土記憶,展示了現實發(fā)展當中燈紅酒綠。讓人們在感嘆歲月流逝的同時,不得不重整身心投入到這歷史巨流當中。在這一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城鄉(xiāng)差距加大,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增多,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就好像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人們?yōu)榱俗分鹭敻欢浟俗约旱撵`魂。關于“停一停,等等靈魂”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渴望回歸原始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另外,這一時期扶貧工作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消滅貧窮重現良好黨群、干群關系,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已經成為我黨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恰恰這期間《同飲一江水》得以播出,紀錄片片名源自于“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同飲一江水”,原本描寫的是一段愛情故事,在這里卻是彰顯了廣東、廣西聯手脫貧的感人故事。該作品采用了第三視角來展開故事,從毛南族民眾寫給習主席的“報捷信”切入,再現了兩地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深深地呼應了主題,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貧困人口的關懷之情。這種關懷體現在黨中央對兩地自然環(huán)境的關注,體現在勞動就業(yè)上的持之以恒,體現在對鄉(xiāng)村醫(yī)療的大力支持,體現在了那一座座新建的學校,更體現在那一條條穿梭在崇山峻嶺間的公路。紀錄片中每一位出鏡者樸實的話語卻映襯出天高地厚的那份情誼。廣東廣西兩地群眾一對一結對子,真正地成為脫貧路上的戰(zhàn)友,一場跨越地域的脫貧戰(zhàn)役就這樣上演。而讓人最難忘記的還是“黃文秀”,一個為了鄉(xiāng)親脫貧最終將生命奉獻出來的好姑娘。當鏡頭當中村民在擦拭她生前的辦公室,當村民在鏡頭前面對她的照片喃喃自語時,任誰都難以忍住淚水。鏡頭語言平實,沒有過多的拍攝手法,但其中蘊含的熱烈情感卻是通過屏幕直接影響到了觀眾。在這樣的紀錄片中人們靜下心來,能夠站在現代背景下認真地打量腳下這片鄉(xiāng)土,并可以爬到現代的肩膀上向更遠的目標眺望。只有此時才感覺到鄉(xiāng)土從未遠去,明白它只是變了個形式承載著我們向更美好的未來走去。人們需要做的便是盡可能保護傳統(tǒng)文化,深深把握“鄉(xiāng)愁”,讓它成為鏈接你我的橋梁,一同在鄉(xiāng)土的肩膀上刻下曾經的時光。
紀錄片是利用影像技術留住歷史,是用客觀眼光審視時代,因此,1902-2021這百余年時間里的所有紀錄片無一不有時代刻痕歷史的滄桑。每一幀畫面都關聯著鄉(xiāng)土,每一幅畫面都在敘說中國的故事,鄉(xiāng)土中國已經融入每一位華夏兒女靈魂當中。只是不同時期的紀錄片手法大不相同,技術存在差異,但它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完善而最終又回歸原點,去雜留精利用最質樸的鏡頭語言去表達對“鄉(xiāng)土中國”的無限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