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霞
正定縣正定鎮(zhèn)西上澤小學
應用讀寫教學法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當中能夠更好的將知識輸入、輸出的過程進行結合,在學習到知識后,實時的對其進行運用,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且讀寫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當中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內容及時的與教材內容形成對比,強化其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另外,讀寫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提升,擺脫了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幫助。
將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具有一定意義與價值的。首先,讀寫結合教學法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將讀與寫相結合,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生動。同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內心想法表達出來。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提升,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由的展示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國的學科實際上是一門實踐和理論并重的學科。不僅要重視文章的閱讀理解,還要加強對漢語知識的應用。所以,將讀寫教學相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最后,讀寫結合教學法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本枯燥無味的閱讀課,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心去體會文章所表達出的情感。
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要求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從而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學生普遍存在閱讀能力不足等實際問題。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錯失重要的學習契機,另一方面,不少學生雖然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但是對文章的了解以及深入的研究缺乏實效性,導致閱讀素材走馬觀花,缺乏實踐意義。小學生閱讀能力不足,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教學問題,需要采取多種教學策略進行改善和糾正,進而助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小學生閱讀能力不足,還會引發(fā)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對于學習初始語文課程的學生,在學習初期未能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未來的語文課程的學習,都會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進而導致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足,并且還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程產生逆反心理,加重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問題。
寫作是語文課程重要的實踐教學內容,當前小學生語文寫作普遍存在“假、大、空”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學生缺乏等量的閱讀素材,導致學生心中沒有內容進行描繪和書寫,同時小學生的個人經歷以及人生閱歷有限,對于寫作內容的表達方式以及相應的感受缺乏系統(tǒng)化的練習和學習,引發(fā)寫作內容的質量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寫作練習,大多存在一定的任務性和要求性,并非學生的真實意愿,導致學生寫作內容存在胡編濫造等現(xiàn)象,內容極度虛假、情節(jié)荒誕至極,違背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初衷和教學目標。并且,不少學生的內容主旨幾乎相同,如“一件難忘的事”等寫作文章,存在內容雷同、情節(jié)雷同等問題,學生的寫作問題,充分說明語文課程教學的缺失性,因此,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助力學生教學問題的有效解決。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缺少相應的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單純依靠教材的基本內容以及教師的教學知識,未能將語文閱讀以及語文寫作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語文教學存在“面子”教學現(xiàn)象,缺乏足夠的“里子”,最終影響了學生的語文成績。缺少相應的實踐教育,會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充滿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在一些語文習題的練習過程中,會接連暴露一系列的學習問題,尤其是對課外閱讀素材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缺乏足夠的探索能力、總結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對應的教學方法,從而可以實現(xiàn)“面子”“里子”的有效融合,利用方法論實現(xiàn)對語文問題的有效解決。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還比較欠缺,對于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掌握的還不熟練,想要提升語文寫作水平,光靠著單純的輔導和講解是不夠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教學任務。針對低年級學生本身的語文掌握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從課本教材出發(fā),圍繞教材中的課文為中心,帶動學生去深化理解文章內涵,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心情感和思想,然后把課文的中心思想延伸出去,作為寫作練習的題目,為學生的寫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舉例說明: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課文中以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為形式,向學生生動展現(xiàn)了“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涵義,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真正理解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和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然后組織學生以這篇課文為前提,試著描寫“狐假虎威”這個故事的后續(xù),發(fā)散思維,充分發(fā)動想象力,為這篇課文寫上一個同樣有趣、具有教育意義的后續(xù)。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學生的寫作練習會相對順暢、容易一些,而且有了閱讀理解的基礎,對于寫作學生也會更加的有把握,方便開動腦筋進行思考。
讀寫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傳統(tǒng)教學當中,教師常常以個人思維主導課堂,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向教師表達個人的學習想法和感受,并且對知識缺少獨立探索的過程。而讀寫教學“寫”的過程,則能夠改變這一課堂架構,在教師引導閱讀文章,理解知識完成后,學生需要通過“寫”來對知識進行臨堂的運用,這一過程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想法就能夠得到表達,教師通過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或是寫出對文章的理解,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想法,不僅實現(xiàn)了師生間的互動,也一定程度淡化了教師的課堂主導權,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海的女兒》這一課當中,本單元中有一個習作練習是《故事新編》,教師在教學當中就可以將二者進行結合,在教學內容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己對《海的女兒》這一故事的理解和看法,以自己的視角去從新寫一個結局,然后由學生分別進行展示。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以掌握的知識為基礎去對原有結局進行更改,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作品當中了解學生的想法,而且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新也得到了發(fā)揮,這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有著積極的意義。
讀寫結合教學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有著巨大的幫助。語文知識的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去優(yōu)化自己的書面、口頭表達,但是傳統(tǒng)教學當中,教師常常忽略了這一點,在教學當中過多的通過問題去引導學生解答課內知識,在已知的知識場景內讓學生應用知識,學生的能力很難得到提升,但是讀寫結合可以改變這一教學現(xiàn)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內所學知識來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把知識的應用和個人思維進行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學生個性化特征的作品,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也有著積極的幫助。
例如在學習短詩三首中,三首不同的《繁星》時,這三首短詩分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了母愛,通過一些虛化的意象描寫,表達了母愛的偉大,這種朦朧意象和真實情感的表達,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讓學生以文章中的形式,去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一些短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父母之愛、同學之情,通過這種實踐的形式,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創(chuàng)作當中,學生能夠對短詩中的情感進一步加深理解,知識實踐的過程也會讓學生對該題材下的文章有一個具體的認識,能夠大幅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書本講解如今已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信息技術的到來,為教學模式帶來新的理念,相比于生硬的書本講解,多媒體可以利用圖像和視頻將課文內容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告別傳統(tǒng)枯燥的課堂氛圍。因此,多媒體教學應用于“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因為嚴寒被凍死街頭,學生對如此大的雪并沒有概念,無法直觀理解小女孩當時的感受,影響對課文的理解。這時候可以通過視頻或圖片的形式,將大雪的威力顯示給學生,讓學生對大雪的情境用所學的詞語去形容,為提高詞語儲備打下基礎。同時,多媒體的參與也讓學生加深了對教材閱讀的深度,能夠深切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意境及思想,鞏固閱讀成果,提升學生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良好途徑,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缺乏實踐教學,進而導致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存在單一性和片面性。因此,增加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新的語文知識以及文學理念。例如,以《匆匆》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融合讀寫結合教學法,讓學生對朱自清先生進行了解和分析,掌握作者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時間為課題,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在課外期間,開展21天的連續(xù)閱讀活動。一方面,借助《匆匆》文章的教學意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和影響性,另一方面,利用21天法則,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知識底蘊,掌握更多的文學素材以及寫作知識,并且在寫作練習中加以應用。眾所周知,開展連續(xù)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收獲堅持的力量,同時在大量的閱讀練習中,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斬獲大量的知識和道理,并且能夠在寫作中融會貫通,提升語文課程的綜合能力。另外,寫作能力提升,會進一步強化學生閱讀興趣,進而對其他課外讀物產生更加強烈閱讀愿望,豐富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知識傳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個人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和強化,也能夠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課堂格局,給予學生更加新穎的課堂感受,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都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