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文,谷云飛
(樂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寓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典著作中出現(xiàn)的寓言原本沒有標題,然而把寓言故事單獨作為文章列出時,通常會加入言簡意賅的標題。對于這些寓言故事標題的選擇和英譯對于中國寓言文化的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寓言英譯的研究,一般主要集中在故事內(nèi)容翻譯的研究及對比,而對于中國古代寓言標題英譯的研究較少。楊春蓮[1]從動態(tài)對等理論出發(fā),對《中國古代寓言選》中不可直譯的寓言標題的翻譯進行研究,指出楊憲益、戴乃迭采用減譯法、增譯法、另立標題法等方法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對等。朱大勇、唐軍[2]同樣選取了楊憲益、戴乃迭的《中國古代寓言選》中的寓言標題為例,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寓言標題的翻譯原則:應(yīng)當符合標題特點;根據(jù)讀者期待來確保傳播效果;保留中國元素以便傳播中華文化;合理創(chuàng)造、增強閱讀期待。筆者將對楊憲益、戴乃迭《中國古代寓言選》以及喬車潔玲《中國古代寓言選》中《列子》部分的寓言標題翻譯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在翻譯生態(tài)視角下寓言標題翻譯中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
喬車潔玲編選、英譯的《中國古代寓言選》于2007 年12 月出版,屬于“中譯經(jīng)典文庫·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叢書”之一;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的《中國古代寓言選》于2008 年出版,屬于大中華文庫叢書之一。兩部作品都從不同的中文經(jīng)典著作中選取了部分寓言,為讀者提供了原文、白話文翻譯以及英文翻譯。
中文經(jīng)典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原本沒有標題,譯者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和理解為每篇寓言故事增加了標題。標題可以概括文章內(nèi)容,并且提供文章的線索,是文章的“文眼”[3],對于寓言故事更是如此。
在喬車潔玲的《中國古代寓言選》中,編者選取了《列子》中的17 篇寓言故事,而在楊憲益、戴乃迭的《中國古代寓言選》中,編者選取了《列子》中的8 篇寓言故事。兩部作品中都選用了相同的3篇寓言故事,采用的標題沒有太大的差別:“愚公移山”“朝三暮四”兩個寓言故事采用的標題完全一致;對于第三個故事,喬車潔玲采用的標題是“亡斧疑鄰”,而楊憲益、戴乃迭采用的標題是“失斧疑鄰”,兩個標題僅一字之差。
對于兩部作品中所選取的《列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譯者所采取的中文標題基本以四字成語為主。在喬車潔玲選取的17 篇寓言故事中,其中16篇都采用了四字成語的形式,如“杞人憂天”“夸父追日:”等,只有1 篇采用了“兩小兒辯日”5 個漢字組成的標題,整體看較為簡潔工整。在楊憲益、戴乃迭選取的八篇寓言故事中,其中6 篇采用了四字詞組的形式,如“歧路亡羊”“齊人攫金”等,一篇采用了2 個漢字組成的標題——“獻鳩”,另一篇采用了8 個漢字組成的標題——“丟失在路邊的契據(jù)”。
整體看來,兩本寓言選中文寓言標題的選取也比較符合漢語標題精煉、概括的特點,能夠言簡意賅地將寓言故事中所傳達的意思或道理傳達出來。比較來看,喬車潔玲所選取的寓言標題相對更加工整,而楊憲益、戴乃迭所選取的不同字數(shù)的寓言標題更多一些。中文標題的選取是其英文翻譯的基礎(chǔ),也致使譯者在對寓言標題進行翻譯時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及方法。
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翻譯理論形態(tài),既是跨學科、多學科交叉的產(chǎn)物,也是當代翻譯學理論研究的延伸與轉(zhuǎn)型[4],提供了新的視角,從生態(tài)視角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的研究[5],以生態(tài)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翻譯理論和實踐[6]。胡庚申認為,翻譯是一項譯者要適應(yīng)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7]16,提出在翻譯中,為了達到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基于不同的翻譯理論、翻譯策略及技巧,譯者會做出最佳的適應(yīng)和優(yōu)化的選擇,這樣才能使譯者身心融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適應(yīng)主要是指“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選擇是指“譯者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8]83-86。
