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軍寧
(廣西錫山礦業(yè)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大新錳礦位于廣西大新縣下雷鎮(zhèn),大新錳礦為一大型錳礦床,井下采礦主要采用分段空場采礦法和淺孔留礦采礦法。在實際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南部礦段局部受褶皺影響,礦體傾向出現(xiàn)變化,由上往下為上部陡傾斜南傾、中部倒轉(zhuǎn)為緩傾斜北傾而后南傾、下部陡傾斜南傾。對采礦技術提高了要求,也給礦山安全生產(chǎn)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針對220中段南部陡傾斜礦體受多個斷層褶皺影響引起礦體局部產(chǎn)狀發(fā)生較大變化,展開了針對其采礦方法的研究和實踐。
位于11號線和11a號線之間,該礦體為褶皺ZⅢ-11南翼,礦體走向約288(°)。礦體平均總厚度8.5 m,其中Ⅰ礦厚度2.1 m,品位20.55%;夾①厚度1.2 m,品位2.68%;Ⅱ礦厚度2.5~2.9 m,品位21.12%;夾②+Ⅲ礦厚度為1.5~2.6 m,品位17.66%;總平均地質(zhì)品位16.69%,出礦品位約14.19%。
此段褶皺較為發(fā)育,為陡—緩傾斜交替礦體,有多組小斷層穿插,斷距不大,斷層接觸的地方巖層較為破碎。
坑道內(nèi)巖石多潮濕,在多組裂隙斜交地段、巖層接觸面常有滴水或滲水現(xiàn)象。
巖層硅質(zhì)含量高,主要為硬質(zhì)巖,受地質(zhì)構造影響較為嚴重,有少量斷層,節(jié)理發(fā)育,有層狀軟弱面夾層(如夾①的薄層狀構造,泥質(zhì)夾層等),產(chǎn)狀及組合關系尚不產(chǎn)生滑動;層狀為薄層至中厚層,層間結合一般,含泥質(zhì)巖則結合差,多有分離現(xiàn)象;或為硬、軟質(zhì)巖石混層,呈塊、碎石狀鑲嵌結構,暴露時間長,可能會出現(xiàn)局部小坍塌,側壁穩(wěn)定,層結合差的平緩巖層,頂板易塌落,為Ⅱ、Ⅲ級圍巖,掘進過程須加強頂板管理,視實際情況有必要采取錨桿或錨桿+錨網(wǎng)進行支護[1]。
大新錳礦南部礦段36號南礦房位于220中段礦體南部,在37號和36號天井之間,采幅高度50 m,東西走向。有多條斷層從采場中間斜穿而過,使得采場東西兩端礦體厚度和傾角變化較大。斷層以西,礦體靠近斷層較厚、遠離斷層較?。粩鄬右詵|,下部較薄而上部厚。受斷層的影響,礦體傾角復雜多變,下部陡為70(°)~85(°),中部緩為20(°),上部陡。采場受斷層、滑面層等地質(zhì)構造的影響,在回采過程中易產(chǎn)生片幫冒頂現(xiàn)象,采礦工作安全受到嚴重影響。220~280 m中段符合平面圖見圖1。
圖1 220~280 m中段符合平面
礦體上盤為硅質(zhì)泥巖,下盤為灰?guī)r,礦石松散系數(shù)為1.5。礦石體重3.1 t/m3,巖石體重2.7 t/m3。礦石硬度系數(shù)f為8~12,礦巖工程地質(zhì)條件為中等穩(wěn)固。
1)淺孔留礦法
1 220中段采準巷;2 a號人行天井;3 b號人行天井;4 電耙道、鏟運道;5 放礦溜井;6 放礦漏斗;7 人行井;8 探礦巷9 切割開井;10 切割槽;11 上層鑿巖道;12 中層鑿巖道;13 下層鑿巖道;14 280水平回風平巷
需要勞動量較大,工作條件比較惡劣,鑿巖爆破頻繁,采場寬度大,敲幫問頂工作繁重,安全系數(shù)低。把崩下礦石當作工作平臺,放礦上下配合要求高,礦石內(nèi)的空隙,不均勻放礦,浮石都可能引發(fā)問題,會帶來較大的風險。
2)中深孔留礦法
中深孔留礦法集合了階段空場法和留礦法的特點。崩下礦石不是作為工作平臺,而是留在采場用來支承上下盤圍巖。這種方法比起淺孔留礦法大大提高生產(chǎn)能力,減少人員進入采場作業(yè)的安全隱患。
