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星
《指南》強調“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希望幼兒教師更加了解兒童,根據兒童的發(fā)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1]幼兒材料探索的計劃性和非計劃性不能一概而論,應視具體情況觀察分析后再確定。游戲材料對幼兒的作用是促其發(fā)現(xiàn)樂趣,獲得趣味;促其操作動手,獲得方法;促其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借物創(chuàng)造。明晰材料對幼兒的作用后再思考案例中幼兒在材料探索中是否真的是無目的玩耍?幼兒與材料的交互是否有價值?幼兒在游戲中是否探索、操作和記憶、觀察和表達、分享,是否促進其主動學習?
教師不應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下定義,而是通過觀察孩子的言行,用接納、理解的角度去分析、識別,追隨孩子游戲和學習的需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不斷鼓勵孩子深入探究。教師為孩子打造開放、自主的成長環(huán)境,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究,滿足孩子的探究需求,激發(fā)孩子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樂趣。
教師相信幼兒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通過捕捉兒童在材料探索中讓人驚喜的“哇”時刻,讓“哇”時刻成為游戲的生長點;引導幼兒開展自主評價,在評價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分享交流、提升經驗;再次探索中調整、深化,豐富幼兒游戲經驗,引導幼兒深入探究。讓幼兒在材料的自主探索中獲得自主發(fā)展,促進幼兒游戲高水平發(fā)展。
現(xiàn)以“觀、評、玩、創(chuàng)”四部曲開展戶外活動材料探索為例進行解析:
一部曲“觀”——自由探索,關注記錄行為
教師創(chuàng)設幼兒自主探索的環(huán)境和時間、材料支持,幼兒自由玩耍、自由組合,探索材料的玩法。如幼兒將戶外活動材料拼搭成小車、大炮、椅子、旋轉椅、房子等,結合搭建開展自主游戲。教師觀察幼兒游戲行為,并用錄像或攝像的方式記錄活動瞬間。
二部曲“評”——分享交流,開展自主評價
教師在自主探索結束后將捕捉到的活動片段播放給孩子們觀看,引發(fā)幼兒思考,引導幼兒自主講述自己的操作、分享玩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我玩了什么?和誰一起玩?怎么玩?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我是如何解決的?下一步我還可以怎么玩?需要什么幫助?等……孩子們結合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有的孩子提出搭的小車不能移動,其他孩子就建議將四個固定的黃色車輪換成可轉動的藍色車輪。有的孩子提出房子還可以加墊子做圍墻和地毯。孩子們通過反思與評價對于游戲經驗進行提升,促進游戲深入開展。
三部曲“玩”——再次探索,豐富完善經驗
接下來的探索中,孩子們根據評價中提出的建議進行調整。搭大炮的孩子搭建兩座大炮,中間用墊子做堡壘,開展對戰(zhàn)游戲。搭房子的孩子們用墊子做圍欄,還用盆景裝飾,邀請客人到家里玩扮家家的游戲。搭轉轉椅的孩子和滑滑梯結合開辦了游樂場。孩子們在不斷的探索、評價、調整中豐富游戲經驗,促進游戲高水平發(fā)展。
四部曲“創(chuàng)”——創(chuàng)新玩法,挖掘游戲價值
為了充分挖掘幼兒自主游戲的價值,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將游戲串聯(lián)起來,讓游戲促進幼兒合作、交往。孩子們通過商討決定游戲的新玩法,搭建小車的孩子們可以為對戰(zhàn)游戲運輸武器,對戰(zhàn)游戲的孩子休戰(zhàn)時可以去搭建的休閑屋里休息,休閑屋的孩子們修建好后可以去游樂場體驗游樂項目等。孩子們在自己創(chuàng)設的游戲情境中不斷交互、調整、深化,豐富游戲經驗,創(chuàng)新游戲玩法,促進游戲主題式開展。
總之,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自主探索,做幼兒活動的觀察者、記錄者、引導者、支持者,讓孩子真正“玩”起來,在玩中學、玩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穎,發(fā)現(xiàn)兒童的力量,[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