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香蕾
摘要:《紅船》創(chuàng)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具有重要歷史的意義。本文圍繞著美聲唱法在該部歌劇中的運用而展開,從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在中國歌劇中運用的歷史變遷,以及在這部歌劇中的表現形式進行闡述,論證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發(fā)展的重要借鑒意義,以及突破西方歌劇固有程式,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是歷史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聲唱法;中國歌劇;《紅船》
隨著藝術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國歌劇逐漸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且在自身深化發(fā)展的同時融合了民族音樂以及美聲唱法的相關技巧,在體現出濃厚中國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時又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美感。美聲和民聲歌唱是表演藝術中的重要表現形式,而這兩種唱法皆具備各自獨特的發(fā)聲技巧,能形象地表現出多種情感,塑造不同的場景,將觀者代入到表演情境中去,實現情感的共鳴。而美聲唱法更加對我國歌劇演唱發(fā)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積極并有效的促進融合了我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紅船》,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獻禮的精品之作,在經歷了兩年多的不斷修改與創(chuàng)新,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杭州運河大劇院、新疆等地歌劇院成功上演,不僅獲得當地藝術界學者們的一致高度評價,同時也讓觀眾重溫革命歷史,進一步推進黨的歷史教育學習。美聲(Bel canto)最早起源于歐洲,歌唱表達具有濃厚的戲劇性和豐沛的情感,而美聲唱法運用在中國歌劇中能夠深化聽者對歌劇情感的感知,強化聽者的體驗與感受。中國歌劇帶有中國民族特色,同時,美聲唱法融入的中國歌劇使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更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因此,歌劇《紅船》中眾多主要角色采用美聲唱法的歌者進行演唱,例如:毛澤東(男高音)、李大釗(男中音)、陳獨秀(男高音)、王會悟(女次高音)、張國熹(男中音)等,在歌劇《紅船》中適當加入美聲唱法,利用美聲唱法來表現劇情,通過歌劇中人物的個性表達,推動著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向觀眾訴說并傳達“紅船”精神,突出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來源,并講述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承載著黨的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
(一)美聲唱法傳入中國
有關美聲(Bel canto)的描述最早源于意大利,其在發(fā)展傳播并引入中國之后一直被稱為美聲唱法。美聲唱法產生于歐洲,屬于外來文化,引入我國后適應于我國本土音樂文化藝術發(fā)展,經過我國藝術家的改進后在我國音樂表演藝術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聲唱法經過多年的改進與發(fā)展,更加突出聲音的質感與美感,對于聲音力度、光彩、發(fā)聲等有著較為極致的追求,因此也被稱之為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與常規(guī)發(fā)聲相比,美聲唱法的技巧就在于聲音共鳴與氣息的控制,人們通過氣息以及發(fā)音位置的共鳴來調整自己的歌唱狀態(tài),根據演唱的需求控制并調整自己聲音的大小、強弱以及長短,根據不同的歌唱語言需求通過語言中對“元、輔音及生、韻母”的咬字吐詞,形成多元化的演唱聽覺效果。美聲唱法對于表演者演唱技巧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具備靈活的呼吸控制、飽滿的氣息支持以及吐詞咬字的技巧等才能夠靈活調整自己的演唱音色與聲調,達到美聲唱法的要求。
(二)美聲在中國歌劇中運用的歷史變遷
中國歌劇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借鑒國外音樂文化以及表達演唱的方式加以運用。在這個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藝術家們同時也在學習不同演唱技巧背后所蘊含的獨特的審美文化,進一步深化人們通過西方美聲發(fā)聲方法來充盈豐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也給多元化音樂思潮的涌入提供了機會。中國歌劇在融合美聲唱法之后在藝術審美風格方面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新的演唱風格帶給了中國歌劇新的生命力,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單從演唱技巧方面來看,美聲唱法與中國歌劇演唱藝術體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美聲唱法音色渾厚優(yōu)美,情感表達直接熱烈,發(fā)聲方式以“全腔”為基準。而中國民族唱法演唱則具有獨特的音色,細膩清亮,極具民族韻味,加上中國各個地方方言演唱,體現出獨特的音樂美感。歌劇《紅船》中的音樂,作曲家孟文東則將西方歌劇與美聲唱法、民族歌劇中民族唱法、方言民歌相融合,再加上以獨唱、合唱、重唱的音樂表現方式為地基,再加上以宣敘調、詠嘆調為描寫刻畫偉人人物的表現形式,令每個人物用音樂情感刻畫清晰,層次變化尤為豐富。歌劇《紅船》中的《我有一個夢》、《萬歲》、《一個幽靈》、《啟航,駛向遠方吧》以及毛澤東與楊開慧相愛、離別,陳獨秀與李大釗見面等多個精彩唱段,都清晰并將美聲唱法悄無聲息的通過音樂中各個氣勢恢宏和委婉細膩豐富的戲劇音樂用抒發(fā)出來,更加提升了觀眾的共情,激發(fā)起紅色愛國之情和信仰的堅定。
