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夏天是屬于蟬的季節(jié),蟬的叫聲是每個慵懶夏日的背景音樂。但是,美國有一種蟬,每17年才叫一次,像鐘表一樣準確。
世界上有3000多種蟬,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年生的,每年繁殖一次。也有一些蟬以2-4年為一個周期。1633年,有人描述過一種產自北美的蟬,周期極長。但直到18世紀初期,美國的昆蟲學家才最終確定了這種蟬的周期——17年。一百多年后,又有一種周期為13年的蟬被發(fā)現(xiàn)了??茖W家把這兩種奇怪的蟬統(tǒng)稱為“周期蟬”。
這兩種蟬總是在5月下旬開始破土而出,沿著樹干爬到高處,發(fā)出瘋狂的求偶叫聲。它們必須抓緊時間找到伴侶,因為大自然留給它們的交配時間只有一個星期。之后,雌蟬把卵產在樹干內便死掉了。經過2-8周的孵化,幼蟲破殼而出,掉到地上,鉆進土壤,依附在大樹的根部,一邊吸食植物汁液,一邊等待時機再次破土而出。
這一等就是16年(或者12年)。
其實,17年蟬早在第8年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成熟了,但它們體內似乎有個鐘表,不斷提醒它們要耐心等待。直到第17年的那個夏天,蟬們好像約好了似的,一起沖出地面,完成新的一輪生命周期。
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qū)只生存著一種周期蟬,科學家按照它們的出土日期和分布范圍,把北美的周期蟬分成了大約15個按照羅馬字母命名的“窩”。比如,2004年出現(xiàn)在美東大部分地區(qū)的周期蟬是第X號窩(羅馬數(shù)字10),這一窩蟬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是研究得最透徹的窩之一。
科學家首先想弄明白的問題是:這種蟬為什么選擇在地下生活那么多年?這樣做肯定會減少繁殖的效率啊。這個問題現(xiàn)在基本上有了定論。原來,周期蟬最早出現(xiàn)在大約180萬年前,那個時候北美正處于冰河期,氣候極不穩(wěn)定,經常會遇到冷夏。成年蟬需要很高的氣溫,假如它們出土后正好遇到低溫,就死定了。科學家經過計算發(fā)現(xiàn),假如在1500年的時間里每50年出現(xiàn)一次冷夏,那么7年蟬的成活率是7%,11年蟬的成活率是51%,17年蟬則是96%。顯然,周期越長,成活率就越高。
下一個,也是最有趣的問題:周期蟬的周期為什么總是質數(shù)?
眾所周知,質數(shù)是除了它自己和1以外無法被任何整數(shù)整除的數(shù)。有一種理論認為,周期蟬為了避免相互爭奪糧食,便進化出質數(shù)周期,減少了相遇的次數(shù)。比如13年蟬和17年蟬每221年(13乘以17)才會同時出現(xiàn)一次。
可是,這個理論經不起推敲。事實上,13年蟬和17年蟬各自有自己的活動區(qū)域,兩者很少重疊。1998年在密蘇里地區(qū)出現(xiàn)過一次第X號窩和另外兩窩13年蟬同時出現(xiàn)的奇景,但是這種情況很少發(fā)生。另外,蟬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地下,相互爭奪最厲害的食物應該是植物的根,這和它們的生命周期就沒什么關系了。
1977年,著名古生物學家史蒂芬·杰·古爾德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周期蟬這樣做是為了避開自己的天敵。他指出,很多蟬的天敵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假如周期蟬的生命周期不是質數(shù),那么就會有很多機會和天敵的周期重疊。比如12年蟬就會和周期為2、3、4、6年的天敵重疊,被吃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2001年,德國科學家馬里奧·馬科斯設計了一個數(shù)學模型,間接地驗證了這一假說。在這個計算機模型里,蟬和天敵們的生活周期一開始都不固定,但是兩者都會隨機地發(fā)生變異。如果周期重疊,蟬就被吃掉。經過N年的演化后,蟬的周期無一例外地會停留在一個質數(shù)上。
達爾文的支持者肯定喜歡這個理論,因為它把周期蟬的這個“神來之筆”變成了一個進化論框架下的數(shù)學模型。另外,這個理論還產生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質數(shù)生成器”。原來,質數(shù)是沒有規(guī)律可言的,大質數(shù)很難找到,需要用計算機一個一個地算?,F(xiàn)在好了,只要把前提條件變化一下,輸入這個“質數(shù)生成器”,就能自動得出一個質數(shù)來。
這個故事講到這里似乎很完美了,其實不然,很多昆蟲學家仍然有疑問。比如,為什么目前發(fā)現(xiàn)的周期只有13年和17年兩種?為什么大多數(shù)蟬的周期并不是這樣的?這些疑問都很有道理,但研究起來十分困難。康涅狄格大學的生物學家克里斯·西蒙認為,馬科斯提出的數(shù)學模型之所以還沒有被證偽,是因為這個理論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辦法驗證。比如,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周期蟬的天敵,能夠符合這個理論的前提條件。所以,只有先搞清周期蟬控制時間的原理,以及它們的遺傳方式,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揭開周期蟬的秘密。已經有科學家利用1998年在密蘇里出現(xiàn)的那次罕見的重疊,讓13年蟬和17年蟬交配,看看它們后代的周期會變成怎樣。
但是,很顯然,這項研究需要很長的時間,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說起來,周期蟬不能算是害蟲,研究它的周期對人類一點實際價值也沒有。不過,人類的好奇心是無窮的??茖W的發(fā)展就是這樣,一開始也許只是出于好奇,但沒準就能找到一個突破性的大發(fā)現(xiàn),就像那個“質數(shù)生成器”那樣。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話,趕緊去美國的伊利諾伊州吧。按照科學家的計算,一種13年蟬的第XIII號窩馬上就要在那里出土了!
(林一摘自上海三聯(lián)書店《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