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研生(廣西警察學院公共基礎教研部,廣西 南寧 530028)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建黨百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由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黨史題材電影重現(xiàn)了波瀾壯闊、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塑造了諸多優(yōu)秀共產黨人的銀幕形象,全面詮釋和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的影像寫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黨史學習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要鼓勵創(chuàng)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充分肯定了黨史題材電影的重要意義。因此,深入探討黨史題材電影的美學特征及其價值意蘊,是當下電影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1933年3月,“黨的電影小組”正式成立,確立了黨對電影工作的領導,建構了黨的電影文化,傳遞了黨的思想。從黨史題材電影發(fā)展來看,涌現(xiàn)了《1921》《建黨偉業(yè)》《南昌起義》《建軍大業(yè)》《秋收起義》《百色起義》《古田軍號》《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長征》《百團大戰(zhàn)》《開國大典》《建國大業(yè)》《金剛川》《焦裕祿》《十八洞村》《秀美人生》(以電影呈現(xiàn)的歷史時間為序)等優(yōu)秀黨史題材電影,當下黨史題材電影已成為重要的電影類型。
關于黨史題材電影的概念,目前學界尚無共識。婁成云指出:“從廣義上來看黨史題材電影,即表現(xiàn)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決策過程,包括但不限于表現(xiàn)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內容,以及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物的生平、業(yè)績、生活經歷的影片?!敝鼙笳J為:“黨史題材電影成功地概括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艱難曲折的發(fā)展歷程,生動敘述了許多優(yōu)秀共產黨人如何為了實現(xiàn)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而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埋頭苦干、勇敢獻身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感人的典型形象?!惫攘紡娬{:“黨史題材影視作品大多以平視的視角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斷拉近作品和觀眾的距離。”這些論述從不同層面界定了黨史題材電影的概念,均強調了黨史題材電影呈現(xiàn)的是黨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事件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而重要歷史人物可以是英雄領袖,也可以是平凡英雄。
筆者認為,黨史題材電影是指以歷史正劇形式講述中國共產黨誕生、成長、壯大進程中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反映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面貌,弘揚歷史文化,彰顯黨的偉大精神的電影。在類型歸屬上,黨史題材電影歸屬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黨史題材電影是主流價值觀表達的重要載體,它通過英雄敘事參與國家形象的構筑,呈現(xiàn)紅色記憶和集體記憶,具有現(xiàn)實主義和民族風格的敘事特點。在功能上,黨史題材電影以影像呈現(xiàn)黨史,闡釋現(xiàn)實政治,既滿足了觀眾的審美娛樂和精神需求,又承擔著傳播紅色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傳播國家形象的重任,其中導向功能和教育功能是黨史題材電影非常重要的功能。
黨史題材電影是種重要的電影類型,敘事內容、敘事人物、敘事手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獨特性,對紅色記憶的書寫、主流價值觀的呈現(xiàn)、黨的偉大精神的表達也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特征。
“影視史學”是海登·懷特在《書寫史學和影像史學》一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看來,影像的可視性比書面話語更能真實地再現(xiàn)某些歷史現(xiàn)象,它對歷史的重現(xiàn)和還原具有文字書寫無法比擬的表現(xiàn)力。馬克·費羅在《電影與歷史》一書中指出電影是表現(xiàn)歷史的重要手段,可以從電影視角來研究歷史。此外,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作為歷史敘事的電影》、羅伯特·羅森斯通的《影像與文字中的歷史》均討論了影像對于歷史書寫的意義,這些論述不但對歷史研究產生較大影響,而且為電影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特別是為歷史題材電影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在敘事內容上,黨史題材電影呈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的人物形象、使用的道具物品不是編劇憑空想象的,而是有史可查有史可依的,這與其他歷史題材電影有較大區(qū)別。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性、真實性、客觀性是黨史題材電影最重要的敘事屬性。無論是反映歷史事件的《重慶談判》《百團大戰(zhàn)》《開國大典》,還是反映歷史人物的《英雄兒女》《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七十二烈士》等,這些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都是在查閱大量史料、挖掘鮮活細節(jié)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完成的。為營造歷史的真實感,黨史題材電影中革命遺址、偉人故里、標志性的山川河流都是實景拍攝或攝影棚中還原拍攝。電影中的道具和細節(jié)均是經過嚴格考證符合時代特征的,如《1921》所呈現(xiàn)的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法國警察局、博文女校、眼鏡、書本等均還原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質感和歷史質感,這種真實感所營造的歷史氛圍能夠使觀眾沉浸其中,產生真實美。
