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提到關鍵期假說時,學習者經常會想到Lenneberg這個名字。他聲稱,對兒童來說,有一個以神經為基礎的時期,大約在12歲時結束。當孩子們長大后,要完全掌握第二種語言就相當困難了。
一般來說,關鍵時期可以總結如下:(1)他們關注非常具體的事件和行動。(2)周期的持續(xù)時間限制在可預測的結束時間和明確的定義內。(3)在此期限之后,特定能力將逐漸消失。
但是,關鍵期假說對每個孩子都有效嗎?
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影響的主要問題是兒童是否能比成人更好地學習第二語言。
盡管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無數的分析并得出了很多結論,但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有些是相似的。Krashen(1982)和Larsen-Freeman(1991)在前人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成人一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速度更快,而從長遠來看,兒童的學習效果更好。
根據長期的研究,兒童在大多數語言領域的學習中比成年人做得更好。只有很早就開始學習第二語言,他/她才能掌握母語口音。但短期研究表明,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速度比孩子快,年齡大的孩子比年齡小的孩子學得快。但成年人的優(yōu)勢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這種優(yōu)勢就會消失。
Asher&García(1969)邀請了71名年齡在7~19歲之間的古巴移民參加一項測試。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五年或更長的時間。他們被要求大聲朗讀一些英語句子,并由一些英語母語的人進行判斷,結果是從“本地口音”到“明確的外國口音”。在1~6歲的兒童中,有68%的兒童帶有近乎本地的口音,而且沒有明確的外國口音。在7~13歲的人群中,41%的人有接近本土的口音,16%的人有明確的外國口音。在年齡最大的人群中(13~19歲),有66%的人具有明顯的外國口音,而只有17%的人具有近乎本地的口音。
Seliger 、Krashen和ladefoed(1975)要求美國和以色列的394名移民進行母語測試(英語和希伯來語)。結果顯示,到達年齡是成功掌握母語口音的一個重要指標。在10歲以下的人中,85%的人講話幾乎沒有口音,而只有約7%的16歲或以上的人沒有口音,甚至只有一個成人學習者沒有外國口音。
Oyama(1976)對60名居住在美國的意大利移民和10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一項實驗。這些受試者被要求閱讀一段短文并復述他們生活中的恐怖時刻。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判斷他們的語言。根據實驗結論,6歲左右的兒童比12歲以上的兒童有更好的口音表現。這種口音很早就出現了。
在Patkowski(1980)之前的研究中,他讓兩位母語為英語的人從0~5對口音進行評分。研究對象是67名母語完全不同的美國移民。他的實驗材料來自于口試采訪者。他發(fā)現這對到達后的年齡有很大的影響。一項新研究的數據表明,33名15歲以下的移民中有15人能得到5分,而年齡較大的移民中沒有一人能得到如此高的分數。
那么,從這些研究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年齡是產生本土口音的一個原因。如果孩子在六七歲之前就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有本土口音。在6歲到青春期之間擁有第二語言的母語口音的機會越來越少。進入青春期后,想要實現本土口音就會越來越難。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實驗中,沒有一個受試者接受過發(fā)音訓練。技能訓練后的口音成績還有待觀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強動機的學習者會有意識地接觸目標語言,從而獲得更好的口語口音和發(fā)音。但實際上,英語和荷蘭語屬于同一個語系,它們都是日耳曼語。因此,荷蘭語的英語學習者可能不會比古巴或中國等其他語言的使用者有更大的困難。雖然這些研究可能不是那么充滿說服力,但它仍然表明發(fā)音是可以通過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學習獲得的??傊?,這和年齡沒有什么關系。
年輕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有了一些問題。例如,他們在學校學習第二語言的時間非常有限。每周的學習時間可能只有幾個小時。這些學習者在有限的內容中接觸到目標語言。他們的語言老師可能不是母語老師,或者他們沒有辦法在學校外講第二語言。而有些孩子專注并生活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這使得他們說第二語言時帶有更多的本土口音。
在報告中,我們會發(fā)現兒童在習得第二語言方面有很強的動機。解釋上述結論的原因是: 兒童會擁有強大的動力,是因為在幼兒園和小學期間,與復雜的語法或句子結構相比,教師更注重交流技巧,而這種語法或句子結構更能吸引兒童。另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像成人學習者那樣反對學校的強烈意志。
