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明
隨著“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到來,消費維權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與往年相比,今年是民法典正式實施的元年,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為消費維權注入了嶄新的法制力量。
民法典的編纂,既是對已經(jīng)實施多年的相關民事單行法的全面整合,也是對已有制度的完善提升乃至重新設計的制度創(chuàng)新。其中,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內容的相關規(guī)定,正是民法典最為耀眼的閃光點之一。從民法典的結構看,并沒有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整體納入其中,消法仍以單行法的形式存在,但民法典明確了其與消法的關系,即民事基本法和民事特別法的關系,并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問題,協(xié)調法制統(tǒng)一,升級保護機制。由此,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走上了一個新臺階,消費維權也迎來了更為權威的法律武器。
首先,民法典將“懲罰性賠償”明確納入民事責任,進而加固了這一制度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規(guī)范中的地位?!皯土P性賠償”是消法首創(chuàng)的賠償制度,其后推廣至食品安全法、旅游法等與消費者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對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大侵權成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法典明確肯定這一成功制度,無疑為“懲罰性賠償”在消費者維權中的適用奠定了更為堅實的法律基礎,也為未來更多與消費者維權有關的法律引入這一制度提供了立法指南。
其次,民法典針對“格式條款”這一消費者維權熱點問題,作出了更有利于消費者的制度設計。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格式條款”,商家往往含糊其詞,以誤導方式坑騙消費者。對此,消法規(guī)定未盡到合理提示和說明義務的格式條款為無效條款,而民法典進一步明確,消費者“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換言之,可以主張該條款自始即不存在,而無需對該條款進行效力認定。再比如,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是最為普遍的消費侵權形式,商家往往憑借其強勢地位自圓其說。對此,民法典設定了嚴格解釋原則,即對于格式條款理解有兩種以上解釋的,必須采納對提供方不利的解釋,并且非格式條款的效力優(yōu)于格式條款的效力。由此,民法典大大拓展了消法的相關規(guī)定,也為解決此類消費糾紛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法律工具。
再有,民法典豐富、強化了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制度。2013年消法修改后,首次引入了法律意義上的“個人信息”,并開啟了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制度。而民法典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則設置在全新的人格權編中。民法典不僅重申了消法所首創(chuàng)的個人信息處理人應遵循的諸多原則和義務,更立足全局,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全新設計。比如,民法典將個人信息分為私密信息和一般信息,并設定了區(qū)分保護制度,以合理平衡個人信息保護和商業(yè)發(fā)展需求。尤其是,民法典設定了個人信息權利人的查詢復制權、異議權、更正權、被遺忘權等重要權利,并對國家機關等特殊主體規(guī)定了保密義務。諸如此類的制度設計,都標志著民法典對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相對于消法更豐富、更周密、更完善,為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更為全面、更為有效的法律依據(jù)。
此外,精神損害賠償是消費者維權的強力制度武器,相比消法所規(guī)定的精神損害賠償,民法典不僅擴大了精神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由侵權擴展到違約,還增加了適用情形,即不僅適用于人身權受到侵害,而且具有人格特征的物品受到侵害時,也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諸如此類的權利擴張,無不為消費者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開辟了新的路徑,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挠行涞靥峁┝烁蟮目臻g,對遏制消費侵權、保護消費者權益意義深遠。
總之,就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而言,民法典作為民事基本大法,不僅確認、肯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別法的諸多重要規(guī)定,而且作出了更為完善、更加創(chuàng)新的制度設計,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更高層級的法律保障。可以說,民法典時代的到來,也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消費者維權時代。
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民法典所打造的消費法制利好,就一定會轉化為更為豐盛的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