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景春
李白的《大鵬賦》與杜甫的《雕賦》是唐代詠物賦中的名賦,向來評價甚高。李白同時代的詩人任華說:“《大鵬賦》,《鴻猷》文,嗤長卿,笑子云。班、張所作瑣細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否?”元人祝堯有言:“太白蓋以鵬自比,而以希有鳥比司馬子微。賦家宏衍巨麗之體,楚騷《遠游》等作已然。司馬、班、揚尤尚此。此顯出于莊子寓言,本自宏闊,而太白又以豪氣雄文發(fā)之,事與辭稱,俊邁飄逸,去騷頗近?!倍鸥Φ摹兜褓x》,也受到后人倍加贊譽,清人仇兆鰲云:“公三上賦而朝廷不用,故復托雕鳥以寄意。其一種慷慨激昂之氣,雖百折而不回。全篇俱屬比喻,有悲壯之音,無乞憐之態(tài)。三復遺文,亦當橫秋氣而厲風霜矣?!鼻迦撕戊桃嘣疲骸巴ㄆ栽?,得晉宋作者風力?!痹谔拼那蔌B詠物賦中,李、杜此二賦,堪稱翹楚,但二賦所代表的思想傾向和藝術手法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的區(qū)別。
概言之,李白的《大鵬賦》既有道家的自由主義精神,也有儒家的進取意識。李白的《大鵬賦》,其主旨主要來自《莊子·逍遙游》寓言。《莊子》中的大鵬是一只碩大無比的大鳥,它是海中的大鯤魚所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i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只大鵬是自由的象征,可以說是莊子的圖騰。李白喜《莊子》之大鵬,也經常自比大鵬,因此大鵬也是李白的圖騰。在此賦中,李白以《莊子》中大鵬形象為基礎,以排比夸張的手法,從各種角度來描寫大鵬的形象:寫它“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高飛能力,“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宏偉氣勢,“塊視三山,杯觀五湖”的寬闊視野,“跨躡地絡、周旋天綱”的遠大志向,不為外物所役、曠蕩縱適的逍遙精神等,以表達對自由精神的向往。不過李白在此賦中只發(fā)揚了莊子逍遙游精神的一個方面。莊子的逍遙游是有前提和條件的,他所提倡的逍遙游是“有待”的相對自由,如《莊子》中的大鵬,要從北冥起飛,它需要等待大風的到來,還需要水擊三千里乘“羊角”風而上天,且飛九萬里才能從北冥飛到南冥,而不是“無待”的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而李白在《大鵬賦》中,卻只強調大鵬飛騰的氣勢和遨游九天的自由境界,這是李白與莊子不同的地方。
李白寫作《大鵬賦》之緣由可從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在江陵見司馬承禎說起?!洞簌i賦序》云:“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于世,往往人間見之?;谄渖僮?,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崩畎壮跻娝抉R承禎時25歲,始出川壯游,正值年輕有為、風華正茂之時,當時司馬承禎很看好李白的聰穎之資、對莊老道教深刻的領悟及其骨象清奇的姿質,大夸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想收其為徒??墒抢畎状藭r卻處于“事君榮親”“欲將書劍許明時”的積極入世的思想狀態(tài)及希望大鵬一鳴驚人、一舉沖天的理想之時。他把司馬承禎看作是道家神話中的“希有鳥”,希望二人并駕齊飛,“跨躡地絡,周旋天綱”“我呼爾游,爾同我翔”,共同遨游于盛唐之世的自由天空之上。李白的這個理想也同樣體現于《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之中:“俄而李公(李白自指)仰天長吁,謂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蔭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虬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此則未可也。’