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亞夫
“舍得”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思想家袁黃代表作《了凡四訓》的“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后與傳統(tǒng)老莊道學思想相融,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流轉,它又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哲學,也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2016年上?!帮L采壽星”徐正良,性格平和脾氣好,雖然住在人多事雜的大樓里,但與鄰居關系友好,從不與人爭執(zhí)。當年老伴與鄰居起了矛盾,他獲悉后主動承擔責任、與人和解。他說:“鄰居好,賽金寶,低頭不見抬頭見,搞得緊張來兮,這日腳哪能過?”高壽116歲的老紅軍向多本談到養(yǎng)生體會時說:“說說笑笑,通通七竅。失意時,往開處想;得意時,作平常觀。”有位百歲壽星回答得更直接:“生活就要有舍有得,為了健康,我是三‘忘記’——忘記恩怨,心情舒暢;忘記年齡,永遠年輕;忘記疾病,身體健康。”
為什么說“舍得”之中有大智慧呢?
一是它符合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吧帷迸c“得”就像陰與陽、上與下一樣,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心間。“塞翁失馬,焉知非?!?,“吃虧是?!保挡胖?。
二是它體現(xiàn)了豁達大度的心胸。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舍得微笑,得到溫暖;舍得虛名,得到自在。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苦盡,甘自會來。
三是它蘊含著樸素的養(yǎng)生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不懂有舍有得,活得就不自在,故有“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佳肴與美酒,都是腐腸膏;艷聲與麗色,真是伐命刀”等養(yǎng)生格言。
人到老年,更要“戒得”。《論語·季氏》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話值得老同志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