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同元
戲曲班社簡稱戲班,是進行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團體,是一個劇種成熟發(fā)展的平臺和重要標志?!鞍矐c彈腔”(簡稱“彈腔”,后被稱為“徽調”)的班社,為中國戲曲的繁榮發(fā)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現(xiàn)今的戲曲文獻中,流遍全國大部分省市城鄉(xiāng)的安慶彈腔班社卻名不見經傳,僅極少數(shù)被納入“徽班”記載。
但是形成于清初的安慶彈腔班其實還不稱徽班,名稱有安慶亂彈班、彈戲班、石牌班、安慶班、大戲等多種。真正稱作“徽班”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三慶徽”進京為高宗祝壽演出,并在京城扎根佇足形成名滿天下的影響之后。清人包世臣《都劇賦》云:“徽班昳麗,始自石牌”之說。由于安慶彈腔班社歷史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嚴重缺失,筆者數(shù)十年來搜集積累安慶地區(qū)各縣的戲曲資料,又結合地方志、戲曲文獻對安慶彈腔(徽調)班社進行追蹤、考據,獲得不少有價值尚未公諸于眾的彈腔班社史料,奉獻于此,供方家研究,以彌補遺憾于萬一。本文以“徽班進京”為界點,分進京前后兩個階段對安慶彈腔的班社活動進行考略。
(一)石牌班的活動
清初康熙至乾隆末期的安慶彈腔班社發(fā)展迅速,在皖江地區(qū)的安慶及原桐、懷、潛、太、宿、望六縣,都有彈腔班社活動。其核心是在石牌鎮(zhèn),正如民謠所云“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石牌鎮(zhèn)獨特的地理區(qū)位,人文底蘊,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注定其是皖江地區(qū)的戲曲文化中心,是一個出戲曲、出伶工、出班社的“戲窩子”。據石牌鎮(zhèn)相關資料,僅清代乾隆間,石牌鎮(zhèn)內上石牌有街道11條,下石牌街道14條,商鋪百余家,設有七大會館,能演戲的室內戲臺6座(不含皖河邊上的土木露天戲臺),街上有戲曲服飾制作坊(6家盔頭坊,其坊主曹氏已16代傳人,至少明后期已執(zhí)此業(yè)。另有數(shù)家服裝行),街上常年有多家班社、科班在活動,不斷為闖蕩江湖的伶工搭建演藝平臺,為各地班社培養(yǎng)戲曲梯隊,輸送演藝人才,形成石牌鎮(zhèn)班社群起、名伶輩出的局面。那為何石牌彈腔(或曰徽班)在中國史料極少述及,是因為史料缺乏?其實,關于石牌徽班的歷史資料,早在1952年,懷寧縣宣傳文化部門就有了懷寧徽班藝人“座談會記錄”。后因工作目標和人事變動,使“記錄”深壓,無緣面世,致安慶彈腔史,尤其班社史留下諸多遺憾,幸當事者之一懷寧縣張亭先生退休清理舊物時發(fā)現(xiàn)“記錄”原件,初步整理,借此良機公諸于眾。
“大同樂”彈腔班,以皖江平原一帶的石牌伶工為主,建于清康熙后期,活動至雍正八年(1730年)。班主崔學京(今岳西縣五河鎮(zhèn)沙嶺村人)幼少時期在接受塾師教習高腔,15歲時偷跑至石牌一帶拜師學“石牌腔”之關羽戲,其父極為反對,18歲時尊父命,隨族叔經“茶馬大道”由漢水入陜販茶,崔乘機投陜西秦腔班唱戲,很快以“夫子戲”出名,享“活夫子”之譽。約3年后,回皖江組織石牌一帶藝人建成上江“大同樂班”。該班演出劇目百余部,有《古城會》《單刀赴會》《斬貂蟬》《玉泉山關公顯圣》(均飾關羽)和《灞陵橋》(飾張飛)《趙匡胤酒醉桃花宮》(飾趙匡胤)等。所唱有吹腔、石牌腔、梆子腔、撥子、昆腔、高腔(屬安慶彈腔早期“諸腔雜奏”的多聲腔亂彈時期)。上江“大同樂班”巡演30余年,足跡所至皖、鄂、陜、晉、冀、豫、魯、蘇、浙、贛、湘、川各省,東至蘇、揚,北達京、津,尤在京都時日較長,故鄉(xiāng)人稱崔為“御戲子”。雍正八年夏天,崔學京率班巡演至蘇北淮陰時,恰遇洪澤湖水匪搶劫城區(qū)一家銀莊,崔學京率班中武行仗義相救,擊退水匪,然而不幸于數(shù)日后遭水匪襲擊,崔傷重身亡。其妻儲閨柔扶柩回鄉(xiāng),“大同樂班”就此解散。崔學京的后人中無從藝者,其7個兒子中有6人外遷(陜西5人、湖北1人)。繼承崔學京在外從藝時購置的產業(yè),僅老四(立楷)留原籍續(xù)接香煙。(注1)