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起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本褪钦f李白并非不愿隨司馬承禎出世學道,只是時機未到,他“兼濟”之心未了,出世“獨善”退隱還不到時候。李白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是先兼濟而后獨善,先功成而后身退。這種思想分明就是儒家入世與道家出世思想的結合,身退是以功成為基礎的。因此李白這篇《大鵬賦》是以儒家積極入世為主導的。后來,李白在天寶元年入京時,為了使這種入世精神更加突出,大鵬的形象更加宏偉,在《大鵬遇希有鳥賦》的基礎上,又加以補充和改寫,以晉代阮修的《大鵬贊》為由,認為阮修對大鵬的描寫過于簡單,于是便以寫大鵬為主,改名為《大鵬賦》。這篇修改后的《大鵬賦》,應是李白二入長安時要獻給唐玄宗的賦之一。理由如下:開元末年唐玄宗開始崇道。到開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畫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并置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天寶元年(742),追贈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他們的著作改稱真經,立崇玄學,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一百人。而在《大鵬賦》中的第一句“南華老仙發(fā)天機于漆園”,即表明《大鵬賦》是李白在天寶元年時所改寫的,因此年唐朝始追贈莊子為“南華真人”。李白改寫《大鵬遇希有鳥賦》為《大鵬賦》固然是因看到阮修《大鵬贊》之后,“鄙心陋之”,但主要原因是李白要迎合唐玄宗崇道的心理。而且李白此賦初作時,是為司馬承禎而作,而司馬承禎也是唐玄宗所崇拜的道教宗師。在開元九年(721),唐玄宗曾將司馬承禎召之宮中,并拜之為師,親受道箓,成為其道教弟子。故李白為了拉近與玄宗的距離,作此賦以顯示司馬承禎與自己的親密關系。李白的“謫仙人”之稱,固然是賀知章因讀李白《蜀道難》等詩而起,但與司馬承禎之稱李白為“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的贊言也有著內在的密切關系??梢哉f此賦可能是李白向唐玄宗所獻賦之一,就是因此緣故。李白借皇上崇道之風,實現其入朝為官的目的,以展其“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抱負,是很明顯的,其效果也是十分顯著的。如唐玄宗接見李白時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所謂“道義”正是指道家和道教的精義之意。這里面可能與唐玄宗曾讀過李白的《大鵬賦》有一定關系。
杜甫的《雕賦》基本上是儒家剛正忠勇精神的表現。杜甫雖是文弱書生,但其性格中卻有“嫉惡懷剛腸”(《壯游》)的一面。他對雕、鶚、鷹、鶻等鷙鳥,情有獨鐘,表現出他崇尚“英雄情結”的思想因素。雕為一種大型的鷙鳥,比鷹、隼、鶻的體型都大,毛為黑色,又稱黑雕、皂雕。鶚為雕的一種,體型較雕小,又名魚鷹。鷹為猛禽,較為常見。隼的體型較小而猛,又稱游隼或獵隼。鶻是隼類,猛禽的一種,體小而猛。在杜甫的詩中,詠鷹的詩有《畫鷹》《王兵馬使二角鷹》《見王監(jiān)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請余賦詩》3首,杜集中出現“鷹”字36處,皆有贊頌之義。詠鶻的詩有《呀鶻行》《義鶻》2首,并稱其“義鶻”?!谤槨弊殖霈F4次,“隼”字出現9次。在杜甫的眼中,雕在鷹、鶚、隼、鶻的地位之上,可見雕為眾鷙鳥之首。杜甫在《雕賦》中以雕自比,其出處行藏皆不同凡響。
《雕賦》共有七節(jié),第一節(jié)說:時當九秋,鶚(即指雕)飛翔于九天之上,“以雄材為己任,橫殺氣而獨往”,無有其它猛禽可與相比。第二節(jié)說:雕雖然可“絕飛走于萬里”,當其在既寒且饑之時,卻被捕鳥人用計收入網中。第三節(jié)說:經過捕鳥人的調教和訓練之后,獻給了皇帝。跟隨皇家一起打獵。它“幸別館,獵平原”“夾翠華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隨意氣而電落,引塵沙而晝昏”,表現得非常突出。第四節(jié)說:對于那些“千年孽狐,三窟狡兔”,雕均能“一奇卒獲,百勝昭著”。第五節(jié)說:至于那些“鸧、鴰、鳵凡、鶂之倫”,它們站居高位,自視甚強,“輕鷹隼而自若,托鴻鵠而為鄰。彼壯夫之慷慨,假強敵而逡巡”,借助于鷹隼和鴻鵠之威,自高自大,但都不堪雕之一擊,真是“一時之俊”。第六節(jié)說:雕鳥“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鐵。目通于腦,筋入于節(jié)”,其黑羽如漆,凜冽如寒風,它能“擊叢薄之不開,突杈枒而皆折”,可以摧枯拉朽,而那些竊據其位的“烏攫之黨”“梟怪之群”的邪惡勢力,見到雕的雄姿,都嚇得遠走高飛了。第七節(jié)說:如果雕“不見其用”,它將會“晨飛絕壑,暮起長汀,來雖自負,去若無形”,寧肯老死巖穴而已。