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源文本、源語、目標語所構(gòu)成的世界,包括翻譯的語言、交際、文化和社會因素,以及作者、客戶和讀者[9]。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yīng)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個因素的集合,也是譯者進行多維度適應(yīng)和適應(yīng)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jù)[10]。對于兩個譯本的寓言故事翻譯,也構(gòu)建了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1)譯者。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英譯對譯者要求很高,既要有很高的文言文造詣,能夠充分、準確地理解故事原文所傳達出的意思,也要精通英文,能夠用地道的英文將寓言故事的內(nèi)涵傳達出去。喬車潔玲是香港大學中文系教師,多年來從事翻譯方面的教學與實踐;楊憲益、戴乃迭珠聯(lián)璧合,將很多中國文學作品譯成中文,同時也將許多外國經(jīng)典著作引入中國。
(2)出版商。喬車潔玲版本出版商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楊憲益版本出版商為外文出版社。兩個出版商都致力于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向的中文外譯作品讀者對象也主要為外國讀者。
(3)翻譯目的。喬車潔玲的《中國古代寓言選》所收錄的是先秦至兩漢的寓言。在前言中,編者就提出了在編選過程中盡量選用了大多數(shù)熟悉的中文篇名,而在將寓言故事翻譯成英語時,重要的原則是讓只懂得英語,不懂漢語的人,也能夠理解和接受,譯文應(yīng)該易讀易懂,使讀者在理解方面不會有什么困難,并且在出現(xiàn)翻譯問題時,以考慮讀者是否能接受為主[11]3-5。楊憲益、戴乃迭的《中國古代寓言選》的篇目共有120 篇,主要出自《列子》《莊子》《戰(zhàn)國策》等。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陳蒲清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表明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讓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傳統(tǒng)寓言的一扇櫥窗,并借此來促進中外文化交流[12]28。從兩本書的前言可以看出譯者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使英語讀者能夠理解寓言內(nèi)容,并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4)傳播環(huán)境及效果。喬車潔玲的《中國古代寓言選》出版說明中寫到本書屬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叢書,脫胎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最富盛名的雙語讀物“英漢漢英對照一百叢書”,力圖打造出能夠適應(yīng)新時代讀者需求、提升中國文化新形象的精品圖書[12]。楊憲益、戴乃迭的《中國古代寓言選》屬于漢英對照版《大中華文庫》圖書之一,強調(diào)“中學西傳”,指出無論西方和東方,都需要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這套圖書是為了全面系統(tǒng)地翻譯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13]8。這兩個版本的古代寓言選在出版之后,對于對外傳播中國寓言歷史文化、古代寓言故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標題翻譯要求譯者一方面在譯入語中要保留精煉、含蓄、醒目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要忠實于標題背后作品的精神實質(zhì)。還要達到審美要求,甚至還要實現(xiàn)讓人過目不忘的宣傳效果[13]。對于寓言標題英譯來講也是如此,既要把寓言中所蘊含的內(nèi)容簡潔地傳達出來,也要符合讀者的交際習慣。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兩個版本《中國古代寓言選》的譯者都進行了不同維度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
語言維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對語言形式作出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并且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12]。