與“大同樂”班同時期,在以石牌為中心的皖江地域,有一批“石牌彈戲”班走南闖北,遍及十余省市行藝。其中主要有:
“宜慶班”,為石牌班,建于清康熙末,活動至乾隆年間(約1720至1780年),首任班主程漢平,其后有程孝坤、王樂天等?;顒訁^(qū)域有懷寧、望江、太湖、潛山等縣,巡演至下江的杭州、蘇州、揚州,北至京都。該班演出劇目《剖壁》《封金》《買胭脂》《思凡》《戲鳳》《獨占》《招親》等。主要伶工有生行程熙義、程啟發(fā)、汪道樂、王樂天,旦行有何宜中、艾宜賢、舒緒明、程孝坤,凈行昝宜理、仰宜凡、康發(fā),丑行費佛生、談高席等。所唱腔調有石牌腔(樅陽腔、吹腔)、昆曲、高腔,屬亂彈時期諸腔雜奏的戲班(注2)。
“義和班”,為石牌班,建于雍正初至乾隆四十三年(1723—1778),班主程如卿、潘仲發(fā),初活動于皖江本埠石牌、高河及安慶府,始為商戶、船戶及民眾演唱,后巡演于江蘇的瓜洲、鎮(zhèn)江和揚州一帶。演出劇目有《別照》《出塞》《打雁》《佳期》《思春》《古城會》等,主要伶工生行潘王忠、潘王興、魯向生、石二福、國北和,旦行周家揚、伍家士、向早香;凈行汪派生、姜勤懷,丑行鄭起用、程恭茂等20余人。該班仍是撥子、二簧形成時期的亂彈雜奏階段,到揚州演出后與“義慶班”合班,名曰“和慶班”。
“義慶班”,為石牌班。戲曲史界對于乾隆五十五年“三慶班”進京為高宗祝壽有過較多研究,但對于其進京之前的班社史卻較少涉及。來自懷寧的資料顯示:安慶、懷寧的“義慶班”就是“三慶班”前身。“義慶班”起建于石牌,雍正初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23-1778)為其活動時期。班主曹松旺、郝曉天,活動于石牌、安慶、蕪湖、南京等沿江一帶和蘇州、揚州等地區(qū)。演出劇目有《戲鳳》《偷雞》《相約》《討釵》《打店》《借靴》《水斗》《斷橋》《華容道》等,主要藝人生行董光亮、陶光琪、李后發(fā)、容邦旺;旦行邵光瑞、產光哉、郝五星;凈行孔光山、方君生、史發(fā);丑行黃桃子、胡冷松等。該班到揚州演出后與“義和班”合班,名“和慶班”。后來,又在“春江社”,“宜慶班”挑選演員組成“三慶班”的班底,由安慶高朗亭為領班,進京為高宗八十大壽唱“祝壽戲”。
“春江社”于乾隆十五年建于石牌,活動至嘉慶間(約1750-1815)停班。班主沈裁縫,演出于石牌、安慶、南京一線,在揚州演出較多,還巡演鹽城、東臺等地。演出劇目有《護嫂》《賣餑餑》《背娃》《三娘教子》《一捧雪》《奇雙會》《斷橋》等劇,主要藝人生行沈傳根、潘從祥、郝玉才、劉希根;旦行張德珍、李玉成、范希成、王曉露;凈行彰運生、周加木、王小州;丑行戴民玉、孫宏乾、嚴雪珠等。該班在揚州參加過乾隆二十年(1755)第三次南巡駐蹕揚州的“迎駕戲”演出。書法大師鄧石如曾為“春江社”潤色劇本,并刻贈一枚“春江社”印章贈沈老板。
“長春班”建于懷寧縣三橋鎮(zhèn),乾隆前期(約乾隆二十年)活動至道光后期(約1755-1840),前后近90年,跨越了“徽班進京”(1790)時段。其班主先是曹天棟,后任曹老三。演出活動地域,先在本埠的皖江地區(qū)各縣及安慶,然后往江蘇南京,江西九江、南昌,湖北黃石、漢口等省市。演出《大保國》《販馬記》《孔雀東南飛》《三娘教子》《水淹七軍》等。主要演員有生行曹老三、楊佩生、裴尚賈、彭叫天;旦行曹瑞祥、齊小改、王尚如等;凈行曹瑞旺、徐尚發(fā)、金尚玉及丑行郝尚益等。
中國人民大學朱萬曙教授于2003年在安徽省博物館,發(fā)現(xiàn)了清嘉慶年間歙籍御醫(yī)汪必昌所撰《徽郡風化將頹宜禁說》一文,汪必昌回顧早在“徽班進京”之前,安慶(石牌)亂彈班已入徽州巡演并受到群眾歡迎的事:“予記垂髫,乃乾隆廿六七年,安慶班之入徽也,各村擁擠,……徽民土著……每歲鄉(xiāng)人儺所串土高腔,所演忠孝節(jié)義。后之作俑石牌班……名曰亂談(亂彈),……當場教(敷)演,人愛看,眾樂觀……”,該文還寫到嘉慶十七年之前“:昔年逐出徽境之班,到處不稱安慶、石牌,而曰‘徽班’”。相關信息表明:其一,安慶、石牌的亂彈班(彈腔),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之前已走出安慶皖江地域,進入到皖南的徽州地區(qū),演出亂彈腔,并且受到群眾熱烈歡迎與追捧。二、說明當時此地沒有唱“吹、撥、皮、簧”的亂彈腔,只有“鄉(xiāng)人儺”的土高腔。官僚富豪家唱昆曲的家班或并未走向社會為當?shù)厝罕娧莩?。三、安慶彈腔在民間引起的沖擊,官宦士紳階層十分懊惱,乃至呼吁“宜禁”,呼應了朝廷的“崇雅抑花”禁亂彈的“禁戲令”。(注3)
