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外語學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對口譯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口譯課納入大學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課當中。本科生的口譯人才培養(yǎng)應當在這樣一個體系當中起到何種作用,如何更好的發(fā)揮本科口譯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人才素質(zhì),是擺在口譯教師面前的一項緊迫課題。本文根據(jù)口譯課的特點,從口譯課堂教學模式,口譯課堂教學方法,口譯課堂教學內(nèi)容三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
大學口譯課程一般是在外語學院大三下半學期開設(有些師資力量好的學校會在大二下半學期開設口譯基礎課),總共開設1個學期,18周,共36學時。有些學校會在大四上半學期再增設一個學期,也是36個學時的課程。學生每周上一次課,2課時。這個訓練量從專業(yè)譯員的訓練角度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口譯技能的培養(yǎng)實際上就是通過大量訓練,使得譯員獲得自動化的過程。因此,學生如果課下沒有自己花時間大量練習,是很難提高作為口譯員需要具備的專業(yè)素質(zhì)。況且大部分學生也不打算將來從事口譯工作。那么,按照本科階段的課時量和學生的情況,可以把口譯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三點:
(1)了解口譯的形式,性質(zhì),基本概念和認知過程。
(2)培養(yǎng)雙語思維能力。
(3)學習口譯的基本技巧和放啊,建立一定的雙語反應能力和基本的口譯能力。
口譯這門課程進入英語專業(yè)本科課程體系,也只有30多年的時間,而對于口譯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近十年才有比較有效的研究。目前,國內(nèi)的口譯課堂教學大致有三種:
這種模式是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放磁帶或者相關材料的mp3,要求學生速記,然后由學生輪流翻譯,教師講評。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教師可以對課堂進行有效的控制,每位學生都可以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但是缺點是,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機會太少。學生之間缺乏互動,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課堂略顯沉悶。
這種教學模式是指以專題為主線開設口譯課,每周學習一個主題的單元口譯,口譯技能的訓練穿插其中。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趣味性比較強,尤其是飲食,文化等專題,很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缺點在于,只是偏重于相關詞匯的擴展,和一些句型短語的翻譯方法,偏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不側(cè)重于口譯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
該教學模式是以技能訓練為核心,以語言訓練,知識習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為輔。目前,國內(nèi)比較成熟的口譯技能化教學模式是“廈大模式”?!皬B大模式”強調(diào)口譯技巧(聽辨,筆記,短期記憶等),和語言外知識(公眾演講,心理素質(zhì),譯前準備溝通能力等)。
針對本科生的口譯課堂教學模式,可以選擇“技能先行,主題拓展”模式。由于本科生的課堂練習時間比較有限,對于技能的講解主要是授之以漁,教授給學生正確的練習方法,培養(yǎng)對口譯過程的基本意識。至于自動化和程序化的練習,可以到研究生階段再進行強化?!凹寄芟刃?,主題拓展”的好處是學生可以系統(tǒng)的從口譯過程的角度,把每一步所需要的技能依次習得,有一個認識上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在之后的主題中結合具體的翻譯實例進行技能鞏固。當然,根據(jù)學生的程度不同,教師可以適當調(diào)整技能訓練的課時難度和長度,為將來真正意義的口譯訓練打好基礎。
高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口譯時,大多數(shù)語言能力還不太扎實,主題知識比較缺乏。因此課堂上要以實踐為主,不易灌輸太多的口譯理論。在課堂上盡可能的讓更多同學練習,真正創(chuàng)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而教師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
在教學方法上,應當結合口譯工作本身的特點,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讓學生進行Role-Play,并適當給學生制造一些壓力,模擬真實口譯場景。在學生分組進行Roleplay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指導,然后再統(tǒng)一進行點評。小組活動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充分利用了課堂內(nèi)的有限時間,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同時,教師巡視也能更細致的發(fā)掘?qū)W生在翻譯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在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運用上,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主題,課下做適當準備,課上進行練習。比如人物訪談,就可以采訪班里的某一位同學。每個同學都要準備作為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兩方面的問題和材料,上課的時候隨機挑選哪一位同學被采訪,以保持一定的口譯壓力。這樣的活動學生會感覺比較貼近生活,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
有條件的院??梢圆捎萌蝿战虒W法。這種教學法一般是給學生布置一個真實的口譯任務,有真實的發(fā)言人和采訪對象(一般是外國人)。學生事前拿到該人的聯(lián)系方式,他們需要自行就要接待的口譯任務進行專業(yè)詞匯庫建立,和發(fā)言人溝通,并且在最終的課堂上進行口譯實戰(zhàn)。任務教學法的另一種方式是由任課老師提交給學生一個自己以前接過的口譯任務,由學生進行材料查找和最終的口譯實踐。總的來說,這種教學法對大學的師資要求比較高。
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是,第一次接觸口譯,學習興趣很高,但是語言基本功又不是很扎實,因此學習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里可以遵循兩個教學原則:
(1)從非正式語體到正式語體。
(2)由漢譯英到英譯漢。
非正式語體的內(nèi)容一般是陪同接待,會展活動,導游等內(nèi)容,形式為對話。該部分的教學重點在于基本詞匯擴充,漢英兩種語言的區(qū)別以及轉(zhuǎn)換技巧,例如順譯法、增減詞語法、詞性轉(zhuǎn)換法等。正式語體的內(nèi)容一般是論壇講話,發(fā)言稿等,主題涉及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等。該類講話一般有很多套語,比如“我僅代表…”常用的表達方式為“On Behalf of…”。幫助學生掌握地道表達方式是在這階段訓練的重點。在長度上面可以從單句翻譯,漸漸過渡到段落翻譯。在翻譯過程方面,可以適當?shù)囊胍恍┮曌g材料,之后再慢慢過渡到聽譯。
在翻譯順序方面,很多教材都是每一單元既有英譯漢,又有漢譯英。但是結合一些高校的英語口譯課開設情況,以漢譯英入手會比較容易。首先,漢語的文本材料學生沒有聽不懂的壓力。但是由于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子之間的連接并不很清晰,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話語分析,把握好句子和段落的結構,句子和段落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雙語差異認知的過程,以提高他們的雙語思維能力。因此,在歷時一個學期的口譯課上,前半學期大部分材料安排漢譯英,穿插簡單英譯漢,后半學期則以英譯漢為主,輔以英漢雙語互譯練習,這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之外,教師必須適當補充課外材料,使教學內(nèi)容更為豐富、靈活、更符合時代的需要。比如說總統(tǒng)競選時的辯論,諾貝爾文學獎采訪,還有國外CNN,F(xiàn)ox News等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語言和信息,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事的態(tài)度,而后者恰恰是口譯工作者所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zhì)。
結合英語專業(yè)本科口譯課程的開設和教學現(xiàn)狀,根據(jù)口譯工作的特點,本文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究,其實際操作成效性還需要在口譯教學中不斷探索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和整合有利的教學資源、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才能使口譯教學課程體系得到不斷的完善,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優(yōu)秀口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