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
“貞觀”作為古代帝王的年號,以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期間的英明統(tǒng)治而為人們所熟知。“貞觀”一詞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即正,觀即示,“貞觀”即以正示人之意。“貞觀之治”自貞觀元年(627年)正月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共計23年。但鮮有人知的是,歷史上還有另外兩個以“貞觀”為年號的朝代:一是西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從1101年到1113年,共計12年;二是日本清和天皇的年號,從859年至877年,共計18年。
“年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時期,史稱“建元”。自此以后,歷朝歷代每位帝王即位以后都要重新紀元,更改年號,這種逾年改稱元年的做法,就稱為“改元”。改元不僅出現(xiàn)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現(xiàn)在皇帝在位期間。即皇帝在位期間不再延續(xù)已有的紀年順序,又從元年開始重新紀年,亦稱為改元。改元,特別是皇帝在位期間的改元,導致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稱反復出現(xiàn)在歷史上,而這也是造成中國歷史上年號相同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所以,我們所熟悉的唐太宗的“貞觀”年號,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時被使用過。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任用賢才,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賢臣,采取了以農(nóng)為本、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等一系列舉措,穩(wěn)定了當時的局面,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的局面,當時年號“貞觀”,后世稱之為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第一個盛世,唐朝也是我國國風最開放的時期,彼時泱泱華夏,萬國來朝。而此時日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結構,在中國文化的沖擊下,日本固有的一切已不能適應國內(nèi)的需要和嶄新的國際局勢,于是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下令效仿中國的制度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確定改用中國特有的“年號”制度,定本年(646年)為大化元年。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接受現(xiàn)代文化的運動,史學家稱之為“大化改新”。日本的中國化運動,大化改新只是起步。在之后的一千余年里,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日俱增。歷史上,在擇取年號時,日本也會有意采用中國年號,如日本清和天皇采用“貞觀”年號(859年—877年),治下清明,日本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時至今日,日本在選取年號時也會參考中國的古籍,是現(xiàn)代世界唯一還保留年號制度的國家。
那么,除了年號相同外,兩段“貞觀之治”是否還有其他共通之處呢?以下筆者試通過整體把握兩段歷史,窺探其中奧秘。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生于武功別館(今陜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fā)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克制欲望,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治政的基本因素。太宗即位后,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jīng)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文化上,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jīng)正義及史籍,外國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廣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明有為的君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為賢能之輩,勇于上諫,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恭等,人才輩出,均名重一時。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和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而且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召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了政府效率。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但唐太宗雖武功顯赫,卻少有鄙視邊族,故東亞各民族逐漸融入中原,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都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并筑“參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由此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值得注意的是,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赴唐朝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次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內(nèi)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在日本平安時代初期,清和天皇的時代也有貞觀的年號,存在著被稱為“貞觀之治”的治世時期。
清和天皇,于父親文德天皇登基第四天出生。作為第四個皇子,上有三個異母哥哥惟喬親王、惟條親王、惟彥親王。清和天皇在外祖父藤原良房的輔佐下,擊退了三個哥哥,出生8個月后便成為皇太子。天安二年(858年),伴隨著文德天皇的駕崩,清和天皇僅僅9歲就即位了。病床上的文德天皇擔心皇太子年幼,本打算讓年長6歲的惟喬親王繼承皇位,但未能實現(xiàn)。因為年幼,良房作為外戚掌握了政治實權。作為日本第56代天皇,他于天安二年(858年)12月15日至貞觀十八年(876年)12月18日在位。
清和天皇即位后,藤原良房借口天皇年幼,自任攝政,從此這個一直由皇家壟斷的職位落入外戚手中。藤原良房自作主張,把他18歲的侄女高子嫁給9歲的清和天皇做皇后。外戚雖然在初期掌握了朝政,但也有著疫病流行、富士山火山爆發(fā)、應天門之變等不穩(wěn)定因素。但總體來說,政治十分安定,采取了獎勵開墾、編寫貞觀格式、鑄造貞觀永寶等一系列積極政策,由于清和天皇在位時的“貞觀時代”還算清明,史稱“貞觀之治”。貞觀十八年(876年),藤原基經(jīng)逼迫清和天皇退位,擁立年僅9歲的太子繼位,是為陽成天皇。清和上皇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只好遁入空門,一心研究佛理。次年877年,持續(xù)19年的貞觀年號改元慶,日本的貞觀之治自此落幕。雖被稱作貞觀之治,但日本的貞觀之治遠沒有中國唐朝那般輝煌,加之年代久遠,記載相關史實的材料也相對較少。
史料顯示,日本的貞觀之治發(fā)生在中國唐朝貞觀之治結束的兩百余年之后,雖然都被后世稱之為政治清明的治世,但兩者的政治土壤以及風土民情等都存在極大的差別,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鄰國,中國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彼時中國國力強盛,日本作為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不停地向中國汲取先進經(jīng)驗,模仿中國模式,以期能夠達到唐朝的貞觀盛世,由此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