(二)皖江地域各地彈腔班的活動
在望江縣:康熙三十九年(1700),望江縣麥元豪富孫甫功酷愛戲曲又善把握商機,出資購置七副衣箱,延師課徒辦亂彈科班唱“大戲”。孫甫功所建七大戲班所演“大戲”,先后在皖江、江西、湖北各地府縣城鄉(xiāng)演出,歷時30余年至雍正后期才陸續(xù)停班,藝人散投皖江各地戲班或自組班社。據安慶《戲曲志訊》望江縣戲曲志綜述載,在《孫氏宗譜》之“孫甫功事”篇中,還保留有當時文士汪壽喬為“馬屋塘戲班”所撰的戲聯(lián)。
在乾隆年間,望江縣域內民間已廣為傳唱“大戲”,當時除“鄭懷堂彈腔班”、“方名山彈腔班”穿州過府闖碼頭之外,還有本地的“蔡家班”、“胡家班”演出也十分活躍,有的還遠走陜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陽春部”在云南昆明演出,常經年不歸,影響頗大。乾隆四十五年,望江“蔡家班”藝人為族規(guī)所不容,除夕之夜不準他們進祖堂拜祖宗,無奈之下連夜舉班外遷,入陜定居,一去不回。(注4)
在潛山縣:“五世堂”又稱“余萬全彈腔班”、“余大老戲班”,建于潛山縣黃柏山區(qū)官莊牛欄灣,系余姓家班。清乾隆元年,當?shù)赜嘈兆迦藶檫m應家族民俗文化和自娛自樂需求組建家班,聘名師授藝,成為職業(yè)彈腔班。起先43人,后發(fā)展至87人。乾隆十六年(1751),該班自石牌起程,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揚州,適逢清高宗弘歷首次南巡路過揚州,兩淮鹽商為迎鑾駕而網羅戲班,“五世堂”有幸御前承應,博得“龍心大悅”,御筆親書“五世同堂”恩賜余大佬戲班。后余大佬隨徽班進京,為慶高宗八旬大壽作祝壽演出。而“五世堂彈腔班”由其子余大海主持,于道光十年(1830)再次建班,主要成員有余大海、余萬和、余永福、余永貴、余永德等,繼續(xù)巡演于安徽廬州府的舒城、霍山、六安,安慶府各縣,湖北英山、漢口,江蘇南京、蘇州,四川重慶和上海、北京等地。光緒五年(1879)在演出歸途的江南大通鎮(zhèn)碰上黃梅雨,連續(xù)49天,無法演出,只得典當行頭維持生計,終至散班。至此這個運作了100余年的知名彈腔班壽終正寢。(注5)
“積善堂”彈腔班,是潛懷毗鄰的馬道村名班,為林姓族人組成的家班,發(fā)端于明末崇禎元年(1628)。起始就是正規(guī)的亂彈班社,但建班進行商業(yè)演出遲至嘉慶二十五年(1800),班址潛山縣,班主林樹(1799-1883)乃富門子弟,少時好樂,尤癖愛戲曲,以林姓家族中叔侄弟兄40余人為班底,外聘名角組班,添置八擔戲箱(有八蟒八靠),辟地練功,筑土臺基演戲,行當齊備,文武雙兼,轟動四鄉(xiāng)。每年兩季巡演于安慶、蘇州、上海一帶,60余年間,以蘇浙等下江地區(qū)為主,尤以江蘇興化、宜興最多,并與興化縣知縣交誼深厚。光緒四年(1878)在興化演出時,適班主林樹80壽誕,興化知事甘紹盤特贈“耆年碩德”壽匾致以慶賀。光緒七年夏,在下江某地演出,遭當?shù)亓餍形烈吒腥荆瑢е掳嘀邪嗣鹘氢?,陣營大挫,難以為繼。同年冬,部分行頭轉賣“新陽春”班,“積善堂”遂解體。該班名角薈萃,演出精湛,早期林樹扮相英俊,表演瀟灑,主唱武生,其《戰(zhàn)馬超》最稱贊譽。晚期名伶有阮桂香、阮九蓮等。該班演出劇目《昭君出塞》《大補缸》,后人無出其右。
