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全 劉繼科/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還不了解,每當自然災害降臨于人間,脆弱的人類便顯得十分無助與迷茫。隨著人類的長期發(fā)展,這些令人不解的自然現(xiàn)象與機緣巧合的神明發(fā)生了聯(lián)系,于是人們開始依賴于以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里各種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待文字產(chǎn)生以后,人類的智商也得到了提高,一部分智者試圖挑戰(zhàn)神話傳說的權威,開始反思世界的本質、研究人本身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這些智者的觀點就是最早產(chǎn)生的哲學思想,而這些智者就是人類最早的哲學家。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受那個黃金時代人們崇拜塞浦路斯的愛神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對世間的變化作了解釋,世間萬物均是由土、氣、火、水四種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萬物都是由“愛”產(chǎn)生,當斗爭將之毀滅以后,“愛”又會逐漸把他們結合在一起,而每次結合的實體都是短暫的,只有元素以及愛與斗爭才是永恒的。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fā)展了恩培多克勒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質料和形式組合而成。此外,亞里士多德還強調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便是出自亞里士多德之口,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還創(chuàng)立了形而上學、形式邏輯學等等研究方法??梢哉f,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定義應該就是追求真理,但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智慧就是尋求原因和原理的知識”,因為古希臘人常把智者成為哲學家,所以相對于“真理”,古希臘人仿佛對于“智慧”一詞更加情有獨鐘,哲學家也認為哲學就是“愛智之學”。因此,從詞源來看,古希臘對“哲學”一詞的解釋是“愛”與“智慧”兩字組成的復合詞,“愛智慧”即是“哲學”,“哲學”在古希臘是“愛智慧”的意思,然而“愛智慧”是動詞,即“哲學”是動詞,表示對真理不斷的追問。
在東方,“哲”來源于西周,指的應該是“治理”。因為那時候中國已有“先哲”、“圣人”等詞,專指那些能言善辯、知識淵博的思想家,近似于西方的“哲學家”。但這些思想家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對生活的某種看法等等,往往都被統(tǒng)治者拿來作為鞏固皇權的工具。
而到了東周時期,更是產(chǎn)生了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的局面,思想家們開始反思世界的本質、研究人的本質等等,如出自《周易》的“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此,從古代中國哲學的起源來看,“哲學”是關于“道”或者“形而上學”的學問。
在回答什么是哲學之前,無法避免的是回答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區(qū)別。我們下面來討論幾種常常會與哲學相混淆的學科,看看哲學到底是什么。
哲學和科學的區(qū)別:第一,哲學是提出問題的學問,哲學家總在追問“為什么”,而科學是回答問題的學問,科學家總是在于分析“是什么”,研究事物的表象,加以歸納和概括。第二,科學可以代際傳遞,具有連續(xù)性。比如在進行科學論證時,可以完全引用上一代人用過的方程式,創(chuàng)造一套更加實用的方程。而哲學思想是大智慧,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一樣、理解問題的方式和能力不一樣,不可能繼承和前人一模一樣的思想。第三,科學成果是對事實的描述,而哲學思想是對事實的價值的闡釋,體現(xiàn)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哲學和日常思維的區(qū)別:日常思維是經(jīng)過累積、概括和歸納得出的經(jīng)驗性思維,日常思維得出的結論具有偶然性,并不可靠。哲學思想是經(jīng)過對思想本身的再思考得出的思想,是經(jīng)過不斷反思得出的理性思想,甚至可以通過論證去證明經(jīng)驗思維的錯誤,并且理性思維得出的結論都具有必然性。
哲學和藝術的區(qū)別:藝術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個體性和特殊性的事物,好的藝術還具有美學價值,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而哲學思想都是哲學家經(jīng)過反思事物背后的內在關系后得出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智慧。
哲學和政治的區(qū)別:政治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內容,政治的目標是為了追求“最高的善”。哲學沒有政治立場,也沒有政治意識形態(tài)。
哲學和美學的區(qū)別:哲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提供一套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解釋體系,為人類謀幸福。而美學是為了使主體的尺度和客體的尺度達到統(tǒng)一,給人一種和諧和舒適感。哲學的最終目標是要不斷向美學接近的,正如康德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3部著作,從認識論到實踐領域再到審美領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存在論,顧名思義是關于“存在”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說:“存在是不動的、完滿的、充實的?!睆闹锌梢钥闯觯烷T尼德是在研究存在的根源,這里面包含三個問題:什么是存在(to be),“存在”(being)著什么,“存在”(being)如何存在(to be)。
本體論,是研究一切實在的本質屬性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對being的探討,為本體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本體論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質。比如,一個杯子,在你面前,你是知道它是杯子,杯子本身是作為什么樣子的存在?如果你看到一個紅色的杯子你會認為它是紅色,如果一個色盲看,會認不出紅色,他看到是另外一種顏色。換句話說,倘若有一個視覺結構和我不一樣的生物,來看這個“紅色”,它看到的會是另一種顏色,因為它的視覺結構和我們人不一樣。那么,顏色僅僅是人的一種主觀的對色彩的判斷。那么問題來了:“紅色”的本質是什么?不同的眼睛結構看到“紅色”是不同的顏色,那么在不同的顏色的背后它所共同的一個本質是什么?它是不是以動物眼睛結構的不同,導致所看到的顏色不同?