對于寓言標題的翻譯,由于英漢語言差別較大,在語言層面上大多數(shù)時候譯者都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根據(jù)受眾進行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才能夠使譯文更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更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和接受。在中文中很多標題使用主謂賓的形式,如“愚公移山”“楊布打狗”等,但是如果按照主謂賓的形式翻譯成英文,就不符合英文中一般使用名詞性表達做標題,較少使用動詞性或者句子來做標題的原則,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在語言層面上做出必要的調(diào)整。
表1 語言維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的寓言標題示例
對比“愚公移山”兩個版本的翻譯,喬車潔玲采用了“to do”的形式,而楊憲益、戴乃迭用“how”的句式進行翻譯,喬的翻譯更加簡單明了,而楊和戴的翻譯中增加了“the fool”,突出了“愚公”。兩個版本的翻譯各有長處,而對于寓言標題,中英文都應(yīng)該保留簡潔明了的特點,從語言層面上來講喬車潔玲的間接性保留較好。
在“夸父追日”翻譯中,將“夸父”省略,采用介詞短語表達“In Pursuit of the Sun”?!翱涓缸啡铡焙汀褒R人攫金”也是采用了主謂賓的完整結(jié)構(gòu),但是在翻譯成英文時,譯者并沒有處理成“Kuafu Pursues the Sun”以及“A Qi Person Steals the Gold”。而是將前者處理為介詞短語表達,后者為名詞表達加定語從句,這樣更符合英語的標題習慣。
文化維的適應(yīng)性轉(zhuǎn)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當注重傳遞、闡釋源語和目標語的文化內(nèi)涵[12]。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是及其豐富的,因此在翻譯時要注重文化維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對于文化的傳播,兩個版本的譯者都根據(jù)不同的標題采取了保留意象、調(diào)整意象的手段。
1.保留中文意象
有些寓言標題中所包含的意象對于英文讀者來講較好理解,可以直接保留,并不影響交際功能,這時就可以將中文意象進行保留。
表2 保留中文意象的寓言標題示例
在“杞人憂天”的英文翻譯中,“Worrier”一詞概括了寓言故事的基本含義,并且保留了“Qi”,并且將中文中的主謂結(jié)構(gòu)變成英語中的名詞性表達,更符合英語標題的特點;在“國氏善盜”翻譯中將“國氏”省略,能夠避免英文讀者對于人名的不熟悉,并且將“善盜”(擅長盜竊)處理為名詞表達“The Art of Stealing”,言簡意賅地傳達出了寓言所表達的內(nèi)涵;“海上漚鳥”譯者只是保留了“鳥”的翻譯“Seagulls”;“燕人還國”翻譯中將“燕人”進行省略,把“還國”的意思翻譯出來,“Return of the Native”,表明了是主人公回到家鄉(xiāng);“兩小兒辯日”和“燕人還國”“夸父追日”的翻譯方式相近,也采用明了名詞性表達“An Argument about the Sun”;“詹何釣魚”在翻譯中將“釣魚”名詞化,使用“Angler”來修飾“Zhan He”,說明了他的身份。這幾則寓言標題的翻譯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大多進行了部分省略,盡量翻譯出了寓言故事的含義,并且保留了原文標題中簡潔明了的特點。對于“獻鳩”“丟失在路邊的契據(jù)”這兩個寓言故事的標題,譯者在翻譯時對其直接進行翻譯,保留原標題的意思,吸引目標語讀者對于寓言內(nèi)容的興趣。
對于這些寓言故事的標題,譯者保留了原標題的意象,能夠吸引英語讀者的興趣,引發(fā)好奇,進行閱讀,而有些寓言故事的標題,為了讓其譯文在英語文化中顯得不那么突兀,譯者采取了對中文中的意象進行調(diào)整的手段。
2.調(diào)整中文意象
有一些寓言標題,如果完完全全地保留中文意象,會讓讀者摸不著頭腦,不清楚寓言到底要講什么,這個時候譯者會根據(jù)寓言內(nèi)容,對標題中的中文意象進行調(diào)整。
表3 調(diào)整中文意象的寓言標題示例
“朝三暮四”的翻譯,喬車潔玲采取了直譯的方法,保留了“朝”與“暮”,但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看了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而楊憲益、戴乃迭的翻譯選擇把原文中的“朝”和“暮”省去,增加了“chestnuts”,兩個譯本在語言層面上都保留了一定的意象,但是所保留的意象有所不同,可能對于讀者的理解也會造成一定的差異。根據(jù)寓言故事,標題“楊布打狗”直接翻譯成了“A Change of Colour”,將原來的意象“楊布”“狗”調(diào)整為了“Colour”。
盡管寓言英譯的目的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但是還是要考慮到英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對原本的意象進行調(diào)整,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并能通過標題了解寓言大概的內(nèi)容。
3.借用英文表達
