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譚允寧 柯婧姝 何清泉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過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S)均是氣道黏膜炎癥性疾病,有“同一氣道,同一疾病”的概念[1],國內(nèi)2010年3~14歲兒童哮喘發(fā)病率為3.02%[2],2011年6~13歲兒童AR的平均發(fā)病率為9.8%[3],研究顯示哮喘在AR患者中發(fā)生率可達40%,而AR在哮喘患者中發(fā)生率可高達30%-80%[4]。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動,AR及AS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發(fā)病率還在不斷增長。WHO對于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建議采取“四位一體”聯(lián)合方案[5],即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SIT)和患者教育。其中,ASIT被認為是唯一有可能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進程的治療方式[6]。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療方法包括皮下注射特異性免疫治療(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服特異性免疫治療(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本文回顧性分析SCIT和SLIT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伴哮喘的臨床療效,尤其是停藥2年后的長期療效,并對兩種免疫治療方法作療效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整理了2012年1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治療并完成5年隨訪觀察的98例5~13歲變應性鼻炎伴哮喘患兒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免疫治療的給藥途徑分為SCIT組和SLIT組,每組各49例患者完成治療且檔案資料完整,所有患兒均接受3年治療并停藥2年觀察。SCIT組男性3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8.71±2.56歲;SLIT組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8.49±3.38歲;兩組患兒在男女比例(χ2=0.96,P>0.05)和年齡(T=-0.64,P>0.05)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入組標準:①診斷均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7]和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8];②粉塵螨和戶塵螨檢查均為陽性(血清特異性IgE>0.70kUA/L,2級以上),合并/不合并其他過敏原,且塵螨為主要過敏原(篩查了粉塵螨、戶塵螨、狗毛、貓毛、蟑螂、霉菌、梧桐花粉、棉絮8種吸入性過敏原);③患者均為非急性發(fā)作期的輕-中度哮喘。
排除標準:①患者的FEV1<70%或者有中重度持續(xù)、未控制哮喘;②正在應用ACE抑制劑或β受體阻滯劑藥物的患者;③隨訪檔案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使用屋塵螨變應原制劑(Alutard SQ,ALK公司,丹麥)進行SCIT,治療分為劑量遞增期和劑量維持期。在上臂遠端1/3處進行皮下注射,遞增期每周注射1次,遞增方案如下:20、40、80、200、400、800、2000、4000、8000、1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SQ-U,共計15周;從第17周開始進入維持劑量,使用劑量100000 SQ-U注射一次(1ml),每隔4周注射一次直至療程結束。療程3年。
SLIT采用粉塵螨滴劑(暢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1~4號進行,治療分為劑量遞增期和維持期。遞增期治療方案為第1、2、3周分別使用粉塵螨滴劑1、2、3號,第1~7天分別按1、2、3、4、6、8、10滴順序遞增;第4周進入治療維持期,使用滴劑4號,每次3滴/天,直到療程結束。療程3年。