“四箴堂彈腔班”,潛山王河鎮(zhèn)程家井的程氏家班,約建于乾隆初年,代有傳人。其主要傳人有程發(fā)清、程發(fā)意、程發(fā)連、程發(fā)明、程祥溎、程祥輻、程祥富、程祥見、程祥麒、程祥麟、程祥虎及族內嬸娘、妯娌和姻親數(shù)人等。在家鄉(xiāng)還有常年演出固定場所“老林坦戲臺”,并常到皖河、石牌一帶演出,與石牌鎮(zhèn)藝人多有交流,曾會同石牌彈腔班,主要活動于湖北漢口、河南開封、山西太原、河北保定等地。隨班的祥溎之子長庚,由于極具藝術天賦,加之耳濡目染,至嘉慶末年已能熟唱《文昭關》等多出彈腔大戲。道光三年(1823)左右,程祥溎率班北上,且行且演,長庚與其母和部族叔伯家屬隨做后臺衣帽盔頭等管理,長庚除跟班學藝,其間還延師坐科進行嚴格科班培訓。入京之后,搭“三慶班”,漸出類拔萃,譽滿京都?!八捏鹛谩睆椙话喑Q輨∧坑小豆懦菚贰段恼殃P》《藍關渡》《昭君和番》《劈山救母》《舉鼎觀面》《掃松下書》等,尤以“三國戲”居多。
“王家班”,地處天柱山西麓的潛、太毗鄰的王家牌樓。據說該地于明正德年間出了個御馬太監(jiān),族人起班唱戲,曾流動至京城,其后唱彈腔,落戶北京。班中主角王攀柱(約與程長庚同代)入“三慶班”主凈行,后當科班教練。王攀柱生二子,均在三慶班從過藝,次子王聚寶習武生,娶梅巧玲之女(梅蘭芳姑母)為妻。其四子王惠芳(青衣、花旦)負盛名,與梅蘭芳為表兄弟,藝術上一度齊名,被譽為“蘭惠齊芳”。
“費家班”,潛山縣塔畈鄉(xiāng)體元村的彈腔班,初建于雍正年間,主要藝人為費姓族人及親友,主要活動于家鄉(xiāng)方圓幾十里地。至清末,藝人費六領班,人稱“費六的班子”,其妻登臺表演,成為清代彈腔班中稀見女伶。
(三)安慶彈腔班社流入外省并留下記錄者
在山東:乾隆三十三年(1768),山東曲阜孔府,有安慶班一個。安慶優(yōu)人陳財臣在孔府教習梨園,十一月初六,帶孔府一百兩銀子,邀到角色有正旦李六諦、筋斗匠潘二六、小旦金花官、貼旦汪八官、小旦張正官(另有資料說還有教習肖望江)等。行至舒城縣三里河片市地方,被搶劫……(見《孔府檔案》)。同時期,宿松的彈腔班曾到山東等地演出(見《戲曲志》)。(注6)
在廣東: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廣州的外江梨園會館碑記上已有記載太和、保和、瑞祥、永興等安徽班子的名字;乾隆四十五年(1780)立的另一塊碑記,則記有安徽的榮升、春臺、百福、上明、翠慶、集慶、保和、文秀、上升等九個班子(安慶班)。(見《廣州梨園會館碑記》)
在湖北:流沙《宜黃諸腔源流探》一文中說,在徽班進京之前,湖北戲曲已受到徽班(彈腔班)的影響?!鞍矐c二簧”崛起之后,……亂彈班,立即向著湖北、湖南和陜西等地發(fā)展,并且在乾隆年間就有安慶藝人參加湖北戲班演出的事例。據范鍇的《漢口叢談》說:“……《李翠官小傳》云:……初,榮慶部有臺官者,皖人,名擅江、漢間,而李之技匹之,一時號兩美云?!?/p>
在湖南:據清人王昶在《使楚叢譚》中記載“乾隆五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到湖南澧州,當?shù)毓賳T招同小飲,以安慶優(yōu)伶祗應嘔嘔卿卿,亦頗怡然”。
在江西:當安慶彈腔以“石牌腔”冠名,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并與當時的流行劇種一起紅極一時,其影響足以撼動清廷官方急惶惶連上奏折。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江西巡撫郝碩奏章:“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陽腔、楚腔等項,江、廣、閩、浙、四川、云、貴等省,皆所盛行,請飭各督撫查辦?!鼻∷氖?,郝碩復奏:“……惟(江西)九江、廣信、饒州、南安等府,界連江、廣、閩、浙,如前期石牌腔、秦腔、楚腔、時來時去……”。郝碩急奏要“查辦”的諸多聲腔劇種中,最具影響當然是“石牌腔”。
(四)省內班社活動
在安慶彈腔向外省大舉進發(fā)之時,安慶彈腔發(fā)源地皖江地域的石牌、安慶等皖西南的彈腔班,也沿江而下,向皖東南各地進發(fā),由于語言習俗相近,大多就地扎根,并與當?shù)孛耖g藝術相結合而成為各地的“家鄉(xiāng)班”。據省《戲曲志》記載,乾隆年間在皖東南活得風生水起的彈腔班達幾十班之多。桐城的彈腔班,往皖東流傳于廬江、巢湖、含山、和縣、滁州、來安、全椒等地有八班可考。桐城班在無為一帶扎根之后,逐漸發(fā)生變革,把吹腔、二簧平板與巢湖民歌相結合形成一種所謂“巢湖二簧平”(實即石牌調之變調)。在八班之中,出現(xiàn)“蔡家班”王龍勝,以嗩吶二簧取勝;“大架班”金立山,創(chuàng)新技藝,其《徐策跑城》獨具一格。巢湖的彈腔班以“天壽班”,持續(xù)近200年(乾隆間至1949年)。
