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晨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32)
中國民族聲樂形成的初步階段,是從最初王昆老師“有嗓子就可以唱歌”到郭蘭英老師加入戲曲的唱腔,從中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的產生到《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歌劇的不斷傳唱。
20 世紀50 年代,隨著沈陽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開設了專門的聲樂專業(yè),隨之而來的中國民族聲樂的第二階段,迎來了百花盛開的春天,同時也涌現出金鐵霖、鄒文琴、王秉銳等聲樂教育家,因此中國民族聲樂的教學進入空前發(fā)展階段。盡管在第五屆民族聲樂研討會上,金鐵霖教授曾提到,民族聲樂在初期面臨著師資較少、學生自身聲音不夠統(tǒng)一、作品形式比較單一等問題。幾十年如一日,這些聲樂教育家們?yōu)槊褡迓晿贰翱茖W性、民族性、時代性、藝術性”原則的實施作出了無私奉獻,不僅解決了民族聲樂在初期面臨的問題,還為國家培養(yǎng)出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吳碧霞等眾多優(yōu)秀杰出的聲樂演員和聲樂教育家。
“中國聲樂”是民族聲樂發(fā)展的新階段。這一新名詞的出現,意味著中國聲樂學派將像意大利、法國等聲樂學派一樣,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從宏觀上講,中國聲樂包涵了我國所有聲樂藝術形式,涵蓋了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習俗的歌曲和演唱形式。從微觀上講,“中國聲樂”不僅包括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也涵蓋了音樂劇、戲曲、曲藝等多種表演形式。中國的民歌、戲曲、歌劇以及流行歌曲等都屬于中國聲樂的藝術范疇。
“中國聲樂”的出現,不僅延續(xù)了民族聲樂“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藝術性”的原則,更將我國的聲樂藝術推向新的高度,讓中國聲樂面向世界觀眾,講述中國故事。這就意味著民族聲樂的教學不僅僅要單純的演唱民族聲樂的歌曲,也要求聲樂學習者需要更多地學習外國作品、通俗歌曲、音樂劇等,教育者們也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內容等,使中國聲樂者逐步走上演唱多元化、表演多樣化的聲樂道路,呈現出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相互借鑒融合的新景象。例如王莉、陳小朵等在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上都能游刃有余,戴玉強、吳碧霞等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上也能游刃有余。
“中國聲樂”的發(fā)展離不開音樂家們的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歌唱家們的演繹,更離不開教育家們的研究與教學。
1.教師問題
近幾年是“中國聲樂”發(fā)展的新階段,高校的教與學不斷推進著民族聲樂向多元化、多樣化邁進。當下的高校教師團隊多以青年教師為主,這些教師多注重演唱技能,忽略了教學法的重要性。但這并不是對青年教師的否定,青年教師隊伍的出現是高校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途徑之一。很多高校也因招生條件有限,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教師產生教學懈怠的現象。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在教授學生聲樂基礎技能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思想家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喚醒學生對自己生命的感悟、靈性與欲求。
2.教學問題
聲樂藝術作為舞臺審美要求較高的藝術形式,聲樂學者尤其是初學者想要獲得演唱能力,必須通過教學這一途徑。教學是發(fā)展中國聲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新時代背景下,大多數院校都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音樂文化的理論教學,但是缺少系統(tǒng)的戲曲、民族民間音樂以及外國語語音課等的訓練。教學內容方面,教師過于重視聲樂的演唱技能,對于歌曲內容的講解少之又少。學生只能單一地在演唱技巧上進行模仿,沒有多余的對于歌曲的思考與處理,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更機械、更被動,達不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1.招生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遷,高校招生改革一直在不斷探索,高校民族聲樂不斷擴招,雖然為更多學生提供了進入高校學習的機會,但是必然會造成學生的專業(yè)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很多學生都是在高中一二年級發(fā)現文化課不能使其考入理想的本科轉而學習音樂,尤其是聲樂。這種現象會導致教師教學難度增加,學校教學質量下降等。部分學生雖然專業(yè)水平扎實,但是出現偏科現象,綜合音樂素質欠缺,進入大學后無疑又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問題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制力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等問題,導致在校學習時不重視專業(yè)課、遲到、不按時或者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等現象的出現。在專業(yè)課學習方面,沒有辯正思維能力,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后練習問題百出。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一首新的作品時,往往先把旋律唱會,忽略了每一首歌曲,尤其是敘事性民歌、歌劇選段等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外國的作品,不僅會忽略其作品背景,語音、語調都研究的不夠透徹,導致很多歌者演唱的作品不好聽、不夠打動觀眾。聲樂演唱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學生如果在課下或者臺下沒有理性的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熟讀并讀對作品歌詞掌握語氣重音等,那么在感性的表達上就有所欠缺。
