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建偉偉,陸 毅,張紹鵬,周小盟,韓賽釗
(1.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遼寧 撫順113001;2.東北大學 冶金學院,遼寧 沈陽110819)
近年來,隨著我國化石能源消費的增長,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排放大幅攀升,引發(fā)了諸多大氣環(huán)境問題。同時,隨著霧霾天氣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持續(xù)發(fā)生,VOCs的治理成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1]。VOCs氣體有刺激性氣味,人體吸入過多時可能引發(fā)中毒,重者引起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我國排放的VOCs數(shù)量自1980年以平均每年8.5%的速度增長,排放量由2010年1.15×106t增加至2019年13.35×106t[2]。因此,找到一種高效的VOCs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化學吸附技術(shù)被認為是最有效的VOCs處理方法之一,主要原因是其投資成本低,吸附效率高[3]。碳納米管于1991年被日本電子公司的S.Iijima[4]發(fā)現(xiàn),由于其含有豐富的孔隙結(jié)構(gòu)、較大的比表面積、較低的成本以及可回收利用的特性,被廣泛應用于氣體吸附。盡管碳納米材料存在易吸水和孔隙易堵塞等不足,但碳納米材料仍被認為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氣體吸附劑[5]。碳納米管應用于吸附無機氣體的研究報道有很多,研究人員已經(jīng)廣泛探索了碳納米管對CO2[6-7]、NOx[8]、H2[9]、NH3[10]、H2S[11]等無機氣體的吸附。在處理有機化合物方面,納米碳管也表現(xiàn)出較好的吸附效果,如CCl4[12]、噻吩[13]和多環(huán)芳烴[14]。碳納米管的聚集特性對其吸附性能影響極大,郭淼等[15]研究了氯化銅改性碳納米管對甲醛的吸附性能,利用表面氧化和用表面活性劑涂覆的方法解決了聚集問題。S.Tulaphol等[16]將MWCNTs嵌入SiO2顆粒,發(fā)現(xiàn)其對氣態(tài)氯化酚醛樹脂具有優(yōu)異的化學吸附性能?,F(xiàn)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單種金屬改性MWCNTs對單一有機化合物的吸附,關(guān)于兩種金屬改性MWCNTs吸附多種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氣體較少被報道。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復合吸附材料MWCNTs+Cu+Sn的制備方法,對復合材料進行表征分析,并且實驗測量了新型復合材料在不同VOCs質(zhì)量濃度和溫度下的飽和吸附量,并分析與討論了吸附規(guī)律,分別從氣體質(zhì)量濃度、溫度兩方面解釋了此復合材料對VOCs化學吸附的強化機理,以期為改性多壁碳納米管處理有機氣體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
SnCl4·5H2O(分析純)、CuCl2·5H2O(分析純)、氨水(質(zhì)量分數(shù)28%)、檸檬酸(分析純),南京化學制藥有限公司;濃硫酸(質(zhì)量分數(shù)98%)、濃硝酸(質(zhì)量分數(shù)68%),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MWCNTs(純度>95%,直徑10~15 nm,長度10~30 mm),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MWCNTs在濃硫酸和濃硝酸體積比為3∶1的混酸溶液中進行處理和官能化[17];制備過程使用去離子水由實驗室純水機提供。
YH-320DH超聲波清洗儀、DF-101S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DHG-9620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馬來西亞美宇有限公司;WC204E/02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HY-1000MC馬弗爐,洛陽力宇窯爐有限公司;GC-M 96氣相色譜儀,沈陽漢威科技有限公司;氣體靜態(tài)吸附測定裝置,實驗室自制[18]。
