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新久教授暢想,《刑法修正案(十一)》改“政府收容教養(yǎng)”為“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為實踐設立“專門矯治教育機構”預留空間,亦即未來可以通過立法,設立以“福利性”為主兼具“懲罰性”和強制性的“專門矯治教育機構”。當然,這樣的刑法規(guī)定也具有相當?shù)撵`活性,目前已有的“專門學校”(前身為工讀學校)等專門教育機構,也許可以承擔此項工作。當然,這也許會遭到專門學校學生家長的抵制,以及校方對于編制、經費、人員待遇、警戒措施等實際問題的糾纏。最簡單的辦法也許是,在少年犯監(jiān)獄中特設專門矯治教育場所,借助于少年犯監(jiān)獄的警戒和強制設施措施,滿足專門矯治教育的強制性需要,這需要繼續(xù)觀察和探索。就此而言,《刑法修正案(十一)》改“收容教養(yǎng)”為“專門矯治教育”,一個明顯的意義在于,彌補了一個“漏洞”:由于廢除勞動教養(yǎng)所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滿16周歲而不予以刑事處罰的,實際上處于無處安置的“脫管”狀態(tài)。
與《刑法修正案(十一)》在涉未成年人犯罪及其矯正方面進行較大修改,即有條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收容教養(yǎng)措施正式變更為專門矯治教育的立法動向相適應,《未成年人保護法》經過大幅擴充修訂正式通過,強調在司法領域貫徹未成年人最佳利益原則,完善賦權以加強福利保護;同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經過較大修訂通過,進一步貫徹前置預防理念,創(chuàng)新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分類預防措施力求形成實效體系。劉艷紅教授指出,這些大規(guī)模法律完善不僅是法網密織意義上的局部制度修補,背后更體現(xiàn)了刑事司法領域未成年人保護專門理念的進一步厘清與更新。長期以來,受限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附屬性背景、社會重刑主義傳統(tǒng)意識與刑事追責的需求,刑事司法領域的未成年人處遇保護理念陷入處刑追責與去刑保護的狹隘兩極化刑事政策爭論之中,刑罰輕重似乎成了主要的判斷刑事領域未成年人保護程度的指標。雖然司法實踐中探索了前置處遇、社會化支持、階梯式量刑等多維度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但受限于統(tǒng)攝性法律保護理念非此即彼的兩極化局限,刑事司法領域的未成年人法治保護一直進展緩慢。2020年相關立法正是針對這一基礎理念的難題,進一步科學區(qū)分未成年人犯罪與未成年人受害的相異情境來確定不同的保護原則、分級分類樹立各自明確的多維保護理念,并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設置。
在此基礎上,劉艷紅教授進一步提出,要在“最有利未成年人保護原則”的前提下,確立罪錯未成年人司法處遇的保護理念:從分級科學處遇、優(yōu)先前置賦權和專業(yè)社會保護三方面展開。首先,對于不良行為未成年人司法處遇機制以高度福利保護和有限責任承擔有機結合;而對觸法未成年人則以輔助福利保護與違法責任承擔為目標。其次,通過新《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對未成年人實現(xiàn)權利保護的優(yōu)先賦權。最后,在法法銜接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少年司法的專業(yè)化與社會化相結合,進而達到罪錯未成年人司法處遇的目標和結果。
羅翔教授主張建立統(tǒng)一的少年司法制度,將收容教養(yǎng)、工讀學校這些保安處分措施和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追訴統(tǒng)一納入少年司法制度,由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進行審理。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周歲的情況下,對于12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所實施的不法行為,少年法庭可以將其收容教養(yǎng)或送往工讀學校,但對于12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所實施的犯罪,則應該采取特殊的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
羅翔教授進一步指出,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可以作為借鑒。日本的《少年法》是1948年在美國占領軍指導下參照美國芝加哥少年犯罪法制定的,受美國法影響很大,但也保留了日本的特色。少年法適用的對象是實施“非行”行為的不滿20周歲的“非行”少年。非行少年包括三類:一是犯罪少年,這是已達刑事責任年齡實施犯罪的少年;二是觸法少年,這是觸犯刑律,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國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是14周歲;三是虞犯少年,是指具有虞犯事由,根據其性格和環(huán)境判斷,將來有可能實施犯罪的少年。處理非行少年的程序分為保護程序和刑事程序,前者適用于少年的保護案件,后者適用于少年的刑事案件。所有的非行少年案件都由專門的家庭法院進行審理。
〔文獻來源〕
胡云騰、徐文文:《〈刑法修正案(十一)〉若干問題解讀》,載《法治研究》2021年第2期。
曲新久:《〈刑法修正案(十一)〉若干要點的解析及評論》,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1年第5期。
曲新久:《13歲小學生肢解同窗為什么不追究刑事責任?聽聽專家怎么說》,載《法治日報》(時稱《法制日報》)2018年10月23日。
劉艷紅:《人性民法與物性刑法的融合發(fā)展》,載《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
劉艷紅:《邁向理念多維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新發(fā)展》,載《云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
劉艷紅、阮晨欣:《新法視角下罪錯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理念的確立與展開》,載《云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
劉艷紅:《法秩序統(tǒng)一原理下未成年人保護制度的刑民銜接適用》,載《現(xiàn)代法學》2021年第4期。
羅翔:《是孩童還是罪犯?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道路選擇》,發(fā)表于“羅翔說刑法”公眾號2019年10月24日。
羅翔:《未成年惡性犯罪的刑事責任:關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思考》,發(fā)表于“羅翔說刑法”公眾號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