其次,再從演唱的情感表達來看,美聲唱法皆聲情并茂表達情感熱烈直率,當與中國歌劇民聲演唱融合的時候,則能夠更加強化情感的表達,增強整個表演的感染力。例如在《紅船》中,毛澤東(美聲男高音)與楊開慧(民聲女高音)相知相愛的二重唱中,毛澤東朝氣蓬勃,情感熱烈似火,楊開慧溫婉而不失活潑,二者手挽手塑造了兩個鮮活積極的人物形象,促使唱段更加深刻、動情、動人,給予觀眾最好的視覺聽覺體驗。
(三)演唱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效果
美聲唱法的發(fā)聲方式對中國歌劇演唱也產生了較大的推動。在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滿足當代人對于音樂文化的追求,我國的歌劇藝術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實現著國際化的發(fā)展,在傳播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展現出自身的魅力與發(fā)展?jié)摿?。我國最傳統(tǒng)的歌劇演唱方式存在音域跨度不夠、發(fā)聲方式不夠科學等問題,這也是制約我國歌劇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原因。隨著世界音樂文化的傳播與融合,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率增加,人們能夠見識到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所以當代人也對音樂的審美產生了一些變化,音樂人們在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地方戲等具有民族音樂特征的基礎上吸取美聲唱法的技巧與發(fā)聲方法,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在發(fā)聲上音色更加柔和、圓潤、洪亮,共鳴發(fā)聲使發(fā)出的音更有穿透力,氣息的穩(wěn)定運用提高了對音的控制能力,展示出多種多元素的音色風格特征,能夠更加適應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情境的情感,強化整個演唱的感染力。因此,美聲唱法為我國歌劇演唱提供了較為科學的發(fā)聲技巧借鑒,當《紅船》中的核心美聲歌劇演員站立在舞臺上,他們各個大氣沉著,形神兼具,用自己扎實的功底和美聲歌唱技巧,從音色音質的表現感染力上屹立在舞臺中心,給觀眾留下最震撼的聽覺效果。
(四)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音樂藝術在對外開放的當代得到了較好的交流發(fā)展機會,同時美聲唱法對中國當代歌劇演唱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得到了促進,它也對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傾入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擴大了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對國際音樂文化的影響。美聲唱法與我國歌劇演唱藝術的發(fā)展與融合給予了我們當代人全新的藝術感受,同時也擴大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強化并加深了其對美聲唱法的了解,為我國各領域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較為新的思路方向。美聲唱法的傳入同時也帶來了國外的歌劇藝術,國內藝術創(chuàng)作者通過借鑒國外歌劇作品,將歌劇中的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等多門類的藝術形式通過豐富的創(chuàng)作思想,把歌曲唱段演唱形式、舞臺設計、交響樂團等一切元素集合起來,實現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歌劇《紅船》不僅做到了這一點,還通過舞臺上的拉帷幕、投影、燈光等有機運用,形成“蒙太奇式”的轉換,虛實交替,營造出了非常有代入感的戲劇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歌劇的魅力,和“紅船”精神。
在歌劇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不僅保持自身傳統(tǒng)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洋歌劇和西方聲樂技巧,更加強化了歌劇演唱的藝術性與感染力,同時,中國歌劇表演教育更加趨向于國際化,我國音樂類院校更是在課堂中設置了歌劇表演課供學生們實踐。
結語:
綜上所述,美聲源于歐洲,它體現出強烈的表現力與豐富的情感,具有科學的發(fā)聲技巧,能夠引發(fā)聽眾的情感共鳴。而在世界音樂文化交流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歌劇《紅船》在美聲與西洋歌劇的借鑒中豐盈了自身的表演藝術,促進了我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國際性、創(chuàng)新性,同時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最形象、生動的藝術訴說。
參考文獻:
[1]張淇甯.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探討[J].戲劇之家,2021(19):30-31.
[2]廉琦. 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D].天津音樂學院,2020.
[3]祝君.美聲唱法及其對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藝術影響[J].藝術評鑒,2018(10):62-63.
[4]盧昱卉.論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8(05):42.
[5]劉茜.歌劇《紅船》:不凡啟航[N].中國文化報,2021(04).
[6]王霞.歌劇《紅船》首演 詠贊開天辟地的壯麗航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04).
本文是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美聲唱法在中國民族歌劇《紅船》中的運用”成果,項目編號:Y20204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