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藝,張 旭,徐暢隆,徐 波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林學(xué)院,昆明 650224)
全球有罌粟科(Papaveraceae)綠絨蒿屬(MeconopsisVig.)植物約79種[1],其中約80%的種類在中國境內(nèi)有分布。據(jù)記載,秋花綠絨蒿(MeconopsisautumnalisP. Egan)是2011年由P. Egan發(fā)表的新種,僅分布在尼泊爾中部地區(qū)[2-3];麗花綠絨蒿(M.bellaPrain)是1894年由D. Prain發(fā)表的新物種,分布于產(chǎn)錫金西部、尼泊爾東部[4];而心葉綠絨蒿[Meconopsispolygonoides(Prain) Prain]最初是1895年D. Prain據(jù)1884年采集于中國西藏春丕(Chumbi)溪谷的標本發(fā)表了新種CathcartiapolygonoidesPrain[5],后于1915修訂為該種[6],此后國內(nèi)并無標本及文字記錄。
西藏自治區(qū)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而特有的植物資源[7],近年來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8-10]。吉隆,藏語意為“舒適宜人、快樂的地方”,位于西藏日喀則西南部,地處喜馬拉雅山中段,吉隆溝是喜馬拉雅西部最大的水汽通道,水熱條件好,資源相對豐富[7]。該處“唐蕃古道”一直是連接西藏和南喜馬拉雅的重要通道[11]。特殊的區(qū)位、溫潤的自然條件、相對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諸多采集隊、采集家前往進行植物多樣性科考采集。通過查閱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CVH(https://www.cvh.ac.cn),可知吉隆標本數(shù)量有11 860份,隸屬于150科,603屬,1 857種。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北京師范大學(xué)等十余家單位先后到此處開展植物多樣性采集工作。盡管如此,仍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被報道,如新種吉隆毛鱗菊(MelanoserisjilongensisZe H.Wang & H. Peng)[12]、須彌四帶芹[Tetrataeniumwallichii(DC.) Manden.]、巴洛特櫟(QuercusbalootGriff.)等諸多的中國新記錄種[13]。
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于西藏吉隆縣薩勒鄉(xiāng)埡口附近及郎吉錯沿途發(fā)現(xiàn)了3種綠絨蒿,經(jīng)查閱文獻及模式標本,分別鑒定為秋花綠絨蒿、美花綠絨蒿和心葉綠絨蒿(圖1),前兩種為中國新記錄種,后者為發(fā)表后再次記錄,特報道如下。
MeconopsisautumnalisP.Egan,Phytotaxa20: 48-50 (2011).
多年生一次結(jié)實草本,具橙黃色汁液,高(0.7~)0.9~1.6 m。主根細長,直徑約3 cm。莖直立,有時具多條縱棱,基部直徑2.2~3.1 cm;全株密被短柔毛或淡黃褐色到橙色的剛毛,長5~9 mm。基生葉蓮座狀,幼時被短柔毛,后漸漸脫落,僅葉緣被毛,長達10 mm。葉片形態(tài)多樣,長橢圓形,長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3~55 cm,寬8~16 cm,近基部羽狀全裂,近端部羽狀半裂;裂片3~5對對生,卵圓形至圓形,4.0×2.2 cm,邊緣羽狀淺裂,先端急尖或圓。莖生葉眾多,越往上越小,下部莖生葉大致與基生葉同形,具柄,葉柄長11~25(~31)cm;上部莖生葉披針形,無柄。苞葉無柄,向下反折,矛尖形或披針狀至卵狀披針形,基部無柄或稍抱莖,先端微尖或鈍,邊緣稍羽狀淺裂,被毛與基生葉相同。密集圓錐花序,花多達250朵;小聚傘花序側(cè)面分支,具花3~8(~12)朵,頂端花單生?;ㄐ蚍种ч_展,長11~21 cm,果期可伸長至29 cm,并直立;花梗6~17 cm?;ɡ賹挋E圓形至卵球形,疏被開展的剛毛?;ㄍ霠钪翜\碟狀,半下垂至橫向開展,直徑8~10.5 cm,幾乎不與基部重疊。花瓣4(~6),淡黃色,倒卵形至近圓形,4.3~5.6×4.1~5.5 cm。雄蕊多數(shù),長約花瓣的三分之一;花絲淡黃色,花藥橙黃色。子房橢圓形,密被開展的橙黃色剛毛?;ㄖL8~25 mm;柱頭具6~8裂片,黃色,長(3~)5~8 mm。蒴果卵球形至橢圓形,1.5~2.7×0.9~1.4 cm,6~8瓣自頂端微裂,被開展或伏帖的剛毛?;ㄆ?~9月[2]。
