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妤
摘要:家庭教育是助推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觀察實踐分析了如何利用生活活素材,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幼兒社會發(fā)展性教育的策略與路徑,希望對家長與教師予以一定的啟迪。
關鍵詞:社會性發(fā)展;幼兒;家庭教育
兒童發(fā)展包括個體發(fā)育、思維認知提升以及社會性發(fā)展這幾方面,其是當今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探索的重點而存在。社會性發(fā)展分為多個階段,最重要的基礎階段就是幼兒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在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可稱為未來發(fā)展的奠基石。所以幼兒期的社會性發(fā)展是值得家長們重視與考量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兒童的社會發(fā)展水平。
一、夯實知識之基,把好教育的方向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中,在進行玩耍時和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的觀察和模仿是十分重要的途徑。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那么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成為了幼兒教育的活教材。因此父母的行為與處事方式就有著極強的教育作用。
一方面,家長要逐漸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夯實科學教養(yǎng)的基礎。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強調(diào)要重視家庭教育,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那么父母要努力從自身做起,這樣才能夠把握好幼兒成長之舟的方向。如其可以學習《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等專業(yè)性的書籍;參加幼兒園舉辦的一些親子教育課堂或者講座;或者向周邊比較優(yōu)秀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多取取經(jīng),主動吸收相關知識營養(yǎng)。
另一方面,家長要優(yōu)化教養(yǎng)方式,選擇民主教養(yǎng)模式。在對幼兒進行教育中的過程中家長應與孩子多進行溝通交流,而不是以暴力簡單地解決問題。如教師在教學中觀察到亮亮小朋友在游戲時出現(xiàn)拒絕接受其他小朋友意見的情況,教師追根溯源,在與其母親進行溝通時,發(fā)現(xiàn)其父親在與亮亮溝通時就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簡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孩子的表現(xiàn)進批評和責罰,并且拒絕聽取亮亮的任何意見,起到負面的影響,后期經(jīng)教師溝通后,亮亮父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正確性逐漸調(diào)整,潛移默化中也影響了亮亮的行為,讓其學會了聽取同伴的意見,主動分享自己的觀點,人際交往有了較大改善。從亮亮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幼兒的身心發(fā)育都不夠成熟,無法做到成年人那樣的深思熟慮,出現(xiàn)不恰當?shù)谋憩F(xiàn)。父母應諄諄教誨,用友善的態(tài)度與孩子溝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犯了什么錯,并提出方法進行改正,這樣才能有利于其吸收正向的營養(yǎng)。
二、做好陪伴服務,輔助獨立成長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huán)境的影響”。陪伴即使最好的環(huán)境的營造。但是盡管我國家長的教育方式開始漸漸轉變,他們開始重視對孩子的關心與陪伴,努力改變傳統(tǒng)觀念與意識。但由于一些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實際上大多數(shù)的家長只是做到了“形式陪伴”,他們并沒有做到完全投入到親子時光中,享受與孩子親密無間、共同成長的快樂,而是在工作或家務之余陪伴孩子。高效的親子陪伴活動有很多,比如去公園游玩、逛博物館、科技館等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但大多數(shù)家長都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沒有實際意義,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形式陪伴”,與前者相比,這既浪費時間又沒有任何收獲,只是給家長們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慰,孩子則得到了極少的關心?!?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報告指出的這一現(xiàn)象給中國家長們帶來了及時的警示作用。
一方面要安排充足時間,重視陪伴的作用。爭取做到高效陪伴,同時重視其社會性發(fā)展。多溝通、多擁抱、多互動,讓親情帶給孩子愛與滿足。除此之外,要將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中,讓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與發(fā)展方向,不能扼殺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梢砸黄饘W習和閱讀一些比較好的教材如《第一次上街》、一起學習巧虎系列教程;還還可以一起看一些親子互動的綜藝節(jié)目,如《寶寶來啦》、《爸爸去哪兒》等,觀摩親子互動的細節(jié),學習相關理念,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另一方面陪伴的同時,要鼓勵幼兒獨立。陪伴與獨立二者并不矛盾。想要讓孩子早日擁有能夠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想法與能力,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要鼓勵幼兒主動的踏出第一步,如小班幼兒萌萌生性靦腆,但是她的媽媽王女士在每次接送孩子的時會主動引導萌萌對身邊的叔叔阿姨主動的問好,對于他人關愛的話語表示謝謝,剛入園時,萌萌表現(xiàn)出往媽媽后面躲的趨勢,但是她的媽媽王女士會鼓勵她“萌萌最棒了,叔叔阿姨都好喜歡你,那么要對叔叔阿姨說什么呢?”,在不斷的適應中,萌萌逐漸能夠主動去和周邊同學的爸爸媽媽打招呼。由此可見,適度的放手給與孩子社交實踐的基礎,對孩子進行鼓勵,在實在無法完成時再對孩子提供些許的幫助,是有利于其社會性發(fā)展的。
三、強化父親角色,做好榜樣模范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成長中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而親子關系可以是成為其他各類關系的啟蒙。特別是父親這一角色。在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母親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承擔著舉足若輕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而父親特別是對于男孩子而言,可以學到勇敢、堅毅的特質(zhì),男性的舒朗的氣質(zhì)對于社會性發(fā)展是極為有利的,通父親角色的參與,能夠很大程度擴大交際圈,掌握與女性角色不一樣的交際技巧。因此,應鼓勵家庭教育中,父親的參與,與孩子成為朋友,使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輕松且愉快。父親與孩子的交往的變化可加強陪伴作用。但同時也不能管教過于寬松,盡量做到松弛有度。關心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重視社會性發(fā)展,讓孩子在未來逐漸融入社會,完全社會化。
“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見讓我們反思幼兒社會性成長的重要的意義,因為其是社會需求發(fā)展而存在的一種重要能力。那么我們要重視幼兒社會性能力的成長,家長不僅要夯實知識之基,把好教育的方向;做好陪伴服務,輔助獨立成長;還要強化父親角色,做好榜樣模范,才能夠好的幫助把好成長的船舵,為幼兒社會性成長護航。
參考文獻:
[1]欒文娣.獨二代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個案研究[J].世紀橋,2015,12:53-54.
[2]楊玉鳳.大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