《雕賦》是杜甫“塑造的鷙雕這一新的完美的具有個性化的藝術形象,是詩人理念的物化,又是詩人自己的化身,是詩人那種致君堯舜、嫉惡如仇性格特征的鮮明而深刻之藝術體現”。杜甫在《進雕賦表》中所說:“臣以為雕者,鷙鳥之殊特,搏擊而不可當,豈但壯觀于旌門,發(fā)狂于原隰?引以為類,是大臣正色立朝之義也。臣竊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賦,實望以此達于圣聰耳?!笔且匀寮业膭傄悴话?、為君除惡扶正,敢于進諫儻言的剛正品德為一己之任的。后來杜甫任左拾遺之時,正是以此在朝立身。這種英雄情結,在杜甫是一以貫之的,他在其詩中不止一次刻畫出鷹和鶻的形象,如“鷹隼出風塵”(《奉簡高三十五使君》),“捩翅服蒼鷹”(《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金眸玉爪不凡材”(《見王監(jiān)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請余賦詩》),“聊為義鶻行,用激壯士肝”(《義鶻》)等。
《雕賦》寫于天寶十三載(754),杜甫在天寶九載(750)向朝廷獻“三大禮賦”,為唐玄宗賞識,召試其于集賢院,“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即進入銓選備用的官員系列。但經過了三年,仍未有消息。杜甫于是又向朝廷獻了《進雕賦表》和《雕賦》,即有催促之意。在《進雕賦表》中,杜甫除了向皇上述說了自己的光榮的家世,如第十四代祖杜恕、第十三代祖杜預和祖父杜審言等在以儒學傳家、以詩學為顯世的傳統(tǒng)之外,還對自己做了隆重的自薦:“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諸?伏惟明主哀憐之,無令役役,便至于衰老也?!倍鸥ψ约旱奈膶W才能十分自負,認為可與漢代的著名文人揚雄、枚皋并駕齊肩,希望皇帝不要舍棄他。在這篇《雕賦》中又將自己“英雄”意識和“正色立朝”的志向向皇帝做了表述。在賦的最后,杜甫還委婉地表示,如果朝廷對他還不見用,他就會遠走高飛,老于巖下,即遵循儒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行動準則行事。這說明杜甫并不是一味地讓皇上哀憐,詩人還是有一份骨氣的。
李白的《大鵬賦》和杜甫的《雕賦》雖然都是向皇帝的進獻之賦,其目的都是要得到皇帝的任用,以實現他們的立功報國之志。但由于所獻賦的時間不同,賦的主導思想也不盡一致。李白是利用唐玄宗崇道思想,宣揚一種道家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和自由精神,激勵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充滿了盛唐時代的浪漫精神和進取意識。而杜甫是在盛唐走向衰世之前的轉折時期的現實主義觀照,注目現實、堅持儒家治國的儒學精神和法則。天寶十二載(753)奸相李林甫雖死,但卻有楊國忠繼其相位,朝政基本上都被楊國忠等權奸所把持。守邊的安祿山被封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和東平郡王,也心懷異志,對大唐政權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內有奸佞擅權,外有悍將跋扈的政治局勢對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杜甫便以雕的威猛形象,寄寓了自己“大臣正色立朝”、嫉惡揚正、端正朝綱的愿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這與李白“寰區(qū)大定,天下晏安”的理想和志向,可以說異途而同歸。同時,也是為實現自己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而服務的。雖然李、杜表達的藝術手法不同,但都是忠心報國的思想和行為的表現,可謂異曲而同工了。
