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露
從成都出發(fā),路過煙雨蒙蒙的雅安,走過陽光燦爛的西昌,便到了攀西高原第一城——攀枝花。這里是長江上游重要水系金沙江、雅礱江交匯的地方,也是四川的南向門戶,是巴蜀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最近的站點。
漫步金沙江邊,清澈的江水從遠處的山谷奔涌而來呼嘯而去,宛如一條舞動的玉帶。隔江眺望,對面的山坡“披”滿一身綠色,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郁郁蔥蔥。其實,20年前的這里是另一幅光景——荒山禿嶺,漂木滿江。
站在當下,回望過去,攀枝花蛻變新生。山綠了,水清了,城美了!
眾所周知,攀枝花是著名的工業(yè)城市,也曾是中國重要的木材產區(qū)。
攀枝花木材運輸多采用“水運”,工人采伐木材后,將木料拋入水中,讓它們順著江水漂流而下。成千上萬根木頭浮在江面上,場面十分壯觀。
此時,“趕漂人”就穿梭在沿江兩岸,將擱淺的木材重新趕回水中,或者收集上岸。其中,繼續(xù)順江漂往下游的木頭,被交易制成枕木、房梁或家具。就連美名在外,被聯(lián)合國譽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的成昆鐵路,也有枕木及隧道支木出自攀枝花。
“我曾是一名趕漂人!”1966年5月,四川省雅礱江木材水運局建立,嚴梁的父輩成了雅礱江第一代“趕漂人”,后來他子承父業(yè),風里來雨里去,和工友們“趕”走了不少木材。
幾十年間,攀枝花市累計生產木材近600萬立方米,在為國家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由于集中過度開采,加上森林火災、亂砍濫伐、毀林開墾等問題,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
“1977年,我最后一次進山收木材,山坡上基本被采伐一空,只剩下光禿禿一片。”讓嚴梁印象最深的是旱季伐木,隨著斷木滾下山坡,山腰騰起一片塵土。隨著植被減少,荒山上再難見到動物蹤影,曾經清澈的江水也變成了渾濁的黃湯。
1998年夏天,一場肆虐大半個中國的特大洪水,為生態(tài)保護敲響了警鐘……洪水退去后,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全面停止長江、黃河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舉措,在全國試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四川省立即響應號召采取行動。1998年8月23日,召開全省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大會,下發(fā)《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決定》,甘孜、阿壩、涼山、攀枝花、樂山和雅安等地區(qū)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yè)性采伐。同年10月,四川雅礱江木材水運局增掛“四川省長江造林局”牌子,近6000名像嚴梁一樣的“趕漂人”放下撬桿,拿起鋤頭,踏上了添綠造林的新征程。
經過多年植綠,截至2020年底,攀枝花全市森林覆蓋率從1998年的50.04%增加到61.99%?;ㄊ且蛔?,城是一枝花!現(xiàn)在的攀枝花已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城市,擔起了“中國康養(yǎng)之都”的美名,還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美譽。
說起攀枝花的天然林資源保護,繞不過攀枝花的“三堆子樣板林”。
三堆子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位于金沙江和雅礱江兩江交匯口的一片坡地上,曾經也是“趕漂人”的四川省長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的護林員張體建和他的工友們當年就在這里參加植樹造林大會戰(zhàn)。
“每天天都還沒亮,大伙兒就扛著鋤頭,背著樹苗上山了,一天要干10多個小時,直到太陽落山才收工。”回憶起當時造林的情景,年過五旬的張體建頗為觸動,他說山石堅硬,有時鐵釬子反復下去幾次,手就開始起血泡,時間一久,磨出了一層又一層老繭。
但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沒有人退縮,山坡上隨處可見身著“長江造林”工作服、揮舞著鋤頭鐵鍬的身影,他們借著鋼釬、鐵鍬、十字鎬、水壺、干糧、草帽等簡單的工具和裝備,克服缺水缺土等困難,硬是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種滿了小樹苗。
“每棵樹苗都帶營養(yǎng)袋,又濕又重。男職工每次背40棵,女職工每次就背20棵。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濕透,從來沒有干過?!睆報w建直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2003年,總面積3115畝的“三堆子樣板林”成果初現(xiàn),但生態(tài)保護工作并沒有到此結束。由于攀枝花地處干熱河谷地帶,干雨季分明,金沙江、雅礱江兩岸旱期長達8個月,夏季地表溫度最高可達70℃。獨特的氣候條件,造成該地區(qū)易發(fā)森林火災,因此造林工程結束后的護林工作尤為重要。因此,不少“趕漂人”在經歷了“造林人”身份的轉變后,又轉行成了“護林人”,張體建就是其中之一。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體建和同事們手持登山棍,身穿迷彩服,戴著印有“護林員”的紅袖章,奔走在大山中,對江邊的林木進行日常巡護。草木蔥蘢,綠意盎然,看不見人影,只聽得見來自林子深處的一段山歌。
