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智 山西長治惠豐醫(yī)院放射科,山西省長治市 0460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特點為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炎癥為COPD進展的核心機制,造成氣流受限的主要原因為小氣道病變及肺氣腫產(chǎn)生,COPD穩(wěn)定期臨床多表現(xiàn)為氣短、咳痰、咳嗽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肺功能檢查為COPD檢查及病情評估“金標準”,可有效反映患者氣流受限情況進而評估病情,但臨床部分患者由于多種原因無法配合肺功能檢查,對于這些患者,臨床缺乏客觀指標評估其病情情況,無法實施有效治療。研究指出COPD發(fā)展中伴有不可逆氣道重塑,而氣道重塑又與氣流受限程度具有一定相關性,而胸部CT檢查可準確反映小氣道結構變化情況,因此通過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可反映患者肺功能情況[3-4]。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132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其肺功能的關聯(lián)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32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63例,男69例,年齡51~73歲,平均年齡(62.36±4.86)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25.6,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15±1.39;gold分級:35例輕度,39例中度,31例重度,27例極重度。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合理用藥指南》[5]診斷標準;均為穩(wěn)定期患者;均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腎、肝、心功能障礙;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障礙;伴惡性腫瘤;合并支氣管擴張、哮喘等肺疾病。
1.3 方法
1.3.1 CT檢查:儀器選用GE公司生產(chǎn)的Discovery 670型16排CT儀,參數(shù)設置:管電壓為120kV,電流為250mA,螺距為0.915,層厚為1mm,層間隔為1mm,床速為146.4mm/s,矩陣為1 024×1 024,旋轉(zhuǎn)時間0.3 s,重建層厚為0.625mm,重建間隔為0.625mm,重建算法為骨算法。檢查時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深吸一口氣,然后閉氣,在吸氣末從肺尖到肺底部進行掃描。將掃描數(shù)據(jù)傳至專業(yè)軟件,選擇左、右肺下葉后基底段后分支、中葉外側段外分支、上葉尖段尖分支共6支直徑<2mm的6級支氣管為測定點,由專業(yè)醫(yī)師采用軟件測量以上部位小氣道壁厚(WT)、氣管腔直徑(LD)、氣管腔面積(Ai)、氣管壁與氣管腔直徑的比值(T/D),同時記錄肺氣腫占比(LAA%)。
1.3.2 肺功能檢查:在CT檢查當天,對患者進行肺功能測定,由同一名醫(yī)師采用耶格肺功能儀對肺功能進行檢查,測定1s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xiàn)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測量3次,取3次測量結果平均值。
1.4 評估標準 gold分級標準:FEV1%≥80%為輕度,F(xiàn)EV1%為50%~79%為中度,F(xiàn)EV1%為30%~49%為重度,F(xiàn)EV1%<30%為極重度。
1.5 觀察指標 (1)比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WT、LD、Ai、T/D、LAA%水平。(2)比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FEV1%、FEV1/FVC水平。(3)分析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肺功能相關性。
2.1 WT、LD、Ai、T/D、LAA%水平比較 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WT、T/D、LAA%逐漸升高,LD、Ai逐漸降低(P<0.05),經(jīng)Spearme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WT、T/D、LAA%與病情程度呈正相關(r=0.753,P<0.001),LD、Ai與病情程度呈負相關(r=-0.723,P<0.001),見表1。
表1 WT、LD、Ai、T/D、LAA%水平比較
2.2 FEV1%、FEV1/FVC水平比較 隨著病情程度加重FEV1%、FEV1/FVC水平逐漸降低(P<0.05),見表2。
表2 FEV1%、FEV1/FVC水平比較
2.3 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肺功能相關性 經(jīng)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WT、T/D、LAA%與FEV1%、FEV1/FVC呈負相關,LD、Ai與FEV1%、FEV1/FVC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肺功能相關性
COPD發(fā)生由長期吸煙、肺部感染等多種因素造成,病理生理變化為持續(xù)氣流受限造成的肺通氣功能障礙,導致氣道發(fā)生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引發(fā)氣道重塑,氣管壁增厚,而增厚的氣管壁可造成氣管腔內(nèi)有效通氣面積減少,進而呼氣時造成小氣道阻塞,使肺內(nèi)殘氣量增加,甚至肺泡破裂,發(fā)生肺水腫,影響患者健康[6]。
肺功能檢查為診斷COPD患者氣流受限程度常用方式,可對患者病情程度進行判斷,但對于臨床存在聽力障礙及其他原因無法配合者應用受限,且由于肺組織存在強大的代償功能,一般肺組織被破壞到30%以上或小氣道阻塞達75%左右才會出現(xiàn)肺功能異常情況,故敏感度較低[7]。故臨床需找尋其他敏感性指標對患者肺功能實施評估。胸部CT掃描可評估氣道重塑程度,進而反映COPD患者氣流受限程度,相關研究指出,CT檢查測量小氣道參數(shù)可更加敏感識別早期肺功能損害[8]。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WT、T/D、LAA%逐漸升高,LD、Ai逐漸降低(P<0.05),可見WT、T/D、LAA%、LD、Ai可反映COPD穩(wěn)定期患者病情程度。分析原因在于COPD患者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氣道重塑情況逐漸加重,造成管腔內(nèi)逐漸狹窄,故LD、Ai逐漸降低,WT、T/D、LAA%逐漸升高。此外,本研究通過分析COPD穩(wěn)定期患者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及其肺功能指標發(fā)現(xiàn),WT、T/D、LAA%與FEV1%、FEV1/FVC呈負相關,LD、Ai與FEV1%、FEV1/FVC呈正相關(P<0.05),由此可見COPD穩(wěn)定期患者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其肺功能具有一定相關性,其可反應氣流受限程度,對存在肺功能檢查禁忌證或配合度較低患者可采用CT檢查評估病情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
綜上所述,COPD穩(wěn)定期患者CT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與其肺功能具有一定相關性,其可反映氣流受限程度,對存在肺功能檢查禁忌證患者可采用CT檢查評估病情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