太平縣一帶的彈腔班,從安慶沿江而下至當涂一帶扎根,發(fā)展為十二班。流行于當涂、宣城、蕪湖、繁昌、南陵、廣德、郎溪以及江蘇高淳一帶,藝術上有所變革,習稱“下江班”。其中,有乾隆間來自石牌的“四喜班”,班中石牌伶工居多,以技藝嚴謹著稱。(注7)
在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之前,安慶府皖江平原地區(qū)各縣的安慶彈腔班社在外阜巡演也不稱“徽班”,只稱“石牌腔”、“安慶調”、“彈腔”、“安慶二簧”等,影響大,聲譽高。如在名班薈萃、名優(yōu)云集的古城揚州演出時,獲得“安慶有以二簧調來者,……安慶色藝最優(yōu),蓋于本地亂彈”的美譽(見《揚州畫舫錄》)。乾隆五十五年,以安慶彈腔藝人高朗亭為首,在安慶、懷寧石牌的幾個彈戲班中挑選優(yōu)秀藝人和劇目,其班名曰“三慶”,進京祝厘演獻壽戲之后,京都始以“徽班”之名稱之。
“進京”之后,徽班留駐當?shù)?,兼收并蓄進行、迎合京城社會審美,進行藝術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很快被上層社會和市井平民所接納與歡迎,乃至追捧,被稱之“徽班”。從此各地陸續(xù)進京獻藝的多種聲腔的班社,都不約而同集于“徽班”、“徽調”的大纛旗下。安慶地區(qū)走出的各路彈腔班都也改稱為“徽班”,所唱也統(tǒng)一稱“徽調”。此后“彈腔”之名對外漸漸不再使用,只用于那些固守田園的“家鄉(xiāng)班”。
有許多人認為,“徽班進京”吸收其故鄉(xiāng)大量戲曲人才北上,安慶地區(qū)一定是內里空虛一片蕭條,因此而導致安慶徽班(彈腔)的衰落。其實,恰恰相反,徽班在京城的輝煌業(yè)績,帶來的是對家鄉(xiāng)業(yè)內人士的激勵和強大的刺激,增強了社會對戲曲市場的期望,提高了平民百姓對辦家班、辦科班、辦戲班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于是以懷寧石牌為中心的皖江平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徽班科班接踵舉辦,戲班一茬茬一撥撥再次流向四方。至同光年間,尚有在辦科班育出眾多名伶。如程秋香,又名雙香,攻正生;洪云,又名雙云,攻小生;雙壽,外號“豬頭雙壽”,攻小丑;雙慶,攻武二花臉;雙福,攻老生;還有雙書、雙貴等,可考者十數(shù)人,同出“雙”字一科,大多投身徽州徽班。其中,程秋香,生于同治七年(1868),演出于太平、徽州等地,他能戲頗多,在皖南徽班中無出其上。又常為各班“打劇本”,其楷書集成,附記工尺、鑼鼓等,圈點推正,行家稱之為“點不漏”,成為一代名師。
此時期的徽班遍行南北,大大推動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一大批藝術家,在省外的知名者有記載200余人,除早期的崔學京、郝天秀、高朗亭之外、還有程長庚、王九齡、楊月樓、王鴻壽、楊小樓、曹鳳至、產桂林、郝蘭田、楊隆壽以及郝金官、產金福、產白福、產金傳等,更有許多家族舉家外出,有的落戶外埠生根開花。如京滬的夏奎章、余玉琴、楊隆壽、葉春善等許多戲曲教育家,成為京、滬、京劇世家。據《皖優(yōu)譜》載,僅在京名伶164人,其中安慶(含各縣)籍88人,泛指皖人者43人,共131人這些在志書及京都梨園史料中多有記述(本文不重考述)。再如富庶的江蘇“里下河”及浙江的“杭嘉湖”地區(qū),也成為安慶徽班活動的聚集地,并培養(yǎng)了許多名伶,為南派徽班做出獨特的貢獻。還有不少徽班與各地聲腔相融合、聯(lián)姻,甚至繁衍出新的劇種。這些徽班都能自發(fā)地保存著以樅陽腔、石牌腔、吹腔、安慶梆子、撥子、二簧調(皮簧合流)的徽班藝術基因,甚至早期腔調名都保存至今。(注8)
安慶地區(qū)在徽班進京后,外出的戲班難以數(shù)計,以下僅選部分予以簡述:
(一)懷寧縣徽班:“同樂堂”,建于石牌鎮(zhèn),道光建班,活動至民國時期(約1821-1949)。班主先后有王尚如、何熙賢、王楚榮等,演于皖省各府及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主要劇目有《天水關》《借東風》《走麥城》《斬太后》等,主要藝人生角有郝松前、郝蘭田、朱尚涼、陳伯牙;旦角有陳翠林、邵志貞、姜和發(fā)、孔珍如;凈行有向武州、容球、李家山;丑行有邱三、鄧樂林、黃演旺等。同治御班頭程長庚回故鄉(xiāng)來探親,應該班伶友之邀在石牌鎮(zhèn)友情演出《華容道》(飾關羽)和《借箭》二劇,倍受好評。(注9)
“四喜堂”,建班于石牌鎮(zhèn),道光至光緒間活動(約1821—1900)。班主胡尚發(fā)、華培發(fā)、鄭元海,演于安慶、石牌、三橋,以及徽州等地,遠至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省,演出拿手戲《收周倉》《春燈謎》《九更天》《追韓信》等,主要藝人生行有胡尚卿、史尚樂、查尚勛、華培發(fā);旦行有邵玉培、余平伢、潘久送、徐天生;凈行有容佩和、施亮、鄭元海、華興旺;丑行有陳力山、劉鳳飛、夏彪等。該班系懷寧名班,程長庚回鄉(xiāng)探親時,應邀演《華容道》,程飾關羽,鄭元海飾曹操,華興旺飾周倉,譽為佳配,佳話長留。
“同慶堂”,建于縣城安慶城區(qū),活動在道光至民國間(約1825-1948)。班主馬尚發(fā)、湯玉林,主要藝人生角有楊崇高、談觀哉、薛觀彩、檀大個子、丁桂龍;旦角傅玉祥、桂發(fā)旺、金翠英、洪翠仙、盛旺財;凈角有郝慶山、馬留安、何放;丑角有趙勤生、夏昌學、丁池等。往下演于安慶、池州、蕪湖、鎮(zhèn)江、南京,往上演于九江、武穴、黃石等沿江城市,演出劇目有《反西涼》《戰(zhàn)呂布》《失街亭》《空城計》《甘露寺》《鬧天宮》等?!叭龖c”班主楊月樓在光緒八年前后,回家路過安慶,受“同慶堂”邀請演出《轅門斬子》和《大鬧天宮》,獲“楊月樓技藝蓋世”的評價。
“新義和班”起班于石牌鎮(zhèn),班主潘賢陽,建班于道光,活動至同治(1821-1874)。演出于石牌、安慶、銅陵、蕪湖和江蘇省鎮(zhèn)江、揚州等地,主要藝人生角有潘政法、陳訓和、張宏發(fā)、潘知和;旦行有產美玉、邵流河、邱山橋;凈行有陳斗應、韓玉煤、潘可伢;丑行有汪姚送、胡禮金、蔣丙炎等。演出劇目《千里走單騎》《李陵碑》《定軍山》《忠孝全》《斬經堂》等。該班咸豐初年在揚州演出,深受歡迎。太平天國時期(咸豐五、六年)參加石牌新城(貓山)演出,得到軍民好評。
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使南方天下大亂,導致皖江地區(qū)徽班發(fā)展受到挫折,許多徽班解體,藝人改行停業(yè)。石牌一帶的藝人自發(fā)組班投太平軍或參與其部分活動。其中有:
“新義慶班”建于石牌鎮(zhèn),班主邱良才,活動于咸豐年間(1853-1861),演出于以石牌為中心的皖河地區(qū),主要藝人有曹尚旺、曹德和、劉進生、范培令,凈行寧獻初、段清河,丑行程正飛、阮四毛等40余人。該班參加了石牌新城竣工演出。班中大部分伶工參加了太平天國的活動。
“天六堂”,建于石牌鎮(zhèn),班主潘龍記,咸豐末至民國16年(1861-1927),活動于本埠及周邊縣鄉(xiāng)。主要藝人有汪狗伢、查炳奎、向春玉等30余人,班主潘龍記,文武花旦,曾于南昌掛頭牌,紅極一時,主持該班后改唱老旦。旋即棄徽調改唱黃梅戲(徽黃合唱),增加《山伯訪友》《賣花記》等一批黃梅戲劇目。
“老陽春”(石津堂、祝春堂),建于石牌鎮(zhèn),班主汪瑞全、程秋香,清同治初建班活動至建國后(約1862-1953)?;顒拥赜蛲罱氖啤矐c,湖北的黃石、漢口,最后落戶于徽州。主要藝人有程秋香、程泰香、程邦香、吳自忠、盧發(fā)科、何希壽、潘賢求、王懷玉、高其發(fā)、程本善等數(shù)十人。該班于光緒十年(1884)前后,由漢口流轉至江南徽州,遂落居歙縣,程秋香在此定居娶親成家(晚年回石牌)。程秋香將安慶彈腔藝術進一步與當?shù)亍盎罩莅唷毕嗳趨R,興盛一時。
“新陽春”(一),建于懷寧清河鄉(xiāng)溫橋,班主陳朗照,清同治間創(chuàng)班,活動至民國年間(約1862-1945),主要在安慶府六縣及池州府東流、至德、貴池、銅陵、青陽等地。主要藝人容和勝(有活周瑜之譽)、黃士進、徐祖喜(尤擅《蓮花庵》之邵氏)、路根炎、何桂山、阮施章、查瑤珠、段春發(fā)、侯妙水等。
