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好多諜戰(zhàn)劇里邊,差不多都能看見這么個橋段。這邊倆人正忙著接頭傳遞情報呢,那邊,“咣”的一腳,屋門踹開,一大幫人端著盒子炮,呼呼啦啦就往屋里沖,嘴里還得嚷嚷一句:“不許動,老實點兒!”
這么個緊要關(guān)節(jié)上,傳情報的人,多數(shù)把情報拿起來往嘴里一塞。劇情要是再激烈點兒呢,負(fù)責(zé)逮人的這位還得沖過去,一掐吃情報這位的嗓子眼兒:“不許咽!給我吐出來!吐出來!”
您再看吃情報的這位,閉著嘴,緊嚼,跟嚼醬牛肉似的,臉上還得掛著特不忿兒的表情,意思好像是說“不吐不吐就不吐,看你能把我怎么著”。
嚼來嚼去,嚼到最后,吃情報的這位,腮幫子一努,眼珠子一鼓,那么一較勁兒,嗓子眼兒來回鼓涌那么兩下,把情報往肚子里一咽,負(fù)責(zé)逮人的這位就算徹底沒咒兒念啦。
公元1697年,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上御駕親征,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電視劇《康熙王朝》里就演過,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康熙遠(yuǎn)征噶爾丹的時候,跑在前頭沖鋒陷陣,當(dāng)先鋒官的,是他的大兒子,官稱大阿哥。
大阿哥見天兒老惦記著戧太子的行,以后他好面南背北,登基坐殿,當(dāng)皇上。好不容易逮著這么個機(jī)會,那得玩兒了命地表現(xiàn)呀。老話講,露臉離顯眼,就差那么一哆嗦。大阿哥光想著露臉,可就把顯眼的事兒扔到腦袋后頭去啦。孤軍冒進(jìn),一個沒留神,中了噶爾丹的埋伏。
只聽得一聲信炮響亮,緊接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那是殺聲陣陣,人喊馬嘶。大阿哥站在馬鞍鞒上,手搭涼棚,四外一看,只見一排排、一列列都是連營,徹地連天,一望無邊,兵似兵山,將似將海,簪纓滾滾,甲葉搖搖,戰(zhàn)馬嘶鳴,長槍林立,刀吐寒光,劍生殺氣。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是風(fēng)雨不透、水泄不通。
一般的人,見著這么個陣勢,當(dāng)時沒準(zhǔn)就能嚇得尿了褲子。大阿哥可不含糊,手里掄著寶劍,督著手下的八旗兵丁,跟噶爾丹死磕,死磕到底。噶爾丹這邊沖鋒,大阿哥那邊反沖鋒。大阿哥這邊要是沖鋒呢,噶爾丹那邊就反沖鋒。兩邊就這么你沖過來,我沖過去,拉鋸戰(zhàn),誰也打不過誰,頂上牛了,耗上啦。
噶爾丹不怕耗,人家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打仗,有主場優(yōu)勢,想吃飯,想喝水,隨時都有,二十四小時服務(wù)。大阿哥那邊頂不住呀,隨身就帶了三天的干糧。身上帶的那點兒糧食吃完,那就只能找根繩兒把嗓子眼兒系上,餓著肚子跟噶爾丹打了。
眼瞅自己這邊要玩兒完,大阿哥不敢滲著,麻利兒的,給康熙皇上寫了封告急文書,把自己這邊的情況交代了一下,讓爸爸趕緊發(fā)救兵過來。要是晚一步的話,咱爺兒倆可就見不著啦。
大阿哥寫完告急文書,叫來身邊的一個親兵,讓他帶著文書和令箭,連夜闖重圍,找大部隊搬救兵。臨把告急文書交到親兵手里以前,大阿哥特意囑咐了幾句,大概意思就是說,這里邊寫的都是咱們的軍事機(jī)密,你心里有點兒數(shù)。萬一你沒闖出去,讓人家給逮著了,這個東西千萬不能落在噶爾丹手里。要不然的話,咱們的底可就泄啦。
親兵把告急文書貼身揣起來,把胸脯子拍得啪啪響:“爺,您放心,人在,情報在!”
嘴上說得挺硬,等到闖營報號,見真章兒的時候呢,三撲棱兩撲棱,就讓噶爾丹的人從馬上給撲棱下來了,情報沒送出去。情報沒送出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里呀。這哥們兒還真不含糊,當(dāng)時把那份告急的文書從懷里掏出來,跟手就往嘴里一塞。
噶爾丹的人知道這位身上有重要情報,不敢耽誤,從馬上跳下來,一個箭步躥過去,伸手就把他的嗓子眼兒給掐住了:“不許咽!給我吐出來!吐出來!”
您再看這位,不吐不吐就不吐,使勁兒嚼,嚼來嚼去,嚼到最后,腮幫子一努,眼珠子一鼓,那么一較勁兒,嗓子眼兒來回鼓涌那么兩下,然后呢,哇的一聲……有朋友問了:“咽了吧?”