從賦的藝術淵源來看,李白和杜甫都是從漢魏六朝以來的詠物賦發(fā)展而來的。關于寫禽鳥的賦,比比皆是。在《昭明文選》中,已收入鳥獸賦中禽鳥賦3篇:漢代賈誼的《鵬服鳥賦》、禰衡的《鸚鵡賦》和晉代張華的《鷦鷯賦》。而在清人陳元龍所編的《御定歷代賦匯》中,從漢魏六朝至唐初的禽鳥賦就有77篇。其中與李白《大鵬賦》相關者,如漢代曹大家的《大雀賦》、晉代傅玄的《儀鳳賦》、桓玄的《鳳凰賦》、顧愷之的《鳳賦》,唐太宗的《威鳳賦》等,皆是藝術虛構的文學形象;與杜甫《雕賦》有關聯的有魏代曹植的《鷂雀賦》,晉代傅玄的《鷹賦》、孫楚的《鷹賦》,隋代魏彥深的《鷹賦》,唐代李邕的《鶻賦》、高適的《奉和鶻賦》等則是現實中實有的禽鳥藝術形象。李白《大鵬賦》和杜甫《雕賦》對于前人、時人的這些詠神鳥和鷙禽的辭賦,都有所借鑒和參考,但他們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水平上都超出了前人。李白的《大鵬賦》還對《楚辭》有所取資。宋人陳郁云:“李白《大鵬賦》,本于司馬相如《大人賦》;而相如《大人賦》,又本于屈原之《遠游》?!蓖瑫r,《大鵬賦》又是對晉代張華《鷦鷯賦》中所表現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安于平庸的庸人哲學的一種反駁,以表達他不甘平凡、積極進取、勇于奮斗的向上心態(tài)。
元人祝堯認為《大鵬賦》“此顯出于莊子寓言,本自宏闊,而太白又以豪氣雄文發(fā)之,事與辭稱,俊邁飄逸,去騷頗近。然但得騷人賦中一體爾。若論騷人所賦全體,固當以優(yōu)柔婉曲者為有味。豈專為閎衍巨麗之一體哉?后人以莊比騷,實以莊、騷皆是寓言,同一比義?!笔钦f李白在思想和藝術上將莊、騷結合,相互為用的特點,可謂有識。因《莊子》的《逍遙游》實際上是比較消極的自由,認為大鵬一飛沖天是一種自由,而在榆枋中上下翻飛的尺鷃也是一種自由。大鵬與斥鷃二者的自由幸福感是沒有區(qū)別的。而在《大鵬賦》中李白則認為偉大豈能與渺小等量齊觀?真是庸人之見。“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尺鷃之輩空見于藩蘺”。因此李白歌頌的是二巨鳥的神力和英雄氣概,而對尺鷃、鷦鷯一類小鳥的安于渺小給予鄙視;是對司馬相如《大人賦》和楚辭升天遠游、上下求索對理想的積極追求精神的頌揚和繼承。而杜甫的《雕賦》則更實在些,此賦雖是作者所勾勒的雕之藝術形象,實是來自于對雕鳥實際的觀察描寫,只是有些夸張而已。與李白所描寫的大鵬相比,后者完全是現實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是出于莊子的神話和寓言中所想象的動物,它們是有所不同的。一個是浪漫的想象,一個是接近真實的現實主義描寫,這是李、杜二人之賦在寫作方法上的重要區(qū)別。
作為詠物辭賦,李白的《大鵬賦》與杜甫的《雕賦》是對漢魏六朝賦的一個繼承和發(fā)展。他們吸收了漢賦的飛揚跋扈的恢宏氣勢,又對六朝詠物賦的駢四儷六的駢體賦做了改造與發(fā)展。
從思想立意方面來說,李白是對晉阮修《大鵬贊》的豐富和擴展,但從文體方面,更多的是繼承辭賦的藝術形式。因為賦的文體,較贊體規(guī)模宏大,能夠鋪展發(fā)揮,故李白采取用賦的形式,展開對大鵬的渲染鋪敘,《大鵬賦》顯然受司馬相如《子虛賦》《大人賦》等漢賦的影響更多。而揚雄、司馬相如等人的漢大賦,又顯然是受到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游說縱橫夸飾之風和宋玉《大言賦》的夸大之辭的影響。又加上大鵬的形象本是莊子想象中的產物,極盡夸張之能事,這就使李白的這篇賦成為一種自由放縱的文體,展示出一種汪洋恣肆的語言風格和磅礴氣勢。雖然在語體上仍有駢賦痕跡,但已漸脫其束縛和限制,成了唐代介于文與律互相交融的唐體駢賦,開未來文賦一派。李白是有辭賦情結的,這種辭賦情結不但影響了李白的文,還影響了他的詩歌。文章方面,如他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送戴十五歸衡岳序》《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序文,皆多是優(yōu)美的四六之文,形同六朝小賦。還有的如《與韓荊州書》,則有如戰(zhàn)國時縱橫家縱論高談的策士之言與宋玉《大言賦》的夸誕之辭。李白的詩,如《蜀道難》,卻不像是一首詩,而像是一篇賦,是詩人用縱橫之筆、夸張之辭和排比鋪陳的辭賦手法,而寫成的一首蜀中山水的壯歌。此詩是深得《大鵬賦》精神的,其辭采生動,魚龍變飛,天馬行空之勢,與《大鵬賦》如出一轍。