“新長春”,建于懷寧三橋鎮(zhèn),班主徐三保,清同治建,活動至民國(約1862-1948),主要活動于皖西南、皖南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主要藝人有陳九香、陳來榜、畢發(fā)旺、齊二珠;凈行有咎觀贊、馬贊文、徐三保(有“活張飛”之譽);丑行有鄭根生、路建等。該班凈行出色,故凈行戲多,與同時代的同樂堂、四喜堂、同慶堂合稱“懷寧后四大徽班”。
“新陽春”(二),建于清河鄉(xiāng)溫橋,班主曹嵐溪,光緒至民國間活動于皖江平原各縣城鄉(xiāng)。主要藝人生角有陳劉根(科班出身,擅須生,技藝精湛)、夏昌送,高士英、何畢送、黃老二、夏發(fā)科、阮宏魁、丁新成等,清末后向京調轉化。
“春意堂”,建于光緒年間,設址懷寧縣石牌鎮(zhèn)皖河楊家牌,由當?shù)芈殬I(yè)伶工楊開榮、汪樹寶、程富爾、熊春江等組建。班主熊春江有“活徐策”之譽。在安慶府各縣及廬州府之舒城、潁州府之霍丘、六安州之霍山及英山等地演出,民國年間停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楊家牌地方的部分原“春意堂”職業(yè)藝人和一些業(yè)余京劇藝人組成一個半徽半京的業(yè)余班社,稱“楊家牌業(yè)余京劇社”。有演員60余人,行當齊備,衣箱完整,能演出140多本劇目,還擅長武戲,1984年還演出過《鐵公雞》。
由于是楊月樓的故鄉(xiāng),1981年5月、1982年元月,國家文化部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馬彥祥、余從、汪效倚、屠楚材、潘仲甫等專家學者曾專程前來考察訪問、觀劇并合影。
“天樂堂”,建班于石牌鎮(zhèn),班主汪德旺,光緒至民國活動于皖江平原懷寧、望江、潛山、太湖、宿松及湖北黃梅、廣濟等縣。主要藝人張桂山、陳天三、李瑚來、沈榮奎等。
“雷聲堂”,建于石牌鎮(zhèn),班主魯玉伢,光緒至民國活動于石牌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主要藝人有陶觀元、魯玉伢、高士芳、高重珠、錢滿林、潘良旺等。
上述戲班,基本是徽班向晚期徽班過渡,而從民國十年(1921)左右改調“京腔”(京二黃)者漸多。以下為徽京合演的班社。如:
“同義堂”,建班于石牌鎮(zhèn),班主戴保龍,民國初至新中國成立后,活動于皖江平原各縣及江南東至、貴池等地。該班為1949年4月23日在縣城安慶解放后率先入城班社之一。“同聲堂”,建于石牌鎮(zhèn),班主楊旭章,民國初年至新中國成立初活動于皖江平原各縣及江南的東流、至德等地,1949年4月,該班進縣城安慶城。“大四喜”,建于懷寧公嶺鎮(zhèn),班主先后有丁仁根、華協(xié)和、黃遠來,民國初至新中國成立初活動于懷寧、桐城、潛山等縣城鎮(zhèn),1949年3月24日石牌解放后與黃梅戲“仁義班”合演于懷寧劇院,1956年改名懷寧縣黃梅戲劇團。
“新長春班”,班址懷寧三橋,班主陳傳榮、陳傳松等,光緒至民國活動于皖江地區(qū)。
(二)其他縣徽班
望江縣:嘉道年間,望江伶工在外埠成名者眾,如董秀容、檀順林、檀天祿、劉慶表等先后在北京的“三慶班”“春臺班”成為班主。朝代更替必會帶來局勢不穩(wěn),民國初年,汪正奎等許多奔走于外埠“掛牌”的藝人,回鄉(xiāng)挑頭邀集藝友組“天樂堂”“同慶堂”等班,此時的班社實際是晚期徽班。到了1930年,城內的系列票友社“國劇社”“國風社”以及“華陽平劇社”“帥家下屋京劇團”紛紛建立,形成觀劇熱潮,出現(xiàn)一批優(yōu)秀京劇藝人,建國后大多被各縣黃梅劇團聘請“改口”唱黃梅戲。(注10)
宿松縣:宿松廖河灣是戲鄉(xiāng),自明代嘉靖年間廖姓族人廖景湖建廖河灣古戲臺(今存)以來,不間斷有目連戲、高腔、彈腔、采茶戲、黃梅戲在此演出。宿松縣居皖江西部與鄂東黃梅縣毗鄰,境內時興采茶戲,彈腔發(fā)展稍遲,班社不多,但陳漢溝一地據說清代后期有兩個徽班,活動于本地和鄂東一帶。
