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嵚
說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吃什么”的話題,身為“80 后”的中國籃協(xié)主席姚明,有難忘的記憶。1984 年,這位未來的“美職籃巨星”,還是個4 歲的“小吃貨”。飯量奇大無比:每天要吃兩個雞蛋喝兩瓶牛奶,而且“吃飯離不開魚”。到了稍大一點,飯量更漲得跟“個頭”一樣快,“一頓能吃四塊大排”。雖然以姚明自己的話說“我們家并不窮”,可如此飯量,依然叫當時姚明父母天天發(fā)愁。為這“伙食問題”,后來區(qū)體校還給姚明每月發(fā)了一百元“營養(yǎng)補貼”。
可見,即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工薪家庭想“上點營養(yǎng)”,錢包都是不富裕。當然,有些先富起來的城市,那是經?!吧蠣I養(yǎng)”。比如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廣州:1986 年廣州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費豬肉約26 公斤、植物油6.6 公斤、牛羊肉4.08 公斤。當時的廣州市民,對“吃”更是越發(fā)講究,比如1986 年中秋節(jié)時,廣州市場上以品質優(yōu)良著稱的“清平雞”,每公斤漲到20 元錢,卻依然在節(jié)日期間大火,一天賣出1700 只。
這種“營養(yǎng)水平”,在今天看似乎不算啥,放在當時,卻堪稱鶴立雞群:1986 年的廣州市,市民每人每月基本收入是109 元,而在同一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每月的平均收入才76 元。廣州居民每月的豬肉消費,比全國平均水平多8 公斤,牛羊肉消費多l(xiāng) 公斤,家禽消費多9 公斤。1987 年來廣州“體驗生活”的著名影星楊在葆,走訪了一些廣州工人家庭后,也發(fā)出一聲由衷感慨:“相比其他地方,就好像天天在過年。”
放在全國其他城市,“伙食水平”可就差一些了。北京市民陳林回憶了1980 年時家里的伙食,當時全家每天的伙食費不到一塊錢,每個星期能吃到一頓豬肉和兩次雞蛋。這在當時的北京,已經算是“高伙食標準”。
許多現(xiàn)代年輕人熟悉的快餐,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更是不折不扣的大餐:1987 年11 月12 日,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yè)。當時的北京市民人均收入約89 元,而肯德基的一塊普通原味雞,售價就是2.5 元,幾乎相當于北京人大半天的工資。但即使這樣,開業(yè)當天店里五百個座位瞬間座無虛席。之后的好些年里,北京新人辦婚禮,首選都常是肯德基。一場熱熱鬧鬧的婚宴后,就連肯德基的包裝盒都要被新人帶回家。
八十年代中國人的另一個“吃飯問題”,就是“吃菜難”。那時“冬季的北京,桌上的主角永遠是大白菜、土豆、蘿卜、白薯?!?/p>
放在縣城以及農村,“上營養(yǎng)”就更不容易。1983 年,未來的著名作家阿來,還是四川省馬爾康縣中學的一名教師。暑假時接到了一個“自治州筆會”的邀請,還不懂啥叫筆會的他,一聽說這次筆會可以“每天交八毛錢管三頓有肉的飯”,立刻毫不猶豫交錢參加,因為“那會三頓有肉就很不簡單了”。然后,就這么在筆會上靈感大發(fā),寫下了處女作《振響你心靈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