采用溶膠-凝膠法,對混合酸純化的MWCNTs進行金屬負載,具體操作如下:量取30 mL去離子水于玻璃瓶中,取5.6 g SnCl4·5H2O和20 mL去離子水并充分混合溶解,再用針管取SnCl4·5H2O溶液0.8 mL加入瓶中,磁力攪拌5 min;向上述溶液中加入0.2 g檸檬酸,加熱至60℃,攪拌20 min;繼續(xù)緩慢滴加0.5 mol/L氨水,同時用恒溫磁力加熱攪拌器設(shè)置溫度60℃,攪拌至其水解為Sn(OH)4;室溫下陳化放置26 h,漏斗過濾,將濾紙上剩余的糊狀沉淀刮下來,用去離子水進行洗滌;將沉淀加熱至40~70℃,緩慢加入檸檬酸,調(diào)節(jié)其p H至1.5~2.0,直至其完全成為Sn(OH)4透明水溶膠;在水溶膠中加入適量的酸化多壁碳納米管和CuCl2·5H2O,并磁力攪拌30 min;采用超聲儀處理樣品2 h,此時多壁碳納米管分散到Sn(OH)4水溶膠中,將藥品送入干燥箱,溫度100℃下干燥16 h,再放入400℃馬弗爐中煅燒3 h;最后,按照相同步驟分別制備MWCNTs負載單一金屬Cu和Sn的吸附劑樣品,且單一金屬含量與上述樣品相同。
采用靜態(tài)吸附法,即VOCs氣體在無外加動力作用下自由揮發(fā)達到飽和濃度,同時放置吸附劑樣品,使VOCs氣體擴散到吸附劑表面進行吸附。靜態(tài)吸附法有利于測試復合材料的真實飽和吸附量,吸附速率較高,比較節(jié)省空間和時間[19]。利用密閉容器作為反應室,放入樣品,并且裝置內(nèi)部充滿一定濃度的VOCs氣體,裝置內(nèi)部設(shè)有電子天平,每隔0.5 h分別統(tǒng)計VOCs氣體質(zhì)量濃度和樣品質(zhì)量,同時在模擬溫度為25、35、45℃和55℃以及質(zhì)量濃度為1、10、20、30、40 mg/m3和50 mg/m3的條件下,測定不同樣品的吸附過程,以研究吸附劑在不同溫度及VOCs氣體質(zhì)量濃度的化學吸附能力。實驗中所用的VOCs氣體主要為甲苯。
分別對樣品MWCNTs+Cu、MWCNTs+Sn、MWCNTs+Cu+Sn以及酸純化的MWCNTs進行表征分析。采用MTEA 3GM對樣品進行場發(fā)射掃描電鏡觀察(SEM);采用XRD-6100的X射線衍射分析儀記錄樣品的XRD圖譜;采用PA 101S傅里葉轉(zhuǎn)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分析樣品的化合鍵(FTIR)。
圖1為四種樣品的XRD圖譜,其中MWCNTs用字母M表示。從圖1可以看出,M在26.2°的尖銳峰歸屬于石墨碳;M+Sn和M+Cu+Sn在26.6°、32.3°、51.5°和65.0°的強衍射峰峰歸屬于四方晶系晶面中SnO2的金紅石結(jié)構(gòu);M+Cu和M+Sn+Cu在43.0°的峰值比M和M+Sn的峰值高,這歸因于Cu2+的存在[20];四條曲線均未觀察到其他雜質(zhì)如Sn的衍射峰[21]。此外,由于M峰的角度接近25.0°,與SnO2的鋒面重合,因此不能觀察到與M相關(guān)的特征峰。
圖1 四種樣品的XRD圖譜
圖2 為四種樣品的SEM圖。從圖2(a)可以看出,純化后的M分布較為分散;從圖2(b)可以看出,電鏡圖沒有觀察到Cu2+;從圖2(c)可以看出,M運用嵌入的方式被SnO2納米顆粒包裹;從圖2(d)可以看出,與M相比,SnO2納米顆粒覆蓋的M具有更大的直徑,并呈現(xiàn)出裂紋形態(tài),官能化的M在其表面和開放末端含有羧基[22],這些官能團可以作為Sn離子靜電附著的鏈接,這些鏈接形成一個晶核,水解成SnO2納米級晶體,且離子被化學吸附在剛形成的SnO2層上并結(jié)晶成SnO2。
圖2 四種樣品的SEM圖
圖3 為四種樣品的FTIR圖譜。從圖3可以看出,四種樣品在500~750 cm-1振動峰屬于M的CC。對比M和M+Cu的譜圖可知,M+Cu曲線中,750~1 000 cm-1處是金屬離子的振動峰,這歸因于Cu2+的存在;電鏡分析沒有觀察到Cu2+,但是XRD分析M+Cu和M+Cu+Sn中存在Cu2+,因此得出Cu2+負載于M的內(nèi)表面。對比M和M+Sn圖譜可知,由于1 000~1 800 cm-1處屬于金屬氧化物的官能團特征峰,說明吸附劑M+Sn中產(chǎn)生了SnO2和M形成的官能團。觀察M+Cu+Sn曲線可知,Cu2+負載于M的內(nèi)表面,同時表面形成了官能團M-SnO2。
圖3 四種樣品的FTIR圖譜
2.2.1 VOCs質(zhì)量濃度對吸附過程的影響 在常壓、溫度為25℃的條件下,考察VOCs質(zhì)量濃度對吸附過程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4。從圖4(a)可以看出,在不同質(zhì)量濃度下,吸附過程曲線隨著時間增加略有下降,但幾乎接近于水平直線,可見純化后的M對VOCs的吸附能力非常小,接近于0。從圖4(b)-(d)可以看出,在吸附過程中VOCs質(zhì)量濃度隨吸附時間增加而降低,VOCs氣體初始質(zhì)量濃度越高氣體濃度下降速率越快,并且普遍在時間為1.5~2.0 h達到吸附平衡。另外,三種負載金屬的樣品在VOCs質(zhì)量濃度為1~50 mg/m3時,隨著VOCs質(zhì)量濃度增大,吸附曲線的斜率變大,吸附速率變大。在相同質(zhì)量濃度條件下,從吸附曲線的斜率可以看出,四種材料的吸附速率大小順序為:M+Cu+Sn>M+Sn>M+Cu>M。
圖4 VOCs質(zhì)量濃度對吸附過程的影響
