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千米的認識”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開始。通過10米到100米,最后到1千米的推測,以及推測學校到家的距離等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空間表象,激活空間想象,使學生獲得“量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關(guān)鍵詞:“千米的認識”;量感;推測;空間觀念
“千米的認識”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開始。以往我們教師常用的策略多是以小推大+聯(lián)系實際+想象推理,幾乎都是師生坐在教室里,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推想1千米有多長?!翱纯唇淌覐那暗胶蟠蠹s長10米,來想象一下100米(10個10米)有多長?”“再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長?這就是1千米了?!被蚴墙柚钪械睦尤ネ扑?,讓學生間接感知。但是這樣的教學,學生真的知道“1千米”有多長嗎?于是筆者陷入思考,決定帶領(lǐng)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上去體驗不一樣的數(shù)學課。
一、直觀體驗,讓數(shù)學理解更可視
數(shù)學理解需要基于直觀的空間知覺,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獲取可視、可感的體驗。上課時,讓學生在操場上經(jīng)歷估10米、100米的過程,現(xiàn)場把10米長的紅綢帶拉直、變體驗彎道上的100米為現(xiàn)場拉出100米長的卷尺,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直線100米的距離。彎道缺乏可視性,所以舍棄彎道體驗。教師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10米、100米,建立對10米、100米的直觀感知。然后讓學生步測10米,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每組喜歡的體驗方式體驗100米,讓學生對10米、100米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認識。
【教學片段1】估測并體驗直線100米。
(一)估測直線100米
師:現(xiàn)在,你能想象到100米有多長嗎?你能估出從紅旗到哪的直線距離約是100米嗎?
生1:從這面紅旗到籃球架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生2:從這面紅旗到教學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師:是這樣嗎?老師這有個100米長的卷尺,請兩個同學上來幫忙。一個同學去小紅旗處,一個同學沿著直線往教學樓慢跑,拉不動卷尺時停下,把卷尺放在原地,在100米的位置上插上紅旗。然后,記得回到原位置上。好,出發(fā)吧,少年。
師:在他奔跑的過程中,我們來看,兩個紅旗之間的直線距離就是100米。
師:同學們,想來感受一下100米嗎?
(二)體驗直線100米
師:活動之前,劉老師想先來采訪你們一下,你們想怎么感受100米,小組要怎樣分工呢?
生1:用走步來感受100米。
師:這個方法不錯,不僅能感受100米,還幫我們驗證了剛才我們推測的結(jié)果,一舉兩得。
生2:我們手拉手來體驗100米。
師:可以,看看100米有多少個小朋友手拉手那么長。
生3:用尺子來量100米。
師:可以,劉老師這有3種尺子,1米長的尺子、10米長的彩帶、100米長的卷尺,你們小組可以任選。
生4:我們組想跑步來體驗100米。
師:好主意,你們小組活動開始和結(jié)束時劉老師幫你們計時。
師:看來每個小組都已經(jīng)有自己的想法,劉老師想提醒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來第一小組在這,第二小組……站到各自小組的位置上,體驗完后安靜地回到我們班里。那還等什么,開啟你們的100米之旅吧。
有了這樣的操作、體驗、感悟,學生才會形成可視的直觀感知,對更長的1千米長度的理解才會更深刻。同時,也有助于把抽象的長度與已有的直觀經(jīng)驗進行對比、融合,讓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過程互相關(guān)聯(lián),建立更為清晰、更為直觀、更為可視的數(shù)學理解。以前不明白為什么學習千米,要先感受10米和100米,通過反復(fù)磨課,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10米、100米沒有形成長度概念,如果直接去體驗更為抽象的1千米,不利于學生建立一維空間觀念。本課中的10米和100米是在幫助學生建立標準單位的空間知覺。
二、場景體驗,讓數(shù)學理解更現(xiàn)實
度量單位的生成是為了滿足測量的需求,需要基于具體、現(xiàn)實、真實的場景,讓學生有共鳴、共通的場景體驗,才能使學生的數(shù)學理解與現(xiàn)實生活有效連接,形成真正有價值的數(shù)學學習行為。
【教學片段2】體驗校外的1千米。
師:1千米很長。我們在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時,通常用“千米”做單位。
師:接下來,我們從學校出發(fā),到校外體驗一下1千米吧。
師:到珂馨面包房是1千米嗎?
生1:不是,剛才我們知道了100 米有多長,我覺得從學校出發(fā)到珂馨面包房大約有400米。
生2:我覺得老師走了好久,可能是1千米。
師:大家估測的結(jié)果相差這么大,劉老師可以給你提供一條線索,我到珂馨面包房大約走了800步。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剛才知道了走100米大約需要200步,到珂馨面包房大約是800步,那說明從學校出發(fā)到珂馨面包房大約是400米。
師:你的思路真清晰,回答正確。
師:你們猜得對嗎?是的,沒錯,到珂馨面包房就是400米。我們繼續(xù)往下看。到安泰家園是1千米嗎?
生:不是,我覺得到安泰家園大約走了兩個400米那么長,所以應(yīng)該是800米。
師:那你覺得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我覺得到北三環(huán)大約是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
師:從學校出發(fā),沿福彩路一直向北行走,到御鑫城是1千米。
師:從學校門口出發(fā)還有很多的1千米留待你們課后去探索。
本課中,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學情,以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圈,利用視頻形式把最真實的情境還原,讓學生在體驗時做到有感受、有想象、有共鳴。課前筆者布置讓學生打卡學校附近的一條道路,調(diào)查福彩路上的幾個標志位置,然后通過課堂中觀看老師走這條路的視頻,幫助學生建立400米、800米、1千米的空間知覺;同時,讓學生通過老師到珂馨面包房的步數(shù)去推測距離,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推測到哪可能是1千米。經(jīng)歷了這樣的體驗過程,學生才能主動把抽象的度量單位轉(zhuǎn)化為自身認知結(jié)構(gòu)中能理解的長度,加深對1千米有多長的理解,并在體驗1千米后有意識、有層次地將“千米的認識”應(yīng)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1千米,把之前走100米用了多少步作為推理的“標準”,利用這個標準推測出距離,豐富了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和想象。
最后,難度升級,筆者讓學生想象:從學校出發(fā),沿福彩路到哪兒是1千米?過了一會兒,筆者利用視頻公布結(jié)果。這樣,讓學生經(jīng)歷了想象、視頻再現(xiàn)、估計驗證的過程,借助視頻,搭建教學與生活的橋梁,為“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層層遞進的可支撐的載體,讓“不可視”變成“可視”,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能力。
三、推理體驗,讓數(shù)學理解更深刻
千米是測量單位中的較大單位,大到讓學生無法在課堂中直接感知,學生無法通過實踐體驗而感覺抽象,也難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對此,筆者幫助學生建立參照量,從步測10米,推理步測100米,驗證100米,再到推測1千米,通過這樣“化大為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設(shè)計“從家到學校有多少千米?”這一環(huán)節(jié),從一個標準量到多個參照量,可以是步測、時間、幾站路等,讓學生加以推理、想象,從而感知和體驗較長的距離。實踐證明,引導(dǎo)學生想象、推理遠比空洞說教生動且有實效。
千米在生活中很常見卻不常用,通過10米到100米,最后到1千米的推測,以及推測學校到家的距離等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空間表象,激活空間想象,通過這樣的實踐應(yīng)用將長度單位的知識拓展到了實際生活問題中,這樣合情的推理才會獲得“量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夏俊利.千方百計識“千米”實踐反思“數(shù)學味”:以三年級上冊“認識千米”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0(29).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