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潔
內容摘要: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悠悠文化是我們得以長遠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國得已繁榮發(fā)展的精神食糧。語文課是扎實文化發(fā)展的寶貴基地,老師作為引領者和指導者,他們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至關重要?;诖?,本文主要針對課堂中老師的介入語言滲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臘八粥》 語文課堂 介入語言 方言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通過自己獨特的文字散發(fā)魅力抒發(fā)情感;每一個故事都傳神而動人,每一首詩歌都婉轉而悠揚。唯有讀,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才能理解文字,感悟文章,熏陶文本。我就以《臘八粥》為例,教學中不僅要力求課文的語境的完整,讓學生在語境中反復讀,在朗讀中學生們走進文本,還要認識天真可愛的八兒,認識鄉(xiāng)土味的作者沈從文,并與作者對話,在這其中,老師在課堂中的引領式語言至關重要。
一.簡約而不簡單的導入語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作文的開頭導入、音樂演奏的前奏序曲等一樣,起到一個課前鋪墊的作用。然而很多教師并不以為然,認為有沒有課堂導入,課堂導入的好壞對整個課堂教學影響不大或者有人甚至認為根本沒有什么影響,只要在課堂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做好就行了。其實這真的是一種誤解。課堂導入是銜接課間休息與上課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學生在課間休息了幾分鐘之后,如何才能讓學生迅速的從休閑狀態(tài)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課堂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很快的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程的學習中。心理學研究結果也表明,令學生耳目一新的”新異刺激“會是學生很快的將精力轉移。由此可見課堂導入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針對不同年級特點、不同學科特點、不同課型特點的導入,會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會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印象深刻,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課程內容??傊?,一堂好的課,離不開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更離不開好的開始,這正如俗話說的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比如《臘八粥》這一課,我們大可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引入課題,用簡練而具象的語言抓住孩子的心。因為面對五年級的學生,過多的導入部分有時候會顯得有一些累贅多余。簡單的用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見面,老師這樣的語言馬上可以為課堂營造一種“語文”感;用文中“老老少少都變成了孩子”這樣的一幅氣韻流轉的風俗畫吸引孩子,又可以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一步一步,有的放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上。
在經(jīng)歷了三四年級中段的教學過后,我也有了比較深切的體驗。倘若一節(jié)課的起頭好,那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成功地迅速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將學生有效地引入到了課本中來,相對而言,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我深深地認同——因為只要牢牢地抓住學生在每一節(jié)日常課堂中的思維,就能夠讓學生的語文思維緊緊地圍繞課堂、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運轉,也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而有效地提高這堂課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時,我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作為10后,對周恩來總理的認識不夠全面,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與背景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課前就利用拓展閱讀書目上的相關性文章,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在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后,我又使用了這樣的語言作為這篇課文的導入語:“愛動腦筋的同學們,你們是否還記得拓展閱讀書目上,首都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不顧嚴寒,個個自發(fā)走在長安街上,等待總理靈車到來的感人情景呢?不知你是否有思考過:周總理的逝世為什么會牽動著那么多百姓的心呢?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穿越時光的隧道,去看看總理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是不是和你們一樣,課堂上也是積極舉手發(fā)言呢?通過了解周總理的學習生涯,我相信你們就能夠找到百姓們如此愛戴周總理的原因了!”果不其然,那天的讀書聲都比平時要高昂的多!事實勝于雄辯——這樣引人入勝的導語,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同學們深挖課文的興趣,還可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巧妙地引入到課本中了。這不就是我們老生常談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嗎?
課堂中的提問到追問再到反問,老師的語言不再讓學生感覺到壓抑和緊迫,反而是在這樣一個一氣呵成的過程中,用生動的導語、巧妙的點撥、啟迪了學生智慧,讓學生無形中感悟了文本,浸潤了文化。難道不是潤物細無聲嗎?
二.亮眼而不搶眼的插入語
還是說回到《臘八粥》這篇課文,它節(jié)選自沈從文早年的小說《臘八粥》的前半部分,沈從文的這篇小說是敘事性體裁,非常細致地刻畫了人物的淳樸和善良,這就需要讀者們去細細感悟。但是只品讀一個事物往往總是單調的,孩子們學科知識的取得和學科外能力的形成,必須依靠課堂內外知識的有機結合。其實要想解釋這其中的門門道道也不難,這就好比是做菜,菜的本身是有機蔬菜還是有機牛肉,我們無從決定,但給這道菜配上合適的配菜和佐料,豈不是錦上添花了嗎?其實在文本中已經(jīng)有了十分精彩的資源,細膩深情的沈從文有著這樣的內心自白——“我心中對記憶里的河水、夕陽、鄉(xiāng)音,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們初讀時必定是心有懨懨,到底是何種愛?只怕不是說說而已吧?此時,配菜和佐料就應運而生了!老舍先生曾經(jīng)在北京的春天里寫過這樣的一段話:“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用上老舍的點評來相機補充,孩子們恍然大悟了!為何會愛?當然是愛它的珍惜、愛它的珍貴!比之長篇大論,這語言顯得更為簡潔凝練;比之老師的贅述,這語言又顯得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用上這樣豐富的資料,在課堂中有趣地“插上一腳”,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和體驗課堂,難道不是畫龍點睛,相得益彰嗎?
