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要:展開歷史教學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愉悅的同時,還能靜下心來去學習。由于歷史課涉及的史料非常多,課堂上無法全部展示這些史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然后通過史料教學法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本文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角度,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材料應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材料;課堂教學
引言:在教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涉及方方面面的史料,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學會應用史料教學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投入學習中,以此激發(fā)他們在學習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時,通過史料展開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展開針對性地教學,以此促進學生歷史成績的提升。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材料應用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xiàn)實意義。
一、運用文獻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細節(jié)性”
史學家梁啟超說過:“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蔽墨I史料按照史學家馬端臨所說,又可以分為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兩種類型。其中,文字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記錄活動的形式,主要指檔案、墓志銘、金文、甲骨文、文件等;口述史料是指經歷口耳相傳得以保存下來的人類的言行,主要指回憶錄、口述錄音資料等。兩者相比,文字史料更加豐富且完備。因此,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所采用的史料都是以文字史料為主。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6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一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教師首先為學生提供了一段開國大典的視頻,然后提出問題: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這不僅實現(xiàn)了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還開啟了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篇章。那么,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外交事業(yè)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洗禮呢?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兩段文字史料,讓學生在閱讀后先尋找關鍵詞,再概括新中國當時的國際形勢。
材料1: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從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想出發(fā),推行了對華不承認及對臺灣問題上的敵對、孤立與排斥,正是因為敵對思想的存在,導致中美兩國多年來的對立與冷戰(zhàn)局面。
材料2: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聯(lián)合其他14個資本主義國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tǒng)籌委員會,實施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封鎖和禁運,其中主要包括對出入口貨物的管制、交通運輸的阻礙、資金的凍結等方面。
教師利用上述兩則相近的文字史料,向學生完整地展示了新中國在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嚴峻的國際形勢,結合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政治上的不承認、經濟上的封鎖、外交上的孤立,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你會采取怎樣的外交政策?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引出了當時“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教師總結: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與敵對,對于剛成立的新中國而言,只有采取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式重新構建新的國際關系,才能沖破西方國家的束縛。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必然充滿了艱辛,布滿了荊棘,請大家自主閱讀課文內容,結合周恩來總理在新中國外交活動中的風采圖片,感受那段風雨如歌的歲月,領略新中國在外交事業(yè)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耙坏嗡骋姶笄澜纾诩毼⑻幰姎v史”。教師利用精心編制的文字材料,輔以圖片,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從而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講解方式,使學生通過解讀,更好地理解了中國外交事業(yè)發(fā)展的艱辛歷程。
二、運用實物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真實性”
實物史料主要是指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基地、遺址、墓穴、建筑、文物、武器、生活用品、勞動用品、裝飾品等這些都是真實可見的,是確實存在的,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能夠比較真實、形象地反映歷史。實物史料的主要形式包括考古工作者在科學勘探中挖掘出的具有歷史依據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者根據第一手材料寫成的論文或專著。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物史料具有不可移動性和珍貴性特點,這給實物史料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隨著現(xiàn)代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世界地球村的時代逐步來臨,實物的外延得到了充分拓展,從單一的實物材料逐漸發(fā)展為考古文物、實物教具模型等,而教師借助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可以將實物尸體、實物模型等實物史料最大限度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這一內容為例,在講到“半坡居民的生活”時,文中提到“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屋內有灶坑,多用木頭作柱子”,教師可以根據實物圖片引導學生利用一次性筷子和黏合劑,搭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以及生產工具模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古代人類的生活。在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對模型進行實驗,與學生共同探討半地穴式的房子是如何適應當地的氣候的。文物模型的制作是一個復雜且艱辛的過程。學生通過模型制作,能夠滿足觸摸歷史、動手實踐的需求,在“做”中學習歷史、感受歷史。
三、巧用史料,培養(yǎng)思維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但是,如果學生只學習教材內容,那么他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就不能看到歷史事件的全貌,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所以,在歷史課堂中引入史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史料思考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響等。
例如,在教學有關“絲綢之路”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結果等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張騫在西域之行中遇到的艱難險阻等史料,并基于這些史料,向學生提出“除了這些史料,你還知道哪些張騫在西域之行中經歷的艱險呢”“通過張騫的經歷,你認為他有哪些美好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等問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自主思考。此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張騫的經歷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等問題,讓學生在思索上述問題后加深對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結果等內容的印象。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產生全新認知的載體。當教師基于史料向學生提問時,學生能夠促進自身歷史思維的發(fā)展,圍繞史料進行相關內容的探索,從而在不斷地思索、探究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
結論:歷史教學的最終歸宿是在歷史中尋找歷史智慧,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史論,使歷史課堂“有骨、有血、有肉”,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搜集、甄別和運用,從而探究歷史、認識歷史,增強學生的史料意識,逐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考點為中心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1]陳麗球.歷史圖片在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探究性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1(17):16-17.
[2]周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8):77-78.
[3]張秀珍.由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看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確立[C].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期).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2021:220-221.
[4]程碧云.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建構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08):41-43.
[5]李盛先,陳歡.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以“對外開放”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0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