總而言之,本體論在于探討這個顏色(being)的背后的根本本質是什么,即這種存在(to be)是什么?這種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即使你用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去觀察杯子,你觀察到的結果還是現(xiàn)象,即使有比人更高的物種,看到這個杯子也是看到的現(xiàn)象??茖W再怎么發(fā)展,也是看到現(xiàn)象,至于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是什么?要用哲學去解決。哲學關鍵在于回答存在(being)如何存在(to be)的問題。
認識論,即關于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核心命題。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chǎn)婆”,獨創(chuàng)了一套蘇格拉底反詰法,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然規(guī)律,總結得出正確的知識。所以,認識論研究的是知識形成的原則。比如人在研究物理學并獲得物理知識的時候,需要遵守什么原則?你可能會說,通過一個概念去認識事物,那么接下來,你要回答哲學家的是這些概念有什么本質特征,人為什么需要通過概念去認識事物?人通過概念去認識事物是人認識事物的唯一方式嗎?為什么不通過測量、實地調研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人通過概念去認識事物的方式在人的認知結構里面占據(jù)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總而言之,認識論研究的是知識形成的原則。知識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目前這種形成方式有何利弊?知識形成的方式有沒有規(guī)律,如果有規(guī)律,那又是什么樣的規(guī)律?這些問題的發(fā)問都屬于哲學范疇,需要用哲學去解決。
倫理學旨在定義諸如:善與惡、對與錯、美德與惡習、正義與犯罪等概念來解決道德問題,也探討什么是聰明或愚蠢。大英百科全書將倫理學定義為一種研究道德中什么是好與壞、什么是對與錯的學術領域。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定義,倫理學是處理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相互關系時,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是個人在群體社會中生活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假若缺少倫理學的督導,則很容易會帶來沖突與動亂。公元前6世紀以后,隨著古代科學的興起和希臘社會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尤其是奴隸主階級內部民主派和貴族派之間斗爭的深化,不少思想家的眼光逐漸從自然界轉向人自身。
智者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身的地位和價值的認識。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從唯心主義的理念論出發(fā),探討了“至善”問題,建立了理念論的道德理論體系。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憑什么認為它是對的,憑什么認為它是錯的。當不同的正當標準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抉擇?比如以分配為例,假有10塊錢需要進行分配給兩個人,那么是不是每人分5塊錢就是公平的呢?把這10塊錢,按照作出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是不是就不公平?那么把這10塊錢,按照兩人的勞動時間多少進行分配,是不是更公平呢?
所有這一切,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是不是蘊含著一個最高的正當?shù)臉藴试怼K厝恍枰幸粭l最高的正當?shù)脑砣ゾ駬?。哲學必須追求這樣的一個最高的正當?shù)脑怼?/p>
哲學起源于對世界的思考,從起源開始就肩負著指導人們認識、理解世界和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使命。但究其本質,哲學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追問。哲學一直在用理性思維和批判性的方法尋求真理,追問存在如何存在。哲學的追問有的已經(jīng)有了答案,哲學家把它們整理成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的還沒有得出答案,但哲學家也不會停止追問,比如當代哲學里就有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和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哲學。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什么是哲學的話,筆者會認為哲學是一門一直追問存在如何存在的學問,它能讓人的思維不斷地深化,幫助人們對科學有一定的理解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