記錄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治療1、2、3年以及停藥2年時哮喘日間癥狀評分(Daytime Asthma Symptom Scores,DASS)、哮喘夜間癥狀評分(Nighttime Asthma Symptom Scores,NASS)、鼻炎的癥狀評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哮喘藥物評分(Total Asthma Medication Score,TAMS)、鼻炎藥物評分(Total Rhinitis Medication Score,TRMS)和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v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哮喘癥狀評分[9]:①日間癥狀評分:5分,癥狀嚴重,以至受試者不能工作及正常生活;4分,1天中較多時間癥狀較重,對工作和生活有影響;3分,1天中較多時間有輕微癥狀,但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2分,2次或2次以上很短癥狀;1分,少許癥狀,持續(xù)很短;0分,無癥狀。②夜間癥狀評分:4分,晚上不能入睡;3分,醒來多次;2分,醒來2次,包括早醒;1分,醒來1次或早醒;0分,無癥狀。
鼻炎癥狀評分[10]:流涕:3分,≥10次;2分,5~9個;1分,≤4次;0分,無癥狀(每日擤鼻次數(shù))。鼻癢:3分,蟻行感,難以忍受;2分,蟻行感,但可忍受;1分,間斷鼻癢;0分,無癥狀。噴嚏:3分,≥11個;2分,6~10個;1分,3~5個;0分,一次連續(xù)噴嚏個數(shù)<3個。鼻塞:3分,幾乎全天用口呼吸;2分,間歇或交互性;1分,有意識吸氣;0分,無癥狀。四個鼻部癥狀評分之和為癥狀總評分。
藥物評分標準[10]如下:口服、鼻用抗組胺藥計1分,抗白三烯藥物1分,支氣管擴張藥計1分;局部用糖皮質(zhì)激素(吸入或鼻用)計2分,口服糖皮質(zhì)激素計3分,支氣管擴張藥物和吸入性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計3分,累計總分即為藥物評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值±標準差(±s)來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25分位;75分位](M[Q1;Q2])來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W(wǎng)ilcoxon秩和檢驗或者非參數(shù)檢驗Mann-Whitnet U;組內(nèi)比較均采用多個相關樣本的Firedman非參數(shù)檢驗,組內(nèi)的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基線相比,在治療1、2、3年和停藥2年后,SCIT和SLIT兩組患兒的DASS、NASS和TNSS均顯著降低(P<0.05)。與治療1年相比,SCIT組患兒的DASS、NASS在治療2年后進一步持續(xù)改善(t值分別為3.77、4.09,P<0.05);與治療2年比,治療3年后僅DASS進一步降低(t值=3.93,P<0.05)。與治療1年比,SLIT組患兒治療2年后TNSS持續(xù)改善(t值=3.71,P<0.05);與治療2年比,治療3年后DASS進一步顯著降低(t值=4.12,P<0.05)。與治療3年后相比,兩組患兒的DASS、NASS和TNSS在停藥2年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基線時,兩組患兒間的DASS、NASS和TNSS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1年后,SLIT組的DASS顯著低于SCIT組,而SCIT組患兒的TNSS明顯更低(P<0.05);在治療2、3年和停藥2年后,兩組間的DASS、NASS和TNSS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SCIT和SLIT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M[Q1;Q2])
與基線相比,在治療1、2、3年和停藥2年后,SCIT和SLIT兩組患兒的TAMS和TRMS均顯著降低(P<0.05)。與治療3年后相比,兩組患兒的TAMS和TRMS在停藥2年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基線時,SLIT組患兒的TAMS顯著低于SCIT組的(P<0.05),兩組間的TRMS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1、2、3年和停藥2年后,兩組患兒間的TAMS和TRMS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SCIT和SLIT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藥物評分比較(分,M[Q1;Q2])
與基線相比,在治療1、2、3年和停藥2年后,SCIT和SLIT兩組患兒的FEV1均顯著升高(P<0.05);與治療1年相比,兩組患兒的FEV1進一步明顯改善(q值分別為-4.61、-4.79,P<0.05)。
兩組患者在基線和治療1年時,SCIT組患兒的FEV1顯著高于SLIT組的(P<0.05);治療2、3年和停藥2年后,兩組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SCIT和SLIT兩組患兒治療前后FEV1比較(M[Q1;Q2])
