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一開一閉間,方顯內(nèi)外天地。兩扇門庇佑著一戶人家。
望著那扇門,久久不愿離去,我在思索著這扇門和這家人所交融的歲月,雙手無數(shù)次摸在門環(huán)后留下的斑斑痕跡。
臨走前,我細細地盯著這兩扇漆黑的小木門,它的份量,重過東側(cè)鄰家新裝的朱紅大鐵門。小木門上仿佛留下了一個個字符,或是驢的梅花篆的蹄印。縱使周圍發(fā)展再快,木門沒打算改變自己,它留給路人的,永遠是和驢一樣最質(zhì)樸的品質(zhì),它也沒打算改變自己,終將在陪伴主人的過程中孤獨終老,留給再后來的人說不清理不明的一番傾訴。
透過后視鏡,那位老人站在槐米樹下紋絲不動,她一動不動地目送我離開。冬日的寒風里,她的身材顯得有些單薄。我知道只有當我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她的視野范圍之內(nèi),她才會一把手扶在門框上,挪動著步子回家。老人每天日漸蒼老又忙碌的身影,木門看得無比清楚。
門,需要儀式感。
門面上的對聯(lián)已泛著陳舊,“福門天天開,財源滾滾來”陪伴了門近一年的時光,上側(cè)還有一聯(lián)橫批“錦上添花”。退了顏色的對聯(lián)馬上要被撕掉,主人精心量好尺寸,裁好對子紙,準備給它換新衣服。新春來了,門是要裝扮的。兩扇門盼望著換紅裝。村里人喜歡大紅色,至于對子的內(nèi)容不太考究,“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都可,門圖個喜慶,人也圖個喜慶。在鄉(xiāng)村,家家戶戶都會有多路神庇佑,一年到頭守護著整個家。進家的第一個神就是門神,門神衛(wèi)家宅,保平安,降吉祥,再低矮的門也要貼。寒食節(jié),門兩側(cè)插上新嫩的柳條,端午時節(jié),剪幾根艾草插于門框兩側(cè)。
村莊里,門是身份的象征。過去,大戶人家是宅院,地主老爺將自己的大門裝扮得雍華富貴,宅門兩側(cè)擺著石獅子,顯示著家境的富裕。門是村里人的門面,關(guān)系到家人在村里的臉面問題。因此在建造房屋時,總想到要安上扇好門。門環(huán)上是兩個圓形獅子鐵圈,走到這里的都會駐足觀看。
在村里,作為普通百姓,門前沒有石磚紅門、石獅子的氣派,但漆黑的小木門一點也不自卑,在和槐米樹說著悄悄話。百姓講究實在,黑木門兩側(cè)是結(jié)實的青磚。能安上兩扇結(jié)實的實木門算很講究了,苦日子容不得主人擺設。來到村莊,走在一道道小胡同巷,望一望這家的門就猜測出了這家人的七八分實力。墻根下,是女主人日積月累撿拾的殘瓦片。鄉(xiāng)村人看中磚頭瓦片,攢多了就有大用。你該如何想象這如泥土一般性格的人家,透漏著這家人是多么能干、勤勞、樸實?在清貧的歲月里,兩扇門守護著樸實的人家。骨子里是一種透到泥土里的真誠,質(zhì)樸。
木門雖然矮小,相貌普通,門面裝備卻一樣也不少。門下有門檻,門上有門環(huán)。門環(huán)代表的是一種莊重、神秘、威嚴、靜寂,獅頭龍面,向路人親戚展示著家人的殷實,無形中透著威嚴。鄉(xiāng)村中,門環(huán)就是一個銹跡斑斑的鐵圈,鐵圈外延,是一個鐵環(huán),門里邊向兩側(cè)分叉,固定住鐵圈。一個銹跡的鐵環(huán),附帶著一雙雙手留下的點點油漬。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家事的變遷,門環(huán)深有感觸,兩個小鐵圈照看著一家人的平安。
一扭一轉(zhuǎn),門閂“梆”的一聲落下。
門緩緩打開,一家人就開始了過熱鬧的日子。伴著雞鴨的歡叫聲,門給家里人架起了一座橋梁,打開了通道,院里的天井與門外的天地連成了一體。
無人時,握住鐵圈一轉(zhuǎn),兩扇門再次“咣當”,鎖住了兩扇門,給家里上了一份保險??腿酥粒昧Φ嘏拇蛑F環(huán),鐵環(huán)撞擊著鐵圈,聲音清脆入耳,孩子的耳朵早就支起來了。在填不飽肚子的歲月里,門環(huán)用悅耳聲一次次提醒著主人,爭先做著守護神的活。
