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丹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母語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有效的問題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品味語言、感悟作品的意蘊,從而獲得語言積淀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問題導學”模式的特點,有效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問題”因素,從而借助“問題”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關鍵詞:初中語文;問題鏈導學;生態(tài)課堂構建
1“問題鏈導學”生態(tài)課堂構建的意義
“問題鏈導學”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中將所要掌握的內(nèi)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逐步增加難度,循序漸進形成鏈條的模式,最終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育目標。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走神的情況發(fā)生。在課堂中,教師將一個問題拋出,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會不自覺被吸引,融入思考的課堂氛圍中。同樣人們在發(fā)問時,語音語調會不自覺的上揚,人們下意識地就會關注這個人表達了什么。在課堂中教師語音語調的變化,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中。由問題引發(fā)思考,學生的集中思索過程本身就是對課堂的專注,也能夠為接下來要講述的內(nèi)容做好鋪墊?!皢栴}鏈導學”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以往許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簡單的對教師的板書進行記錄,在書中進行無目的圈畫,都不是一種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
2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鏈導學”生態(tài)課堂建設策略
2.1教師要善于“待問”
教師要善于提出導學問題,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將問題深入化。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認知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將教學內(nèi)容轉化為有效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掌握知識點。教師還要善于“待問”,要講究學習策略,不能全面出擊,要對眾多問題進行整合,圍繞重點內(nèi)容進行篩選。有時,學生的提問較為籠統(tǒng)、空泛,教師就要深化和細化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給學生答疑解惑。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將“蘇州園林有何特點”這一問題變?yōu)椤叭绻闶菍в?,你會如何介紹蘇州園林”,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介紹蘇州園林,就能激發(fā)學生探討蘇州園林總體特征的興趣。另外,教師要注重提問的質量。如果教師提問知識追求容量大、密度高,勢必會使問題變得雜亂無序,讓學生難以抓住問題的核心。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以免出現(xiàn)偏離主題的問題。此外,教師不能盲目地否定學生的提問,而是要通過追問,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入題。受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學生會不自覺地誤讀文本,使自己的理解“走味”。這時,教師要善于撥亂反正,以問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的認識由混沌走向明晰。
2.2審視學生的提問
教師要讓學生的提問權得以回歸,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敢問、好問、樂問,而且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與教材、教師不同的觀點,鼓勵他們向文本和教師挑戰(zhàn),并表達出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不同見解。學生的提問會出現(xiàn)“碎問”“無重點的問”等現(xiàn)象,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摸索提問的方法,能抓住疑點而問,能問得有條理,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問素養(yǎng)。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題目的含義、特點等入手提出問題,也可以從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人物性格、挖掘深刻道理等關鍵詞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在教學《白楊禮贊》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章開頭寫了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中間又出現(xiàn)了幾句相類似的話,這與標題有何關系?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教師要針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對話,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成新的問題,于無疑處生疑,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要以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疑引路,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膯l(fā)。
2.3警惕不當?shù)膶?/p>
一些“時尚”的問題對學生會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發(fā)學生的熱烈討論,但有時會不經(jīng)意地偏離課堂的核心,甚至充斥著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內(nèi)容。部分教師追求提問的數(shù)量、熱鬧的氛圍,總是提出空泛的問題,對話過程也迷失了方向,部分教師沒有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任由學生進行無目的的對話,使主體性的發(fā)揮變得異化。部分教師對學情把握不足,一些問題的難度超過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讓閱讀教學變得有難度。因此,語文教師要回歸本真,不要以形式化的內(nèi)容沖淡教學的主題,而要合理把握解讀的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2.4及時追問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xiàn)困難或者對教師的問題回答得較為膚淺時,教師如果到此為止,學生的思維就很可能戛然而止,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及時追問。如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如何讓學生學會寫駁論文的方法,如何讓學生理解文本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魯迅的雜文素有“投槍”、“匕首”之喻,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一代文學大師的文字精髓,教師先讓學生速讀課文,并借助工具書等方法掃清字詞障礙,然后以問題切入,發(fā)問: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是什么?借助這些問題讓學生初步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教師再次及時追問:“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學生經(jīng)過聯(lián)系上下文,初步知道了“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文本中出現(xiàn)的更多對是封建制度下的描寫。教師如何及時追問,讓學生對“中國的脊梁”有更深次和全面的理解,教師及時追問:“中國的脊梁”還指什么?雖然文中沒有寫得很清楚,但在教師的及時追問下,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xiàn)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梢哉f,學生在問題的點撥下,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他們學會如何結合歷史背景來讀魯迅的文章了。
結束語
總之,要讓“問題導學”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需要語文教師更多的積淀,更全面地把控“問題導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創(chuàng)新的構建課堂探究模式,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讀文本,探究蘊含在文本之中的語文知識,從而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范娜娜.高中語文“問題鏈導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J].學苑教育,2021(26):21-22.
[2]陳小紅.初中語文“問題導學”之我見[J].中學語文,2015(16):73-74.
[3]苗利軍.初中語文“問題導學”模式實踐研究[J].語文天地,2014(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