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成興村里人的主食以大米為主,早晚大米粥,中午大米飯。到了清明、七月半、臘月二十八,主婦們會做上一碗粘燒餅敬祭亡人祖宗;春節(jié)、中秋"/>
文>>>顧成興
村里人的主食以大米為主,早晚大米粥,中午大米飯。到了清明、七月半、臘月二十八,主婦們會做上一碗粘燒餅敬祭亡人祖宗;春節(jié)、中秋這樣的節(jié)日,各家必定吃上一頓湯圓,寓示團團圓圓。粘燒餅、湯圓的原料實質(zhì)上也是米,但需是糯米加工成米粉才行。
早先,村里人加工米粉靠的就是石臼。
石臼也叫做碓臼,由碓窩、碓椎架和扶手組成。碓窩是在一塊方形的大青石中間由石匠雕鑿出的一個圓窩,有三四十厘米深,上粗下細;碓椎架的一頭連著與碓窩配套的碓椎,支在一塊石墩上,形成杠桿。碓窩鑿有若干斜凹槽,碓椎鑿有若干斜凸槽,一一對應(yīng)。舂米時,將淘洗晾干的糯米分次倒進碓窩,人到另一頭用腳踩踏碓椎架的杠桿,碓椎那頭便高高抬起,腳松開后碓椎穩(wěn)準(zhǔn)地砸向碓窩里的米,反復(fù)踩踏形成舂米過程,最后糯米全部被碾壓成粉。村子里的人們把這活叫做“磕粉”,非常形象。
莊上的石臼多安裝在各個生產(chǎn)隊的公用房子里,通常沒有門,有門也不上鎖,村里人可隨時使用。第二生產(chǎn)隊的石臼就在知青宿舍的隔壁,來自本縣城鎮(zhèn)的兩個女知青起初以為屋子鄰著石臼房,隔三差五有人過來,正好給她們壯壯膽,后來聽多了“咚咚咚”的舂米聲,不免生出厭煩,再后來,她們反倒適應(yīng)了這樣的熱鬧。
逢到年節(jié),這里最為繁忙。從早到晚,總有人排隊。各家常常安排老人或打發(fā)小孩過來,把裝著糯米的淘籮子、水桶、面盆、簸箕等順次序擺放好。有人一看暫時輪不上,便回去忙別的事,估摸好時間再過來。還有人守在一旁邊說話邊等,也有人干脆先給別人家搭把手。其實舂米時最好有兩個人配合,一人負責(zé)踩,一人蹲在碓窩邊翻一翻窩里的米和粉,順帶把粘在碓椎上的米和粉刮下來,再把溢出窩的米和粉掃回窩里去。踩的人抓住扶手,兩只腳輪換著踩踏,時間久了腿腳發(fā)酸還是挺累的。如果有人幫忙,你一腳我一腳地交替或是你一輪我一輪地互換,要輕松許多。
同村本隊的,大家通常總是互助協(xié)作地干活兒,尤其在“磕粉”時,排了隊的輪到了,但人還沒到,厚道的人們也不會將他落下,依然按序幫他舂好,甚至等他來取走舂好的粉,還不知道是誰出了這份力氣。
西河傍的葛大過來磕粉的時候,會把家里的小鬧鐘帶過來,鬧鐘一響就起窩出粉,再倒?jié)M一窩重新開始,省事又有效率,等著的人還可以盯準(zhǔn)時間,飯點上先回去,估算著啥時輪到,再及時過來。有些小孩子,在學(xué)校沒跟老師學(xué)會看鐘讀點,磕了幾次粉,竟毫不費力學(xué)會了準(zhǔn)確讀出時、分和秒。村里難得有人家里有鐘,孩子們看到鐘覺得挺新鮮的,甚至感到那滴答聲和鬧鈴聲有些神秘。
有年輕小伙子主動要求前來“磕粉”,排了隊后,就到隔壁知青屋里去閑聊,磕好了粉也不急著回家,端著粉又到知青那兒不知坐到什么時候。家里人還等著做湯圓下鍋,而他們倒先在知青屋里嘗起了新鮮的湯圓或粘餅。但小伙子家里的父母并不氣惱,有時找過來,還叮囑兒子把粉再給姑娘們留一些。一來二去,其中一位女知青竟成了本隊一位小伙子的老婆。
石臼是農(nóng)耕時代的農(nóng)村生活用品,經(jīng)過石臼加工的米粉吃起來真的很香,現(xiàn)在想起來齒頰間竟仿佛能生出那股香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