此外,除了社會因素外,成就率與最終成功的水平之間也存在差異。確切地說,雖然成年人和青少年在初期會做得更好,但從長遠來看,通常兒童會做得更好。除此之外,關鍵時期的概念也令人懷疑,因為一些成人學習者的確能像原生一樣獲得母語。有研究認為,盡管兒童更有可能成功學習第二語言,但成人應該有更多的機會成功地掌握第二語言。
最近的調查還研究了語言習得能力的年齡差異是否出現在所有語言的因素中或僅出現了很小一部分特征。孩子們在獲得母語口音方面具有優(yōu)勢,例如第二語言的口音。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針對青春期后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成人學習者,認為他們仍然可以掌握第二語言,甚至是母語者無法理解的。
總而言之,沒有明顯的反對意見認為兒童逐漸地比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好。孩子們可能沒有成人學得那么快,但從長遠來看,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許多調查研究都解釋了兒童掌握第二語言的原因。結論如下。
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限,但他們能更好地學習第二種語言。這是因為當孩子面對新單詞時,他們只儲存了少量的語義元素,這使得他們的大腦更容易處理。但是成年人會接受所有的信息輸入。大量的信息輸入會給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帶來麻煩。根據Goldwyn & Newport(1993)的研究,有限的輸入對語素研究有好處??傊偌词嵌?。
普遍語法是人類大腦的一種內在機制,它起源于喬姆斯基的著作。孩子們用它來學習母語。因為UG,他們可以快而好地學習母語。但是UG在成年人身上失去了它的功能。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必須運用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或間接地使用UG。事實上,語言能力并不依賴于推理或認知能力。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大多數成年人在長大后就失去了獲得母語口音的能力。因為5~7歲的孩子對語音信息有較強的感知力。他們的母語和第二語言有很明顯的區(qū)別。當學習者面對目的第二語言時,他們會有意識地將目的語與母語聯系起來。第一語言的語法和發(fā)音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這個時期主要發(fā)生在5~7歲之間。孩子們在7歲后還在繼續(xù)成長,逐漸失去了掌握母語口音的能力。雖然有一些成人學習者達到了母語口音,但一般來說,成年人很難用母語口音說第二種語言。
孩子和大人都關心別人怎么看自己。換句話說,他們想建立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當人們學習一門新語言時,第一個挑戰(zhàn)將是口音。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在其他同學和教師面前發(fā)音錯誤是很尷尬的,會對他們的自我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些學習者會保持沉默,以避免這種情況。然后他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和信心。相反,那些仍然保持口音模仿能力的年輕學習者,他們學習一種新語言會更快更好。然后,他們會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贊揚。因此,這些學習者獲得了更多的信心和動力。他們會在語言學習上更加努力,以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fā)音會刺激或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
年齡與二語習得的關系一直是存在爭議的。但研究人員在以下幾點上達到了一致:
(1)關鍵期是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后,學習者仍然有機會掌握第二語言。(2)成人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表現較好,但很快就會被兒童超越。兒童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的速度比成人快,而成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效果比兒童好。(3)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學會純正的口音。成年人能說一口流利的第二語言,但很少人有本土口音。(4)兒童的語言潛能水平高于成人。(5)年齡對第二語言語法習得的影響不大。但不同年齡段的人語法學習速度和熟練程度不同。(6)不同L1背景下的學習者,其學習效果會有所不同。例如,當學習者把英語作為L2來學習時,如果他們的L1與英語相似,那么他們會比那些L1與英語完全不同的人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