“如今,走進林區(qū),聽得見鳥叫聲,看得到滿山綠油油的植被,從心里感到自豪,因為這里有我種下的樹,這片林子也是由我來守護的?!睆報w建驕傲地說道。
歲月輪回20載,三堆子舊貌換新顏,半山腰上矗立的“長江造林”四個潔白大字,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更顯奪目。
“‘三堆子樣板林’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極大地鼓舞了長江造林人的斗志?!彼拇ㄊ√烊涣直Wo中心主任黎治福接受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天保工程一期(2000年—2010年),四川全省累計完成投資204.81億元,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8061.73萬畝。天保工程二期(2011年—2020年),全省投入達340.23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入8.11億元,中央財政投入307.50億元,省級財政投入24.62億元。
“趕漂的木材,直徑逐年變小,伐到后期,只剩下十幾厘米的小木材?!边@是嚴梁曾經看到的。
“原來聽不到鳥叫聲,走在山里一片死寂?!边@是張體建曾經聽到的。
“如今,每天穿梭在森林里,滿目蒼翠,心情更愉悅了!”這是現(xiàn)在,漫步在金沙江畔的“天然氧吧”里,大家感受到的。
攀枝花市堅決守住生態(tài)環(huán)境底色,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tài)文明思想,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隨著《攀枝花市“十三五”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劃》《攀枝花市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zhàn)役實施方案》等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先后出臺,為攀枝花環(huán)境治理和生態(tài)保護修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推進聯(lián)防聯(lián)控聯(lián)治,也是攀枝花保衛(wèi)金沙江流域一江清水的重要方式。
2020年12月4日,攀枝花市、云南省麗江市聯(lián)合開展金沙江巡河調研活動,期間召開了共同推進長江(金沙江)管理保護治理工作協(xié)調聯(lián)動座談會,就加強聯(lián)防聯(lián)控助推長江(金沙江)管理保護工作達成共識并簽署協(xié)議。攜手聯(lián)動,促進長江(金沙江)水生態(tài)修復,共同維護長江(金沙江)生命生態(tài)健康。
近年來,攀枝花先后促成川滇兩省金沙江河長共同開展金沙江巡河調研,制定《川滇兩省共同推進長江上游河長制湖長制工作“1+3”方案》,編制《2020年川滇共同推進長江(金沙江)管理保護治理工作清單》,細化與云南省麗江市、楚雄州共同保護金沙江工作舉措,明確聯(lián)防聯(lián)控管理保護責任,統(tǒng)籌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綜合治理。
隨著“趕漂人”變身“造林人”“護林人”;隨著三堆子漫坡的劍麻扎根黃土;隨著各方攜手涵養(yǎng)長江上游水源……綿延1560公里的長江上游河段金沙江畔一點一點披上綠衣,一江清水滾滾向東流。
記者手記
攜手打響金沙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衛(wèi)戰(zhàn)
金沙江穿行于中國西部,至四川宜賓與岷江匯合注入長江。
推動長江大保護,上游是關鍵。金沙江區(qū)段作為長江流域首道生態(tài)屏障,在長江全流域生態(tài)安全體系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直接關系著下游多個省份的生產、生活和用水安全。
“十三五”以來,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重要省份和金沙江主要流經省份,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huán)境質量底線、生態(tài)保護紅線,打響了金沙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衛(wèi)戰(zhàn)。
2017年3月,西藏召開了金沙江西藏段生態(tài)保護與脫貧攻堅規(guī)劃編制工作匯報會,明確要求實現(xiàn)金沙江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大改善。2018年7月,四川印發(fā)《四川省生態(tài)保護紅線方案》,劃定雅礱江、金沙江等區(qū)域的生態(tài)保護紅線,大力筑牢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2019年,云南提出進一步加快實施生態(tài)修復與環(huán)境保護重大工程,全力鞏固長江上游生態(tài)安全屏障能力……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5年,是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實現(xiàn)生態(tài)文明建設新進步的5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持續(xù)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的5年。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每個人都有責任守護青山,守護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