門環(huán)出盡了風頭,門檻也不甘落后,似乎在羨慕門環(huán)的得意。老房子的木門下都會有一個門檻,不經(jīng)過一道坎的考驗哪能輕易進家門?遇到坎沒關(guān)系,堅定地跨過這道坎才能撥開云霧。木門下側(cè)兩端留著兩道短縫,專為門檻預備,主人拿起門檻恰好安插在兩側(cè)的縫里,與上方的木門準確對接。門檻為大門和家人做著最后一道屏障。沒有了門檻的阻攔,盛夏的雨水直往家奔。門檻很自豪將這些外物攔在家門外,為主人做了事,自然感到驕傲。
單扇為門,雙扇為戶。一門一世界,一門一人生。
和歲月對話的過程中,門自身也在發(fā)生著內(nèi)涵的改變,經(jīng)過歲月的熏陶,木門變成了一種門面、門風。門風代表了一種家風。姥爺身上的勤勞、能干、精明中透露的樸實,姥娘的善良、通情達理,都是在過日子中攢下的好門風。村莊里,常有游手好閑,令百姓厭惡的皮孩子,孩子惹是生非,百姓自然不喜歡。在指責孩子時,大人們絕不會說老師在學校里沒教好,只會說:“這孩子,門風不好,缺少父母教育?!焙⒆拥牡滦修D(zhuǎn)成了父母的門風。良好的門風如溫潤春水,影響孩子的點滴。
從門外刮向門里的風,影響到了一家的角角落落,代表著全家人的面。好的家風是取不盡的財富。爹從小就教育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走在世上,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名聲,一言一行要守規(guī)矩。
門是一道分水嶺,一道風景線。把門一關(guān),是一家人,門內(nèi),什么話都能說,什么事都能做,有解不開的結(jié)一家人慢慢商議。說不明的難事不可帶到門外,家丑不外揚,不好的事沿著門縫傳出去,一袋煙的工夫就飄到胡同那頭。打開門,依然要堂堂正正做人,種好田,喂飽自家的牛羊。四鄰間和諧相處,也是一種好風氣。
一門一世界,門就如一家人的嘴巴,吐納環(huán)繞間,來去的人進進出出,家就有了濃濃的人間煙火味。只有進了門,才算到了家。門剛打開,右側(cè)是擁擠的排子車。進入了天井,院子里主人進行了一番規(guī)劃。西側(cè)的兩間土屋先映入眼簾,南為豬圈,也當驢圈,北是為毛驢準備的草料房。
天井周圍陳列著一座座建筑,雞架、狗窩一樣不能少。狗窩不能朝雞窩開門,不然兩個牲靈常在院里爭吵得不可收場。小菜園,老杏樹,小石榴樹,滿滿當當擠了大半個小院,也在守護著院落,人更享受著這份獨有的精神世界。院里似乎從來沒有整齊的時候,一院子的小生靈都在守著這家人的秘密。
晴朗的日子里,幾只花母雞在悠閑地踱著步,啄著泥土打發(fā)時間,黑狗耷拉著耳朵在曬太陽。母雞玩高興了,沿著木柴垛飛到了南墻跟的梧桐樹上,臨到傍晚,借著裊裊的炊煙再次鉆進雞窩,享受著主人撒好的玉米粒。
門更像是一個驛站。勞累的莊稼人赤著腳從田里趕回來,驢站在驢圈里,一下也不想動,眼睜睜望著主人送來吃剩的瓜皮。主人往驢槽里填滿草料,讓驢緩著勁吃。聞著家門口傳出的飯菜香,主人渾身的疲憊感消了一半。村里人對付疲勞最好的方式就是喝茶。茶葉冒出的香味能將渾身的酸臭味徹底熏走。倚靠在炕沿一側(cè),單手托著腮幫,一碗碗的茶水下肚,不覺間打起了小呼嚕。瞇一覺醒來,通身愜意。
天黑,門要被掩上了。過去兵荒馬亂,百姓要早早關(guān)緊門,上側(cè)用門閂來關(guān)住,中間掛上鐵索,來一個雙重保險。在門后,主人準備了一根結(jié)實的木棍,叫頂門棍,加上結(jié)實的木棍,一家人才安心。風和日麗的日子,頂門棍被閑置在角落里,大風怒吼的日子,頂門棍被拿出來,定在橫梁下方,任憑再大的風,門板巋然不動,熱炕頭上勞累了一天的人才能安心的睡個好覺,高枕酣眠。
在陪伴家人的那些歲月中,木門漸漸不撐。正如外祖母那幾顆搖搖松動的牙齒,保不住哪一天木門便會被朱紅色大鐵門所取代。這一點,木門心里清楚得很,它似乎伸出了像過去一樣有力的雙手,如此可求想抓住時光前進的尾巴。而那些家人們曾經(jīng)在木門下走過的路、留下的腳印、曾經(jīng)盼歸的焦急的眼神,也在流轉(zhuǎn)中漸漸逝去。
日出日落,外祖母一個人每天仍慢悠悠地踏過木門,孤獨相守。
那依依不舍的送別、收獲后無限喜悅的場景,門都是最好的見證。而每一次在門前的駐足和思緒間的徜徉,都會使我更加堅定腳下的路,順著外祖父和驢蹄印趟出來的一條路堅定地朝前邁著步子。
那一扇虛掩的門,外祖母一直為我留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