根據(jù)該礦段的地質(zhì)特征及安全條件方面,中深孔礦留礦法更為安全可靠。由此采用中深孔留礦法。
具體布置見圖2[2]。
1)上部陡傾斜礦體和中部緩傾斜礦體為一個采場單元。采場要素:人行通風天井、切割天井、上分層鑿巖道、中分層南北鑿巖道、電耙道、漏斗喇叭口[3]。采場參數(shù):長60 m、陡傾斜段寬9.2 m、高30 m,緩傾斜段款20 m,高9.2 m。鑿巖道分段高15 m,間柱7 m,頂柱10 m(含上中段底柱6 m),無底柱。
2)下部陡傾斜礦體為一個采場單元。采場要素:人行通風天井、切割天井、上下分層鑿巖道、電耙道(鏟運機道)、漏斗喇叭口(出礦進路)。采場參數(shù):長60 m、寬9.2 m、高30 m。鑿巖道分段高15 m,間柱7 m,無頂柱,底柱6 m。
采用反井鉆掘進兩側人行通風天井,在天井中采用Y-28氣退鑿巖鉆機掘進聯(lián)絡道(探礦道)到達礦體,探明中部緩傾斜礦體后,確定上采場底部結構位置,掘進底部結構和鑿巖分段。在采場端部和中部分別掘進切割天井及底部拉槽。
在鑿巖道內(nèi),由上至下采用YGZ-90型鉆機施工排面垂直的上向扇形中深孔,中深孔孔底距1.8 m,排距1.7 m,切割槽(排面垂直的上向平行孔)孔底距和排距按0.5~0.7系數(shù)調(diào)整。采用BQF-100型裝藥器裝硝銨粉狀炸藥,以切割天井為自由面,底部拉槽為補償空間。采用20 m長導爆管和毫秒雷管引爆,塑料導爆索傳爆,雙回路起爆,每孔裝2發(fā)雷管。
先回采上部采場,上部采場回采結束后,回采下部采場。由西往東回采。
新鮮風流由下中段采準運輸巷經(jīng)人行通風天井進入礦房,沖刷采場后,污風經(jīng)上中段回風巷道進入主回風道,由主扇風機抽出地表[4]。
上部采場崩落的礦石在底部結構由電耙耙至溜礦井中,下部采場礦石由電耙或鏟運機運至溜井中,在220 m中段經(jīng)振動放礦機裝入礦車運走。每次爆破出礦約為爆破量的33%,剩余礦石留作緩沖層和填充層,支撐頂?shù)装鍑鷰r。爆破完畢后,統(tǒng)一出礦。
1)存在問題:①采切工程量大,采切比大;②機械化程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③上部底部結構對應的緩傾斜礦體采空區(qū)跨度大,圍巖容易冒落,造成貧化率高;④礦柱留設過多,回采率偏低;⑤爆破次數(shù)多,頻繁爆破振動對頂板圍巖擾動大,容易冒落,廢石混入率高。
2)改進方向:①上部底部結構可考慮采用鏟運機出礦底部結構,提高機械化水平;②緩傾斜段采用膠結充填采礦法,減少貧化和損失;③探討通過調(diào)整爆破參數(shù),增加一次爆破量,減少爆破次數(shù),以達到保護圍巖的目的。
將采場劃分為獨立的兩部分,以減少礦房的暴露面積消除因礦房暴露面積過大而帶來的安全隱患。中間留置臨時礦壁,可以減緩上盤圍巖垮塌。在下盤巖石中布置電耙道底部出礦結構,使得放礦漏斗能夠按照實際礦體界線的變化掘進滿足放礦需要,降低放礦過程中的損失和貧化。在220中段37號采區(qū)南應用此方法,解決了回采作業(yè)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緩傾斜交替區(qū)域回采方案減少了礦房回采過程中的安全隱患,解決了類似礦體的回采問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礦石的損失和貧化;通過礦產(chǎn)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手段,進而達到安全高效的目的,為企業(yè)提升了礦山的經(jīng)濟效益。通過實踐回采此方案是切實可行的,不僅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同時也針對類似的生產(chǎn)設計條件下選擇與之相適用的方法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