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吉隆縣卓湯村附近、去薩勒鄉(xiāng)埡口路邊,憑證標本:徐波等Tsui-1953(KUN),采集日期2021年5月29日,海拔3 850 m,PE西藏考察隊7869(PE)。
生境:高山灌叢草甸,路邊,湖邊及高山礫石草坡;海拔3 300~4 200 m。伴生種小檗屬(Berberissp.)、髯花杜鵑(RhododendronanthopogonD. Don)、鐘花杜鵑(RhododendroncampanulatumD. Don)、刺柏屬(Juniperussp.)、斜花雪山報春(PrimulaobliquaW. W. Smith)等;潛在的脅迫因子為修路、放牧踩踏以及病蟲害。
分布:中國(西藏吉隆縣),尼泊爾中部。
本種在形態(tài)上與錐花綠絨蒿[M.paniculata(D. Don) Prain]近似,兩者的區(qū)別是:秋花綠絨蒿苞葉明顯反折,柱頭5~8 mm,具裂片6~8枚,黃色,蒴果被開展的剛毛;而錐花綠絨蒿苞葉不反折,柱頭3~5 mm,具裂片6~12枚,微帶紫紅色,且蒴果不被開展的剛毛等[1-2]。兩者均為高大草本植物,花序大型,標本采集制作,往往截取一小部分,僅僅通過植物標本,很難區(qū)別兩者。正是因此,分布在吉隆的秋花綠絨蒿被錯誤地鑒定為錐花綠絨蒿,如西藏中草藥普查隊72-221(PE);吳征鎰、陳書坤、杜慶等75-525、75-635(KUN);青藏隊植被組75-6555(PE);高連明、嚴麗君、吳之坤GLM-123749(KUN);魏來、何毅BNUXZ2016213(BNU)等。鑒于錐花綠絨蒿是一個喜馬拉雅區(qū)域的廣布種,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MeconopsisbellaPrain,J.Asiat.Soc.Bengal,Pt.2,Nat.Hist.63(2): 82 (1894).
多年生多次結(jié)實叢生草本,高8~10(~20)cm。主根胡蘿卜狀,直徑0.5~3.2 cm。葉全部基生,基部1~2片葉全緣或近全緣,其余葉片羽狀全裂或二回羽狀全裂,長(0.5~)1~1.5(~2)cm,寬(2~)3~5(~8)mm,一般2~4對裂片;裂片橢圓形至匙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至白色;葉柄線形,長1.2~12.5(~18)cm?;▎紊诨ㄝ闵?,杯狀,下垂或半下垂;花葶1~20,長5.2~18 cm,果期可長達28 cm,并直立。花蕾卵形或近球形。萼片外面被毛,邊緣膜質(zhì)。花瓣4(偶爾5~6),卵形至寬倒卵形,天藍色至深藍色,長2~4.6 cm,寬1.3~4 cm,微微有褶皺,先端圓或平截,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缺刻。花絲絲狀,長8~10 mm,與花瓣同色;花藥長橢圓形,長1.25~1.5 mm,黃色。子房橢圓形至梨形,無毛或被斜展的剛毛,花柱長1~2.5 mm,柱頭4裂,裂片下延。蒴果橢圓形至梨形,長1.3~1.5 cm,成熟時5~7(~8)瓣自頂端微裂,無毛或疏被剛毛?;ㄆ?-7月(-8月初)[4]。
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吉隆縣薩勒鄉(xiāng)埡口附近、郎吉錯周邊,憑證標本:徐波、張旭、周海藝、徐暢隆Tsui-1739(KUN),采集日期2020年8月23日,海拔3 980 m;PE西藏考察隊 7847(PE)。
生境:懸崖裂隙間,傾斜的巖石上;海拔3 500~4 700 m。伴生種鐘花杜鵑(RhododendroncampanulatumD. Don)、毛果委陵菜(PotentillaeriocarpaWall. ex Lehm.)等;潛在的脅迫因子為修棧道、人為采摘。
分布:中國(西藏吉隆縣),尼泊爾,印度北部,不丹西部。
本種因葉片羽狀全裂或二回羽狀全裂,蒴果1.3~1.5 cm,5~7(~8)裂區(qū)別于藏南綠絨蒿(M.zangnanensisL. H. Zhou)[1,14]。本種是該屬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多次開花多次結(jié)實的種類,觀賞價值高。
Meconopsispolygonoides(Prain)Prain,Bull.Misc.Inform., Kew:143 (1915). ——CathcartiapolygonoidesPrain,J.Asiat.Soc.Bengal,Pt.2,Nat.Hist.64 (2): 326 (1895).
