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燕 唐杰 胡韻
隨著現(xiàn)代整體醫(yī)學模式的誕生、健康觀念的轉變、衛(wèi)生醫(yī)療體制改革和疾病譜的變化,人文關懷作為護士綜合護理的核心能力之一[1],在護理教育和護理實踐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共情又被翻譯為“移情”“通情”“同理心”“共感”等,是指一種可以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和理解別人的處境和情緒的能力,被認為是可以習得,通過訓練可以提高的技能[2-3]。具有良好共情的護士能夠從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問題,并能夠準確的評價其情感和護理需求,進而執(zhí)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做到共情,對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輕醫(yī)患矛盾、減少醫(yī)療糾紛具有重要作用?,F(xiàn)有研究中對不同年級本科生的共情和人文關懷能力以及共情如何具體影響人文關懷能力探討較少,本研究擬通過對高年級本科護生共情及人文關懷能力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共情對于人文關懷能力的作用,為通過共情提升護理本科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具體實踐提供參考依據(jù)。
2018年1—7月選擇上海市三所高校共計158名三年級和四年級護理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17名,女141名;三年級護生78名,四年級護生80名;平均年齡21.35±1.35歲;獨生子女81名,非獨生子女77名;熱愛護理學38名,一般85名,不喜歡35名;未來擬從事護理行業(yè)80名,不確定43名,不會從事35名。
1.2.1 調查內容及工具
(1)自行設計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的類型、家庭的氛圍、對護理學的熱愛程度、未來是否會選擇護理工作等內容。
(2)中文版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I):該量表由美國Nkongho教授編制,是目前使用范圍最廣、最權威的人文關懷能力測試量表[4-5]。本研究選用馬玉蓮漢化的中文版CAI量表,量表包括耐心(10個條目)、理解(14個條目)、勇氣(13個條目)3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從“強烈反對”到“強烈贊同”分別賦值 1~7分,其中 13 條需反向評分,總分37~259分,得分越高,表明人文關懷能力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919。
(3)杰弗遜護生共情量表(JSPE-NS):由美國杰弗遜醫(yī)學教育和健康護理研究中心Hojat博士研制,主要用于醫(yī)學生和從事醫(yī)療保健服務人員共情能力的測量。國外學者Ward.J等應用于護生顯示較好的信效度[6]。本研究采用邱志軍等[3]漢化的中文版JSPE-S量表,量表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制,正向計分和反向計分各10個條目,總分得分越高,表明共情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39。
1.2.2 調查方法 課題組成員在知情同意后,采用紙質問卷與問卷星相結合的方式對上海市某三所高校的三、四年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本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64份,回收問卷160份,有效問卷158份。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線性回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高年級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得分為183.02±22.28分,除勇氣維度外,其余各維度均低于國內常模[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高年級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及不同維度得分與常模比較
高年級本科護生共情得分為103.9±6.99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高年級本科護生共情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
(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氛圍、與父親關系、母親關系及同學關系、是否學生干部、學?;顒訁⑴c及與護理專業(yè)選擇原因、護理專業(yè)熱愛、未來是否會選擇護理工作9個因素,組間人文關懷能力評分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高年級本科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單因素分析
(2)多因素分析:以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9個變量及共情能力3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最終觀點采擇、護理專業(yè)熱愛程度、家庭氛圍和同學關系4個變量進入線性回歸方程(P<0.05),其中觀點采擇對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最大。見表4。
表4 高年級本科護生共情對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分析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高年級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CAI平均分為183.02±22.28分,低于國內常模,與郭瑞紅[8]及王艷紅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理解和耐心維得分均低于國內常模(P<0.01),而在勇氣維度的得分和國內常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高年級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亟需提高。一方面與本科護生在人文關懷教育還不夠完善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護生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及臨床實習環(huán)境對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關[10],不同地域間的本科護生的人文教育及環(huán)境差異可能是高年級本科護生和國內常模相比得分較低的原因。勇氣維度主要是體現(xiàn)護生在護理決策中的自信心,高年級護生學習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后具備了較高的自信心,而在理解和耐心維度則需要在未來高年級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相關理論及實踐教育的課程設置中進一步深入培養(yǎng)和探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高年級本科護生共情平均分為103.9±6.99分,低于國內學者的對低年級本科護生[11]及總體本科護生[8]的調查水平。高年級本科護生隨著學習醫(y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的深入,對護理的理解和專業(yè)知識經(jīng)驗及閱歷的積累不斷加深,一定程度上改變護生在與患者交流溝通時候看待事物的角度,可能會導致共情能力水平的下降。這和國外學者McKenna L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隨著護生對醫(yī)學知識的不斷學習,其共情水平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啟示我國護理教育者在對護生的共情培養(yǎng)方面需要貫穿于教學實踐全過程,尤其是在三、四年級階段應加強對學生共情的培養(yǎng)。
本研究結果顯示,共情中的觀點采擇維度、護理學熱愛程度、家庭氛圍和同學關系4個變量是影響高年級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觀點采擇對于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最大,而情感護理維度及換位思考維度未進入最后的回歸方程。觀點采擇維度是指在護理實踐中能正確理解患者及家屬等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感知其情緒和需求,是共情概念的關鍵要素之一,幾乎成為共情的同義詞[2],是影響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9]。共情是護士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滿足患者需求的前提條件,同樣應該作為本科護生人文關懷教育和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本科生護理教育階段鼓勵其在學校階段應多參與社會活動,在護理心理學、護患溝通及人文修養(yǎng)等相關課程中注重對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而高年級護生參與的實習過程中,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同學關系的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帶教培養(yǎng)和指導,通過采取多種方法(如感受性訓練、角色扮演、臨床實習探討及學會傾聽、表達尊重等方式)來提高護生對患者的情緒與行為及感知,同時為護生營造一個尊重友愛和互相關懷的實習環(huán)境,加深學生對護理專業(yè)的理解和熱愛,進而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10,13-14]。本研究中的護理學熱愛程度與家庭氛圍及同學關系對高年級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的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9]。其他如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類型及父母學歷等因素對于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綜上所述,高年級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水平和共情能力水平相對較低,共情對于人文關懷能力具有較大影響,今后在護理本科生的護理教學及實踐中應持續(xù)開展人文關懷能力培養(yǎng),可從提升共情,提高學生對于患者行為及需求的感知角度設計和開展教學及臨床實踐,培養(yǎng)具有較高人文關懷水平的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