2.2.2 VOCs質(zhì)量濃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 在常壓、溫度為25℃、吸附時間為4.0 h的條件下,考察VOCs質(zhì)量濃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每條曲線的飽和吸附量與VOCs質(zhì)量濃度近似線性相關(guān),隨著VOCs質(zhì)量濃度增大飽和吸附量減小,并且可以得出在任一相同質(zhì)量濃度下,四種材料的飽和吸附量大小順序為:M+Cu+Sn>M+Sn>M+Cu>M。VOCs質(zhì)量濃度每增加10 mg/m3,樣品M+Cu+Sn的飽和吸附量約減少3.0 mg/g,M+Cu和M+Sn的飽和吸附量隨氣體濃度的變化量基本相同,約為1.5 mg/g;在相同條件下,M+Sn的飽和吸附量大于M+Cu,這可能是因為Sn以官能團的形式附著于M的外表面,使吸附劑的表面積大幅增加,物理吸附增強。酸化后的M吸附曲線接近于水平直線,其飽和吸附量接近于零。以上結(jié)果表明,M負載金屬和金屬氧化物后,能大幅度增強吸附劑的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能力,尤其對增強VOCs吸附效果明顯,M+Cu+Sn樣品的飽和吸附量最高可達37.4 mg/g。
圖5 VOCs質(zhì)量濃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
2.2.3 溫度對吸附過程的影響 圖6為溫度對VOCs吸附過程的影響。從圖6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吸附劑,吸附劑M在整個溫度范圍內(nèi)VOCs質(zhì)量濃度曲線變化較小,說明M對VOCs氣體的吸附效果不明顯;M+Cu吸附劑在1.0 h內(nèi)VOCs質(zhì)量濃度明顯下降,M+Sn和M+Cu+Sn吸附劑在1.5 h內(nèi)VOCs質(zhì)量濃度仍保持下降趨勢,且M+Cu+Sn在25℃下VOCs質(zhì)量濃度較低,表現(xiàn)出非常好的吸附效果。整體上,對于每一種固定的吸附劑,溫度越高,吸附平衡時VOCs質(zhì)量濃度越高,說明吸附效果差,即低溫更利于VOCs氣體的吸附。
圖6 溫度對VOCs吸附過程的影響
2.2.4 溫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 在常壓、VOCs質(zhì)量濃度為50 mg/m3、反應時間為4.0 h的條件下,考察溫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7。從圖7可以看出,M的飽和吸附量接近于零,M+Cu+Sn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劑的飽和吸附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25℃時M+Cu+Sn的飽和吸附量達到23.4 mg/g;M+Cu+Sn與M+Sn的飽和吸附量差值約為M+Sn與M+Cu吸附量差值的3倍。在相同溫度下,四種材料的飽和吸附量大小順序為:M+Cu+Sn>M+Sn>M+Cu>M,與吸附過程VOCs質(zhì)量濃度曲線變化結(jié)果一致。M+Sn的吸附效果優(yōu)于M+Cu,可能是由于Cu的摻雜主要增強了吸附過程的化學吸附,SnO2的加入主要增強的是物理吸附,而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SnO2的加入引起的物理吸附效果大于Cu摻雜的化學吸附。
圖7 溫度對飽和吸附量的影響
本實驗的吸附反應既含有物理吸附過程又含有化學吸附過程。通過表征以及實驗分析可知,SnO2附著于M的外表面,使吸附劑的比表面積增大,增強了吸附劑的物理吸附效果;Cu2+附著于M的內(nèi)表面,加強了電子在晶格之間的轉(zhuǎn)移。通過電子轉(zhuǎn)移反應的機理可知,這些反應包括化學吸附表面上的氣體分子與氧原子的表面反應。氧原子是由吸附劑表面的SnO2解離后產(chǎn)生的[23]。氧原子與VOCs氣體中的烴類進行化學反應生成CO2與H2O進而減少VOCs氣體的濃度。該反應的可能機制如下:
由于甲苯是相對大的分子,空間位阻會阻止其在SnO2表面上的化學吸附,因此SnO2引起的化學吸附效果較弱。
(1)MWCNTs對VOCs幾乎沒有吸附能力,而Cu和Sn改性后MWCNTs的吸附性能得到明顯提升,Cu改性增強吸附劑化學吸附能力,Sn改性增強了物理吸附能力,且Sn改性效果更佳。Sn改性為化學吸附提供了氧原子,Cu改性增加吸附劑的比表面積,為吸附提供了更多的反應場所,二者共同改性極大提升了吸附劑對VOCs氣體的吸附能力。
(2)吸附劑的飽和吸附量與VOCs氣體質(zhì)量濃度呈線性相關(guān),且VOCs氣體質(zhì)量濃度越高,樣品飽和吸附量越低。隨著溫度的升高,飽和吸附量逐漸降低。在25℃、常壓下,M+Cu+Sn對VOCs氣體的吸附能力最佳,飽和吸附量可達37.4 mg/g。
(3)該研究可為工業(yè)煙氣中VOCs氣體脫除工藝參數(shù)的選擇提供理論參考和數(shù)據(jù)支持,也提供了一種具有良好吸附效果的新型吸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