杜甫的《雕賦》對歷代的禽鳥賦,既有繼承,又有超越。漢魏六朝的詠物賦,雖然也有所寄托寓意,但多是形體描繪,寄托未深。而杜甫《雕賦》則“通篇自寓”。仇兆鰲也指出:“全篇俱屬比喻。”雖是寫雕,而實是寫杜甫自己?!兜褓x》中雕的形象,充滿著儒家的剛直正義精神,這是杜甫為自己樹立的一個正人豪杰形象,也是他終身的為官之道。后來杜甫任左拾遺,就將這種正色臨朝、舍死敢諫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當肅宗將他棄去不用,貶官華州之后,他便棄官西去,“晨飛絕壑”,遠飛而去了。正如朱熹所言:“隱士大都負性氣,當知儒門自曾子以下,毋論隱顯,必有一副勁骨?!边@種雕鳥精神,在杜甫詩中屢有表現。如其詠鷹、詠義鶻諸作,皆有詠雕的內涵,是有一種“英雄情結”和崇尚正義的精神寄寓其中的。
從《雕賦》的體制來看,杜甫此賦四六句居多,是律賦的體制。這種賦體當然是受到科舉考試以律賦為要求的影響,也是學習六朝駢賦的結果。除了儷對之外,全賦七節(jié),每節(jié)通押一韻,韻腳甚密,又體現出他的對偶型律詩思維的特點。杜甫以律詩見長,律對之句開口便來,往往能因難而見巧,更顯示出詩人過人的才華,所以對律賦中的對句駕輕就熟,寫得得心應手。李白之賦對于四六句式雖然也很在行,但較率性而為,自由灑脫;而杜甫賦較李白賦更為嚴謹,所以杜甫對唐代律賦的定型與開拓,是有功勞的。
注釋:
①⑦⑧⑩?(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91頁、第2頁、第1225頁、第1446頁、第10頁。
②?裴斐、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78頁、第78頁。
③?(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182頁、第2182頁。文中所引杜甫詩賦,皆出于此書,不再一一出注。
④?(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241頁、第1241頁。
⑤(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頁。
⑥莊子哲學用語。謂需要依賴一定的條件。莊子認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絕對的精神自由則是無待的?!肚f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惫笞ⅲ骸胺秋L則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無所不乘者,無待耳?!保〞x)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fā)點校:《南華真經注疏》,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8頁。
⑨晉阮修《大鵬贊》全文:“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霆。鸴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唐)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晉書·阮修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66頁。
??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統(tǒng)稿,廖仲安等副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278頁、第6271-6272頁。
?見(清)紀昀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2冊。
?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643頁。
?(明)唐元竑:《杜詩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0冊,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