三.生動而不生硬的方言
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素質教育已不再僅僅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如果為了教育而教育,如果學習和生活要脫軌,又該有多少的傳統(tǒng)文化該被遺忘呢?明珠之所以是明珠,正是因為它具有那份獨一無二的亮點。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沈從文先生在文中的方言運用尤為多,且多而不燥。他的小說中插入了許多當?shù)氐姆窖?,如“松勁、白胡胡、碗盞、上燈、花生仁兒面東東的、赤飯豆害水膨脹……”等等。很少會有孩子對這樣的語言產(chǎn)生興趣,因為這是沈先生的方言,不是我們的方言,我們不懂呀!這個時候,倘若老師是用簡單的釋義和粗糙的領讀略過,又該少了多少樂趣呢?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文化卻一脈相承。例如江南水鄉(xiāng),吳儂軟語;例如東北三省,豪放不羈。雖然東西南北又南轅北轍,各地方言風格迥異又融合了各地的風俗,但語言是相通的,正是語言為我們傳承文化、感受文化架起了一座不可缺少的橋梁。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用你熟悉的本地方言說一說,整個課堂就活起來了!在詩意靈動的氛圍中,孩子們一定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文章的內容,認識文章的特點,從而體會到這些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同時也有利于他們進入這樣別開生面的情境中學習。讀真情,悟真實,露真心。
說起方言,我們土生土長的常州吟誦可是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呢。我在教學三上古詩《望洞庭》時,就順應天時地利與人和,借助常州吟誦的這種傳統(tǒng)音樂形式,帶著學生們吟一吟、誦一誦。在給到方言版本的常州吟誦和普通話版本的唱一唱兩種表現(xiàn)形式的選擇時,同學們顯而易見地更青睞于常州吟誦。在悠揚的古琴聲中,土生土長的常州人洋洋自得地哼唱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也絲毫不怯,一邊學著常州話,一邊咿咿呀呀地吟著、誦著……可想而知,這首《望洞庭》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這堂課后,同學們一直追著問我什么時候再來一次常州吟誦與課文的結合,但我深知,這樣的課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必須有合適的文本和適宜的情境,才能做到完美結合。因此,在我們有機會將本地方言與語文課本生動有機地相結合時,一定不要錯過這場完美的“音韻旅行”。
四.普通而不平凡的總結語
英國文學理論家西德尼指出:“形象的語言更能打動和深入人們的心靈,更能占據(jù)其心田?!?對于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來說,每個單元形象的總結語富有魅力,它像歡跳的山泉叮叮咚咚的流進學生們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風,吹開他們的笑臉。形象有趣的語言可以把深奧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再現(xiàn)教材內容,使學生產(chǎn)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色”之感。
每個單元的課教學臨近尾聲時,教師的總結語言顯得尤為重要。單元中的文章各有千秋,有時是一篇沉浸在海夜望星、內含無限鄉(xiāng)愁的美文,有時是一篇論點清晰、論證完整的科學性文章,有時是一篇結構清晰、表述意猶未盡的記敘美文……例如我在教學部編版四上語文第三單元的課文時,從圍繞三種觀察方法的《古詩三首》,到觀察爬山虎特點的《爬山虎的腳》,再到按時間順序觀察的《蟋蟀的住宅》,帶著同學們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們多方面的不同觀察,最后適時地加入總結語點睛——葉圣陶先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爾觀察了很久,終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過程;比安基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了燕子筑巢及孵蛋的情況。我們也可以試著進行連續(xù)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同時布置從而將課文和習作精準銜接。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觀察方法,對觀察對象進行連續(xù)觀察,還能運用圖文結合、填寫觀察日記表等形式記錄下來。普通而不平凡的總結語,如同一杯醇香的濃酒,讓人品來唇齒留香,也總能讓學生事半功倍地學習。
面對教育,我們時常向往這樣的情境:在廣袤的大地上,教師和學生像一棵棵正在長大的樹,既吮著大地,又直上藍天。愿每一位教師用上自己精彩的語錄,為學生播撒下雨露,在他們靈魂的版圖上留下平和、恬淡的美麗符號。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龍虎塘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