咽了?哪兒那么容易咽哪?!拍電影是拍電影,好多東西都是假的,做個樣子,放到生活里邊,不見得靈。就說吃情報這個事兒,我小時候真玩兒過。
那位問了,謙兒哥,您玩兒這個干什么?
您看您這話問的,小孩兒可不就是這樣嗎?電視上看見什么東西,覺得有意思,自己就得試試,要不現(xiàn)在的電視節(jié)目怎么都得特意打上幾個字,說未成年人請勿模仿呢?
要是說這情報只是二寸來寬一張小紙條兒,當(dāng)時趕上個急勁兒,一閉眼,一狠心,也就咽下去了??梢钦f,一整張紙,哪位有興趣可以試試,且得嚼呢,且咽不下去呢。光跟嘴里拿唾沫把這張紙給它洇透了,多少就得費點工夫。
我吃的還是作業(yè)本里邊,普通的一張白紙。要是換成現(xiàn)在的A4打印紙,好家伙,要是不蘸點兒芝麻醬,撒點兒鹽和孜然,再喝兩口水, 潤潤嗓子,輕易您還真吃不下去。它根本就不往嗓子眼兒里走。要是趕上對方手疾眼快的話,掐住了嗓子眼兒,愣往外掏,十有八九,真能再把這張紙給掏出來。
康熙親征噶爾丹那會兒,就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了。遇見什么情況,軍情緊急,派傳令兵帶著情報出去,走到半道上就讓噶爾丹的騎兵給截住了。傳令兵,那都是忠誠可靠的人,眼瞅著自己讓人家給截了,第一件事兒就是銷毀情報,把文件掏出來往嘴里一塞。
親征噶爾丹,是跟草原上打仗。草原的環(huán)境本來就干燥,傳令兵讓人攆得跟兔子似的尥著蹶子跑了半天,那也是口干舌燥。情報塞進(jìn)嘴里,嚼,使勁嚼,費老半天勁兒,還是干的,死活咽不下去。
咽不下去,可就給噶爾丹這邊的人留了鉆空子的機(jī)會了。脾氣好點兒的,掐著嗓子眼兒,從嘴里愣往外掏,要情報不要人命。碰上脾氣不好的呢,干脆“噗”地給一刀,然后從死人嘴里消消停停地往外掏。
一回不顯,兩回不顯,三回,四回,老遇見這種事兒,康熙皇上就得想個招兒,解決問題。怎么個解決法兒呢?
那時候正好是秋天,離著軍營沒多遠(yuǎn)的山上,漫山遍野,紅乎乎一大片,長的全是野生的山楂樹。御膳房的廚子里有位高人,去山里摘了好多野山楂。把野山楂摘回來以后,拿小刀,一個一個地去籽兒,然后加上白糖,擱在大鍋里煮。野山楂煮得爛爛糊糊,成了果醬以后,往干凈的青石板上一倒,然后跟攤煎餅似的,再給它攤平了,攤薄了,弄成一整張。
山楂醬熱的時候跟糨糊差不多,徹底涼透了以后,就凝住了。攤在青石板上這一整張山楂醬涼透了,定形了以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從石板上揭下來,裁成四四方方、一小張一小張的,就可以往上寫情報啦。
寫完情報,卷成一個小卷。傳令兵懷里揣著這種情報出去,再遇見半道上有人截,當(dāng)時就掏出來往嘴里一塞,那是入口即化,想往外掏都來不及。
那位問了,水果的品種多了去了,寫情報,為什么就非認(rèn)準(zhǔn)山楂了呢?
這事兒,掰扯起來,也容易。望梅止渴的故事,好多朋友都知道。山楂跟梅子一樣,它酸哪,不用吃,光看一眼,嘴里立馬就能流酸水兒。傳令兵騎著馬,跑得嗓子眼兒都快冒煙了,山楂塞進(jìn)嘴里,哈喇子立馬就能下來。這么著的話,能加快情報銷毀的速度。換成葡萄、大蘋果、大鴨梨什么的,都沒有這么好的效果。
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寫情報的“紙”是拿山楂做的,北方好多地方管山楂又叫紅果兒。古時候軍隊打仗,互相傳遞消息的文件,也可以叫“傳單”,這個意思跟現(xiàn)在說的傳單不一樣??滴趸噬蟼鬟f情報的這種山楂做的“紙”,從此就得了個名兒,叫“果子單”。
再后來,天下太平,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老百姓慢慢就把這段故事給忘了,這才把傳單的“單”改成了煉丹的“丹”,成了現(xiàn)在咱們吃的果丹皮。這事兒不是我瞎說的啊,康熙親征噶爾丹那會兒,有個幫辦軍務(wù)的大學(xué)問人叫高士奇,他寫了首詩叫《果子單》,專門講這個事兒。這首詩是這么寫的:
紺紅透骨油拳薄,滑膩輕碓粉蠟勻。
草罷軍書還滅跡,嘴來枯思頓生津。
(桑果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于謙: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