目前有很多針對過敏性癥狀控制的安全且經(jīng)濟的藥物,但是很多患兒的癥狀并不能得到很充分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單純的對癥藥物治療并不能改變過敏性疾病的進程,而且只要癥狀存在,藥物就必須長期反復的使用,而這通常是伴隨終生的。ASIT治療是一種對因療法,作用于人體的免疫機制進而誘導產(chǎn)生免疫耐受。特異性免疫治療可誘導前體細胞(Th0)向Th1細胞和Treg偏移,而Treg也具有促進Th0向Th1細胞分化和抑制Th0向Th2細胞分化的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Th1/Th2的平衡[11]。同時,大量募集的Treg細胞能夠產(chǎn)生IL-10和TGF-β這兩種細胞因子,可促進sIgG4等阻斷性抗體的產(chǎn)生,最終產(chǎn)生免疫耐受[12,13]。免疫耐受的產(chǎn)生意味著疾病被修飾,疾病修飾的主要臨床體現(xiàn)在完成特異性免疫治療和/或疾病預防后能夠達到長期的癥狀緩解,其作用還包括預防現(xiàn)有癥狀的加重、預防兒童過敏性鼻炎發(fā)展成為哮喘[6]、還可以預防產(chǎn)生新的過敏[14,15]。
在最新的過敏癥免疫治療國際共識[16]中明確指出ASIT對變應性鼻炎和哮喘的治療作用已毫無爭議。SCIT作為傳統(tǒng)的給藥方式,是伴隨ASIT而誕生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應用歷史,SCIT吸收效果良好,其療效在變應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中被廣泛評估。很多研究總結出SCIT顯著改善哮喘癥狀以及減少對癥藥物的使用,具有好的療效[17,18]。本研究中49例變應性鼻炎伴哮喘患兒在SCIT治療后哮喘和鼻炎的癥狀均得到了顯著改善,而且隨著治療療程的延長療效進一步得到鞏固,抗過敏藥物的使用明顯減少,肺功能也得到了顯著改善。這與國內(nèi)吳少皎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SLIT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倡的、近20年來最受關注的ASIT給藥途徑,推薦SLIT為“可替代傳統(tǒng)皮下注射特異性免疫治療的方法”[5]。在最新的世界變態(tài)反應組織(WAO)關于SLIT的2013年意見書[6]中不僅肯定了SLIT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同時指出在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策略中,SLIT應作為初始、早期的治療手段應用于臨床,且其應用不需以藥物治療失敗為前提。SLIT在中國已應用十余年,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了它對變應性鼻炎和哮喘的臨床療效[20,22]。同樣,本研究中49例SLIT組患兒在治療3年后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對癥藥物減少,肺功能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相比對癥藥物,ASIT不僅具有治療作用,同時還有長期療效。但由于長期療效研究的時間跨度較長、難度較大,國內(nèi)關于SCIT和SLIT治療變應性哮喘和鼻炎長期療效的研究報道較少。黃贇等[23]對56例5~12歲過敏性哮喘伴變應性鼻炎患兒進行30個月的標準化SCIT治療,發(fā)現(xiàn)患兒的哮喘、鼻炎癥狀明顯減輕,用藥減少,VAS評分降低,在停止治療后的6年仍能維持長期療效。田曼等[24]通過觀察80例輕-中度過敏性哮喘患者SLIT 治療2年、停止SLIT后1年的癥狀、用藥情況發(fā)現(xiàn),SLIT療效在停止治療1年后仍能維持。本研究患兒接受3年SCIT或者SLIT治療,在終止治療2年后,與治療3年后相比,SCIT和SLIT組患者的DASS、NASS、TNSS、TAMS、TRMS和FEV1差異均不顯著(P>0.05)。SCIT和SLIT治療都能使變應性鼻炎伴哮喘患兒獲得5年以上的長期療效。
近年來關于SCIT和SLIT臨床研究的文獻較多,然而關于SCIT與SLIT療效直接比較的研究很少,且周期短、樣本量小。Eifan等[25]發(fā)現(xiàn)兒童塵螨過敏性哮喘和(或)鼻炎采用SCIT或SLIT(各16例)治療1年,兩者療效無差異。朱亮等[26]發(fā)現(xiàn)塵螨過敏的中一重度持續(xù)性AR患者采用SCIT或SLIT進行2年特異性免疫治療均能獲得良好效果,且兩種治療方式的總體療效未見明顯差別。一項薈萃分析結果亦顯示[27]:SCIT和SLIT治療在改善鼻部癥狀評分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SCIT和SLIT治療2、3年和停藥2年后,兩組間的DASS、NASS、TNSS、TAMS、TRMS和FEV1差異均不顯著,顯示可見對于塵螨致敏的變應性鼻炎伴哮喘患兒,兩種免疫治療的療效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