借用也是翻譯中常用到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英文中存在內(nèi)容相同或者相近的表達,在翻譯時可以直接借用。
表4 借用英語表達的寓言標題示例
“亡斧疑鄰/失斧疑鄰”的兩個版本的翻譯都對“鄰居”和“斧子”兩個意象進行了調(diào)整,但是對比而言,喬車潔玲的翻譯直接借用英文的“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回譯成中文為“在旁觀者的眼里”,英語讀者的話能更快地了解寓言大概的內(nèi)容,而楊憲益、戴乃迭的翻譯選取“Suspicion”這一單詞,首先保留了原標題簡單明了的特點(中文標題為四個漢字,而英文標題簡化為一個單詞),相比之下又更能概括出這篇寓言所傳達的意思?!暗酪娚D”的翻譯套用了英語中的固定表達“Served with the Same Sauce”,對于英語讀者就更容易理解寓言本身所蘊含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義。西方文化中“長生不老”“不死”并不像中國文化里這么推崇,所以譯者為了使譯文讀者能更好的理解這則寓言,借用了英語中的“Physician,Heal Thyself”(出自《圣經(jīng)》)翻譯“不死之道”,指自己都挽救不了的醫(yī)生怎么能夠去救別人呢。
通過借用英語表達的手段,能使英語讀者更快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內(nèi)在含義,并且更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正如前文所提及,寓言故事的英譯主要是為了傳達中文古典文化,因此在寓言標題的翻譯過程中也要關(guān)注文化傳播。兩個譯本中譯者對其中標題根據(jù)內(nèi)容,有的保留了中文中的文化意象,而有的進行了調(diào)整,有的直接借用了英語中的表達,這樣一方面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讀者對于寓言故事本身的興趣。
交際維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是指除了傳遞語言信息及文化內(nèi)涵以外,譯者還應(yīng)該注重交際維度的選擇轉(zhuǎn)化,判斷譯文是否能夠?qū)崿F(xiàn)原文的交際意圖[12]。交際是翻譯的主要目的,喬車潔玲和楊憲益、戴乃迭都對其中的部分標題采取了意譯的翻譯方法,舍棄原文標題的意思,而是從寓言的內(nèi)容出發(fā)對標題進行英譯,這樣才能夠使譯文讀者能夠理解譯文,實現(xiàn)交際意圖。
表5 采用意譯的寓言標題示例
在這幾個標題中,原文中的意象“尹氏”“薛譚”“野人”“羊”等被省去,因為如果直譯,英文讀者也很難懂得想表達什么意思,而是通過對寓言內(nèi)涵的理解對其進行翻譯,便于英文讀者的理解。
“尹氏治產(chǎn)”沒有直接翻譯“尹氏治產(chǎn)”的字面意思,而是意譯為“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因為寓言中就是在強調(diào)白天是主人,晚上變仆人,白天是仆人,晚上變國王的這種關(guān)系互換;“薛譚學謳”在翻譯時沒有將重心放在學習唱歌上,而是將其翻譯為“A Subtle Hint”,暗含了故事里秦青通過微妙的方式向薛譚表明學無止境,需要持之以恒;“野人獻曝”翻譯中把“野人”的意象省略,只是把“獻曝”的意思表達了出來——“Make a Present of Sunshine”;“牝牡驪黃”翻譯時也只保留了其中的內(nèi)涵,將這些意象省略,而處理為“True Discernment”,筆者認為這個標題的翻譯和寓言故事正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歧路亡羊”翻譯保留了“路”的意象,而“亡羊”省略;“枯梧之樹”翻譯保留了“樹”的意象,但增加了動作“felling”,更加切合語言原文的意思,將其中包含的“伐樹”表達出來,有利于英文讀者對寓言的理解;而對于“齊人攫金”,翻譯將原文中的“齊人”“金”的意象省去,“攫”的動作也進行了省略,而是對它的意思進行了翻譯——利欲熏心而不顧一切,翻譯成了“The man who saw nobody”。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標題的英譯對于寓言故事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翻譯時譯者應(yīng)當圍繞所構(gòu)建的生態(tài)翻譯系統(tǒng),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綜合考慮,做出適應(yīng)性選擇,以便達到傳達中國古典文化、與英語讀者交際的意圖。基于上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三個維度對于兩本寓言選中《列子》部分標題英譯對比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對中國古代寓言標題進行英譯時,語言維應(yīng)做到簡明扼要;文化維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保留、調(diào)整中文意象或借用英文表達;交際維應(yīng)注意譯文在讀者中的可接受度、可理解度。只有語言、文化層面達到交際的意圖,才能夠?qū)崿F(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典文化傳播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