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俊華/城北中心小學校
詩歌是古人對社會的反思,是對生活的感悟,詩歌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尤為豐富,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學習好詩歌,就可使學生去認真感受古人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心境等,引導學生知曉為人處世的道理。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詩歌內(nèi)容開展針對性教學指導,能彰顯詩歌的特殊審美功能,學生通過讀詩、背詩、寫詩,在這個過程中會接受美的熏陶,讓孩子們對詩歌產(chǎn)生熱愛之情,引發(fā)學生對美的深切感觸,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小學生群體的審美能力。同時,由于詩詞作品中存在很多意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形成對諸多意象的深刻認識,能在后期學習實踐中對不同的意象進行組合應用,有助于培養(yǎng)廣大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其語文綜合素質得以提升。由此能看出,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新時期在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詩歌教學方法的革新,逐步提升詩歌教學質量,為小學詩歌教學的科學穩(wěn)定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詩歌占據(jù)重要地位,但是當前學校的很多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理念不當,急需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對學生們灌輸思想,一股腦地把詩詞的背景、寫作特點等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體會,難以提高詩詞閱讀能力。此外,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按照大綱進行。大綱中重視學生對于詩詞的背誦和字詞理解,對于其中的藝術特點、意境等很少有具體的要求。然而,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對詩詞閱讀中,學生可以看到中國的美麗、感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體會祖國的壯闊,能夠不斷推動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感。如果在詩詞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注重這一點,就會喪失其教學意義。
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需要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才能夠強化體會。學生需要閱讀大量的詩歌才能夠真正感受其中的情感節(jié)操和人文內(nèi)質,并將其展現(xiàn)出來。然而,當前的很多語文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的時間較少,學生們難以進行充分的閱讀,只是在課下完成背誦,并沒有對整體的含義進行把握。小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還不是很完善,在詩詞閱讀的過程中,如果只是憑借學生原有的修養(yǎng)難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需要做出改進,以提高學生的感悟、審美能力為基礎,不斷推動小學詩歌閱讀教學的開展。
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詩歌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能增強詩歌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詩歌學習和探究過程中,進而真正發(fā)揮詩歌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下面就針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行系統(tǒng)分析:
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內(nèi)容比較抽象,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詩歌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如果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引入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與詩歌意境相契合的教學情境,增強詩歌教學生動性和形象性,將詩歌意境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輔助學生對詩歌知識內(nèi)容進行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如在《望廬山瀑布》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句所營造的特殊意境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再搭配相應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廬山瀑布壯美景色,進而形成對詩人表達情感的形象化感知,達到預期的詩歌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發(fā)育還不夠成熟,在學習詩歌內(nèi)容的過程中往往無法把握學習要點,學習思路也不夠明確,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學習效果。而在對詩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能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目標等提出引導性問題,帶領學生對詩歌中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對詩歌歷史背景、表達情感和教育思想等形成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切實增強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深入探究詩歌內(nèi)容創(chuàng)造便利。
例如在《夜宿山寺》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詩歌教學的目標,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活動做出有效的規(guī)劃,為學生學習詩歌內(nèi)容做出積極的引導;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詩歌賞析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如指導學生說一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引導學生針對“恐驚天上人”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在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與教師互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對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深刻理解,提高綜合學習效果。
多種類型的詩歌補充閱讀能豐富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小學生對詩歌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詩歌綜合學習效果,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不斷強化。同時,通過大量、不同體裁的詩歌作品閱讀,學生們會感受到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滲透、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即便是一首詩的意思難懂,但多讀幾遍之后,還是能夠了解詩歌作品的大致意思。
如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課程教學后教師就可以開展課外補充閱讀,加深學生對課內(nèi)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痹娋淙胧?,要求學生搜集課外關于我國古代詩歌中描寫“荷花”的句子,如“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一番荷芰生池沼,檻前風送馨香?!薄霸旅鞔褏⒉钇?,風定池蓮自在香?!钡龋诮柚n外補充閱讀拓展學生眼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描寫荷花詩句的情感表達情況,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如此就能豐富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內(nèi)容,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眼界,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詩歌學習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知識內(nèi)容奠定基礎。
小學教師需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在詩歌教學中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指導。這樣可以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詩歌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我們在學習《詠柳》這首古詩時,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詩歌的閱讀,讓學生們能夠基本上把握詩詞的意境、情感等。接著,再為學生們進行分組朗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情感的表達。教師需要為學生們做好指示,讓學生們模仿《詠柳》吟誦音頻來感受文章的主旨。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對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層次理解和體會,在吟誦的過程中感受詩詞的美感和獨特韻味。
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活潑好動,在上課時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此外,學生們對詩歌這種類型的文章理解力不足,更容易在課堂上出現(xiàn)思維分散等問題。對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借助輔助手段進行教學。結合詩歌所要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小組競爭法、角色扮演法、圖畫演示法、誦讀法等,以此來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及與師生交流互動的環(huán)境。
例如,我們在學習《兩小兒辯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為學生們播放與詩歌相關的動畫、視頻、音樂等。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將學生的思緒集中到課堂中來,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教師在實際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地將教學簡單化,學生們也會感到輕松,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有效提高。教師首先需要自己將詩歌理解透徹,并將詩詞中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或編寫成故事來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容易理解。此外,如果教師在講解詩歌中較難的知識點時,需要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整體進行把握,這樣開展后續(xù)的學習也會順利很多。這就需要教師提前為學生們準備好教學視頻,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們能夠對古詩有著更為直觀的體會,以此來增強詩歌教學效率。
作者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通過詩歌能夠抒發(fā)自身的感受,因此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講述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義。例如在學習《江雪》這一首詩歌是在學習之前,教師應當為學生講述柳宗元被貶永州期間所受的管制生活,而這首詩歌也是在此現(xiàn)實背景下創(chuàng)作而出的。通過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使得學生體會到詩歌中孤獨二字想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歌絕不是江上垂釣如此簡單,詩人想要借助詩歌,從而抒發(fā)自身不得重用但仍然不會放棄自身理想的情感,因此學生只有了解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夠將詩歌與作者所處的生活背景進行結合,對詩歌有更加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結合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探索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能增強詩歌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為學生學習詩歌知識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指導,提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綜合效果。因此在積極推進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重點針對詩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究,為詩歌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開展提供相應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