電影創(chuàng)作不同于歷史書寫,并不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有其獨特的藝術思考,充分表現(xiàn)電影藝術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尹鴻教授指出:“藝術與歷史最大的差異在于:歷史更關注事——發(fā)生了什么和怎樣發(fā)生;而藝術則更關注人——做了什么和為什么做。”因此,運用翔實的史料激活人物、塑造人物是黨史題材電影進行藝術表達的重要路徑。
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應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去營造歷史質感,還原歷史真相,講述具有真實感和代入感的歷史故事,準確呈現(xiàn)歷史的復雜性和時代的制約性。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敘事內容必須完全真實,而是為了藝術表達的需要,黨史題材電影“可以進行必要的、合理的和適度的藝術虛構”,這種藝術想象建筑在史實的基礎上,否則,一旦失去歷史真實性,就不能稱為黨史題材電影。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還應堅決杜絕將黨史庸俗化和娛樂化的虛假歷史創(chuàng)作傾向,應做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平衡、歷史復雜性和藝術觀賞性的統(tǒng)一,呈現(xiàn)“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真實美。
塑造銀幕上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呈現(xiàn)共產黨員的人格美是黨史題材電影非常重要的美學價值。建黨百年來,黨史題材電影塑造了諸多廣受歡迎、鼓舞人心的銀幕共產黨員形象,如《百色起義》里的鄧小平、《少年彭德懷》里的彭德懷、《陳毅市長》里的陳毅等革命領袖,或《孔繁森》里的孔繁森、《任長霞》里的任長霞、《鄒碧華》里的鄒碧華等黨的好干部形象。
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抑或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都是社會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在黨史題材電影中,共產黨員歷來都是紅心向黨、追求信仰的形象。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革命領袖臨危不懼、運籌帷幄,如《四渡赤水》中的毛澤東;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共產黨人大義凜然,毫不動搖,如《江姐》中的江姐;面對西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黨的干部求真務實、迎難而上,如《焦裕祿》中的焦裕祿。銀幕上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將拯救民族危亡和建設富強國家作為職責和使命,做到紅心向黨、追求信仰,通過影像所建構的信仰邏輯呈現(xiàn)出共產黨員的人格美。
為呈現(xiàn)共產黨員的人格美,在黨史題材電影中,通常采用以人寫史的敘事手法,即從過去以重大事件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物為中心,借助人物行為動作甚至面部表情、語言表達、情感和性格等塑造人物形象,著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領袖人物的生活片段和藝術想象串聯(lián)整個歷史,展示大時代的發(fā)展。如在《決勝時刻》中,影片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為敘事中心,采用多線索敘事,其中人物是推動敘事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影片中毛澤東、毛岸英、李訥0、李敏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場景營造了真實的歷史感,使觀眾在歷史的觀看中回到歷史現(xiàn)場,讓歷史片段因人而鮮活真實。平日里毛澤東談笑風生,瀟灑豪邁,甚至幫助孩子捕捉麻雀而表現(xiàn)出童心與慈祥,但在重大歷史決定時,影片表現(xiàn)了他作為政治家的睿智、軍事家的謀略、戰(zhàn)略家的眼光,以此表現(xiàn)他的人格魅力,產生了人格美。
尊崇英雄、禮敬人民是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應秉承的基本創(chuàng)作理念。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突破點就是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在于“如何用美學的方式去真正理解和表達歷史人物的深刻性、復雜性、時代的制約性和個人命運感”,只有深入人物內心,才能準確刻畫人物、塑造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才能全面提升藝術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實現(xiàn)觀眾與敘事人物的共情。
黨史題材電影最大的美學貢獻就是用影像呈現(xiàn)了崇高美,在某種意義上,崇高美是黨史題材電影最重要的美學特征。黨史題材電影之所以能夠產生崇高美,主要是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崇高性,對崇高對象和崇高情感的呈現(xiàn)和表達便產生了崇高美。關于紅色經典中崇高美的形成,有學者指出:“主體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本質力量,獲得了崇高的思想情感,這種思想情感通過文學藝術表現(xiàn)出來,就呈現(xiàn)為文學藝術的獨特的崇高美?!边@一論斷同樣適用于黨史題材電影。
崇高美來源于代表正義但暫時相對弱小的力量與強大敵對勢力的不斷抗爭中所展示出來的精神力量,如在《趙一曼》中,為掩護團長突圍,趙一曼僅率一個排留下掩護,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最終負傷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趙一曼并未屈服,不斷抗爭,甚至對護士小韓和看守敵人反復講述抗日救亡的道理。趙一曼身上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體現(xiàn)了勇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獻身精神,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而英勇就義無疑可以產生崇高美。此外,崇高美還來源于英雄之死,死亡可以喚起觀眾心中的崇敬之情,生發(fā)崇高之美。在革命歷史時期,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畏艱險、浴血奮戰(zhàn)、勇往直前,為奪取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如《中華兒女》《鋼鐵戰(zhàn)士》《董存瑞》《黨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塑造了諸多為革命犧牲的崇高英雄形象,呈現(xiàn)了共產黨人追求信仰的崇高美。