多年生草本,花期高15~40 cm;主根蘿卜狀,長10~40 cm,直徑4~6 mm。莖直立纖細,長可達27 cm,基部直徑2~3 mm;被短柔毛或近無毛,長約2 mm。葉常4枚,開展,有時上部兩枚在花期近對生;基部葉片具長柄,葉片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或匙狀橢圓形,2~7×0.6~2.2 cm,葉柄長1~5.2 cm,線形,基部變寬;上端葉片無柄,橢圓形至矛尖狀橢圓形,基部近抱莖,葉緣波狀,具粗圓鋸齒?;▎紊麓埂;ü<氶L,3~10 cm(果期可長達19.5 cm)。花瓣4(~6),淺藍色至淺紫色,狹倒卵形至狹橢圓形,15~22×11~15 mm,先端急尖或鈍,邊緣不規(guī)則。雄蕊16~24,花絲與花瓣同色;花藥橙黃色。子房長橢圓形,無毛;柱頭長1~3 mm。蒴果狹長圓柱形,長22~45 mm,寬2.5~4 mm,殘存柱頭綠色,長2~4 mm?;ㄆ?-8月[6]。
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吉隆縣朗吉錯附近,憑證標本:徐波等 Tsui-1993(KUN),2021年7月18日,海拔3 884 m;西藏中草藥普查隊72-617(HNWP&PE);吳征鎰、陳書坤、杜慶、廬樹林75-636(KUN&HNWP)。
A.秋花綠絨蒿;B.美花綠絨蒿;C.心葉綠絨蒿圖1 中國綠絨蒿屬新資料A. M. autumnalis P. Egan; B. M. bella Prain; C. M. polygonoides (Prain) PrainFig.1 New discovery of the genus Meconopsis in China
生境:高山陰濕礫石草地,林緣草地;海拔3 500~4 100 m。伴生種金黃脆蒴報春(PrimulastrumosaBalf. f. & Cooper)、斜花雪山報春(P.obliquaW. W. Smith)、花楸屬(Sorbussp.)等;潛在的脅迫因子修棧道,放牧踩踏。
分布:中國西藏南部(亞東、吉隆),不丹西部及西北部。
該物種曾被認為是琴葉綠絨蒿[Meconopsislyrata(cummins et Prain) Fedde exprain]的異名[14-15],但琴葉綠絨蒿具葉柄,花1~5,而蓼狀綠絨蒿上端葉片無柄或近抱莖,花單生,可憑此區(qū)分[1]??紤]到琴葉綠絨蒿是一個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廣布種,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此次發(fā)現(xiàn)的綠絨蒿新記錄,除美花綠絨蒿外,均為被忽略的種,其中心葉綠絨蒿被認為琴葉綠絨蒿的異名。而錐花綠絨蒿和琴葉綠絨蒿作為喜馬拉雅山區(qū)廣布種,其種內(nèi)關(guān)系需要加強野外觀察,結(jié)合分子試驗驗證。此次新發(fā)現(xiàn),不僅為綠絨蒿屬分類學(xué)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綠絨蒿屬花卉資源。
結(jié)合中國西藏吉隆縣采集史,最早到吉隆采集的是姜恕、趙從福(1967年),采集最為集中的是西藏中草藥普查隊(1972年),青藏隊(植被組)及吳征鎰、陳書坤、杜慶、廬樹林(1975年)。盡管歷史上有諸多采集隊、采集家到此進行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但依然存在采集不均衡的問題。采集范圍主要集中在吉隆縣至吉隆鎮(zhèn)的村寨及寺廟附近,而吉隆鎮(zhèn)到熱索口岸,特別是吉隆溝兩側(cè)鄉(xiāng)村,鮮有涉及,如貢當鄉(xiāng)、薩勒鄉(xiāng)、夏村等地。采集時間方面,歷來的采集活動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而其他時間很少涉及,特別是冬季考察。綜合而言,西藏吉隆地區(qū)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存在較多的空白和不均衡。今后吉隆地區(qū)的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應(yīng)該調(diào)整調(diào)查時間和地點。
致謝:感謝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梁建超先生提供美花綠絨蒿線索;感謝余天一先生提供心葉綠絨蒿線索;感謝TBIC團隊羅浩先生等在野外調(diào)查過程中給予的幫助,感謝劉冰博士等對3種綠絨蒿屬植物中文名稱擬定給出的寶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