此外,學生鑒賞能力和舞臺實踐不充分也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大部分學生的舞臺實踐經驗都來自于期末考試、比賽,特別是歌劇表演經驗,更是微乎其微。筆者曾帶領學生觀看本校研究生畢業(yè)音樂會,當與學生聊起觀賞感悟時,學生只能說出誰唱的好誰唱的略差些,但是沒有深度的探究唱的好是哪里好,不好則缺點在哪。這種情況在當代大學生身上比比皆是,恰恰說明了當代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育人先育己。教師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與專業(yè)素養(yǎng),不少青年教師為了自身發(fā)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重心并沒有放在教學上。教師應該對教育事業(yè)懷有矢志不渝的熱情和熱愛,不斷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不斷去發(fā)現。在教授中國歌曲尤其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歌曲時,如中國古詩詞歌曲、地方民歌等,教師首先應該熟知歌詞含義、地方方言等,給學生做出聲情并茂且正確的演繹和示范;在教授外國歌曲時,首先要自己熟讀外文歌詞,在語音語調上給學生做一個正確的示范。積極探索與時代同步的聲樂教學模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多聽多看多思考,引導學生賞析、感悟和品鑒優(yōu)秀作品,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1.教學環(huán)節(jié)多樣化,教學方式個性化
聲樂演唱的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文化課的教學,教師備好課面向一個班甚至一百個學生進行授課,而是一對一解惑的過程。所以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死板一致,不是每一個方法都適用于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通過聞花香感受到氣息,有的學生則需要通過搬鋼琴來感受腰部發(fā)力從而感受到氣息;有的學生通過教師講述理解聲音的走向,有的學生則必須通過教師的示范感受聲音的走向。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設置多種環(huán)節(jié),例如啟發(fā)式教學,用理論指導實踐,引導學生去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模仿示范,從而演變成“千人一聲”。
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反應和問題及時作出回應。鼓勵學生把每一次上課的演唱都當作在舞臺上的實踐,演唱中帶入表演,聲情并茂。尤其是在演唱歌劇唱段時,教師要將歌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社會背景、人物關系、人物性格、人物沖突等講述給學生,彌補學生在課下的準備不足。
2.教材和作品選擇的豐富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優(yōu)秀的中國聲樂作品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呈現,不可否認的是,民歌是創(chuàng)作鋼琴曲、歌曲、歌劇等多種音樂形式取之不盡的源泉。所以教師在選擇中國作品時,不僅要從學生演唱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考慮,還要考慮選擇能夠推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為民族代言的作品讓學生來演繹,引導學生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新時代,中國聲樂這一理念趨于成熟和完備,所以中國聲樂的教學就不能單一,民族聲樂專業(yè)的學生也要演唱外國作品,美聲專業(yè)或者歌劇專業(yè)的學生也要演唱中國民歌、藝術歌曲甚至歌劇。男生可以唱一些女生的作品,女生也可以唱一些男生的作品。例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曾赴日本和奧地利留學學習美聲唱法,但是他演唱的《越人歌》《玫瑰三愿》等中國藝術歌曲,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聲情并茂,舒展自如,就是中國聲樂所需要的聲音。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yè)選擇作品的同時,要兼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正如中國音樂學院王世魁教授在《發(fā)展中國聲樂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聲樂的回眸與展望》中提到:“建立一套嚴謹、系統(tǒng)、完善、深入且富有中國特色又兼具國際水準的中國聲樂系列教材,將會對人才培養(yǎng)、教學體系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好的教材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小覷,在僅有的資源里,教師應該選擇正規(guī)鋼琴伴奏譜,具有范唱的中國作品選,以及最好能有音標標注,發(fā)音正確的范讀的外國作品選。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聲樂表演的最終目的。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留給學生舞臺實踐的機會不充分,學生的大部分舞臺實踐經驗來自于考試、比賽等,學校能為學生提供的平時演練的機會甚少。學校應該定期為學生提供登臺機會,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為例,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舉行一次小型音樂會,為學生提供舞臺實踐機會;學校與多個音樂廳、文化館等簽署合約,定期進行演出活動。另外,多觀看音樂會、歌劇等演出并作出思考與探究也是實踐的前提。在學生不主動思考分析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定制有效合理的培養(yǎng)方案,布置類似觀后感的文本作業(yè)以便改善學生學習的被動性。
中國聲樂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每一位民族聲樂教師在教育的方法上都會存在不同的見解和領悟,但是每一位高校民族聲樂教師的教育宗旨都應是相同的,立足傳統(tǒng),走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和氣韻。作為青年教師隊伍中的一員,自我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因材施教并制定合乎學生自身條件的學習方案,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藝術教育模式的多樣化,是每一位聲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