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史題材電影塑造了改革開拓者、農村黨員、黨員干部、駐村第一書記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形象,如《血,總是熱的》中的羅心剛、《代理市長》中的肖子云、《咱們的牛百歲》中的牛百歲、《秀美人生》中的黃文秀、《戰(zhàn)旗飄飄》中的馬先貴等,這些共產黨人用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闡釋了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膽識和勇氣,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lián)結,他們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偉大而神圣的,讓觀眾心靈震撼而敬仰,產生了崇高美。
黨史題材電影講述中國共產黨產生、發(fā)展、壯大進程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呈現(xiàn)出真實美、人格美和崇高美,這也使黨史題材電影形成了獨特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是中國電影敘事的重要主題。黨史題材電影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用光影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歷史。在黨史題材電影中,“人、物、事、魂”是紅色文化的最重要的表征。“人”指的是在革命時期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做出重要貢獻的革命領袖、革命志士、地下黨員、農村黨員、建設英模、第一書記等?!拔铩敝饕侵鸽娪八尸F(xiàn)的主要人物生活或戰(zhàn)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也包括因電影拍攝而搭建的外景?!笆隆敝傅脑诟锩鼤r期或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實。“魂”則體現(xiàn)為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
電影是最重要的大眾文化形式,具有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在講述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黨史題材電影用影像呈現(xiàn)的“人、物、事、魂”,無疑可以傳播紅色文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謳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可以加深觀眾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的認識?!督h偉業(yè)》《開天辟地》《1921》等建黨主題電影弘揚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可以傳播紅色文化,使觀眾形成正確的黨史觀,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紅色基因根植于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成為共產黨人的遺傳因子。從內容上來看,紅色基因主要包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不變軍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zhàn)斗精神、高度自覺嚴格的革命紀律、獨立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些在黨史題材電影中均有所體現(xiàn)。
《井岡山》《萬水千山》《我的長征》《延安與八路軍》《沂蒙六姐妹》等黨史題材電影深入講述了紅色故事,蘊含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這些紅色基因建構了黨史題材電影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黨史題材電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使觀眾受到精神凈化和思想啟示,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紅色精神與大眾情感的融合,引導觀眾更好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
黨史題材電影可以使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以影像的方式傳播和傳承下來,通過銀幕上鮮活的黨員形象可以生發(fā)人民群眾的崇高感,讓觀眾從影像中深切感受到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改寫了中國歷史與人民命運,可以汲取紅色力量,承擔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黨史題材電影如何汲取紅色力量,創(chuàng)作經驗值得我們去認真梳理、總結。
當下黨史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應加強藝術化表達和創(chuàng)新性呈現(xiàn),用新方式、新手段、新視野塑造能夠在全球傳播的共產黨人形象,做到以人物吸引人、以情感打動人,加強觀眾對故事人物的認同感,探索走向大眾的全新敘事手法,全面提升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這方面,《紅船》《革命者》等黨史題材電影做出了較好的藝術探索,日?;毠?jié)的呈現(xiàn)和青春化敘事的共情滿足了觀眾的精神需求,堅定了觀眾的愛國信念和文化自信,汲取了投身社會建設的紅色力量。
黨史題材電影用影像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所講述的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能夠產生真實美、人格美和崇高美,對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和汲取紅色力量具有重要意義。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黨史題材電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塑造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是向國際社會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應充分挖掘黨史題材電影的美學特征和價值意蘊,創(chuàng)作高質量的黨史題材電影。通過黨史題材電影的國際傳播,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推動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