太湖縣:“合記新長春徽戲班(后為京戲,晚期為黃梅戲)”,由七姓合資建成,光緒八年(1882)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設址太湖縣徐橋鎮(zhèn),活動于太湖、望江、懷寧、潛山,遠至鄂東、贛東北,先期演徽戲,清末演京戲,民國后演采茶戲,有時“徽、黃合演”。
潛山縣:“新長春班”又稱“阮大麻子徽班”,是一個潛、懷兩地藝人共建班社,約建于光緒二十年(1894),班主是潛山縣阮桂香,該班由潛山余井阮家店及懷寧縣黃龍一帶人員組成,主要有華協(xié)和等,主要演出地區(qū)是本地鄉(xiāng)鎮(zhèn)?!霸S文和班”。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班址潛山縣,班主許文和。兼演京劇、徽劇和木偶戲,民國后改唱黃梅戲。
桐城縣:桐城縣早期徽班,乾隆年間已于外地巡演,亦在縣內演唱,演員技藝甚高,衣箱服飾充裕,配備齊全,每年都要在張宰相府演出“春節(jié)拜年戲”“端陽戲”“中秋戲”(演戲可抵消藝人的“租賦田課”)。清后期由“皖桐大四喜”繼承這一傳統(tǒng)。
安慶市區(qū)的徽班(徽、京班):“安慶徽班”(或曰李世忠徽班),建于同治時期,班址在安慶市區(qū),班主李世忠,演出徽調皮黃戲。李世忠原籍河南固始,本名兆受。系太平天國叛將,被清廷招撫并封官。后因事革職,定居安慶時,又開辦“安慶徽班”并辦有戲曲科班,廣征名角,羅致人才,班中兩位石牌籍頂級名角:“活呂布”產桂林和“武生宗師”楊月樓,給安慶徽班、科班錦上添花。此期,李世忠充分運用戲班、科班中名師優(yōu)伶之便,“頻約善才”聘請文士,對徽班的演出劇目、對藝人的口述戲詞進行記錄、整理、???、審核、“刪除贗本”選留佳作,收集了當時流行于南北各地的“皮簧腔系”劇目47種(另有昆腔二種),編成一部《梨園集成》付梓,光緒四年始編,光緒六年由安徽竹友齋刊印發(fā)行。(注11)
安慶彈腔自清初以樅陽腔(吹腔)起家,經歷多次重大變革,終于建成獨具一格的彈腔藝術(皮黃)體系,轟轟烈烈雄踞中國劇壇250余年,完成徽劇向京劇的衍變,豎起一座戲曲豐碑。其偉大的業(yè)績,波瀾壯闊的發(fā)展史,是應該全面、完整、準確地記載于中國戲曲史典籍。
(注1)1.詳見《中華戲曲》總21期拙文《崔學京、程長庚、關羽戲》,山西古籍出版社,351-363頁;2.清光緒三年續(xù)修,《潛山崔氏族譜》第35卷,崔學京及子女譜文。
(注2)“宜慶”以下5彈腔班社簡介,均據懷寧縣戲研專家張亭資料整理。
(注3)朱萬曙《“徽郡風化將頹宜禁說”所見“徽班資料”》整理。《戲曲研究》第68輯。
(注4)據安慶地區(qū)《戲曲志訊》望江戲曲志(綜述)資料整理。
(注5)潛山縣5彈腔班均據《安慶市文化志》徽劇、班社釋文及潛山戲曲資料整理。
(注6)山東、廣東、湖北、湖南、江西5省資料,均見《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概述,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15-16頁。
(注7)《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徽劇”,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83-84頁。
(注8)1.據《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劇種”,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2. 據《安慶市文化志》黃山書社,《安慶市志》黃山書社。3.安慶《戲曲志訊》及各縣《戲曲志綜述》等資料整理。
(注9)自懷寧徽班“同樂堂”以下15個班社資料,均據懷寧縣戲研專家張亭資料整理。
(注10)以下5縣徽班資料,分別據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潛山縣、桐城縣戲曲史料整理。
(注11)田硯農《“梨園集成”及其編者李世忠》一文,《安慶文史資料》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