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迎迎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和難點。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大多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探索出一條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意象教學是攻破古詩詞教學難點的策略之一。
整合意象點,明確隱含意義
意象是整首詩或者一句詩的核心意義,學生理解了意象的含義,便能大致了解整首詩的意思。筆者將小學階段的幾種主要的古詩詞意象進行了整合,列舉如下。
一是思親意象。例如,登高、月亮、搗衣、鴻雁等,有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含義?!鹅o夜思》一詩中就有月亮意象的使用。詩人通過“明月”形象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心緒憂愁、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二是客旅意象??吐迷姸嘣诟吣昙夒A段學習。在客旅詩中,若是見到秋風、梧桐、芭蕉等詞語,學生便能大致把握這首詩的感情。例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就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客居他鄉(xiāng)、思念妻子的感情。三是憂國意象。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四是送別意象。送別詩在教材中很常見,總結歸類后會發(fā)現(xiàn),送別詩有一個共性,即時間+地點+人物+事物。例如,在《贈汪倫》一詩中,時間是未知(讀者可以自行補充,不影響對詩的理解),人物是李白、汪倫,地點在舟上,事物是桃花潭水,而將這些詞語聯(lián)系起來便是整首詩的含義。
深入故事中,加深詩詞印象
意象教學實際上是深入了解意象詞語的來源,以及它背后的意義。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中的“劍外”“裳”都和意象有關?!凹磸陌蛵{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中的“巴峽”“巫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為什么是“穿巫峽”,為什么“下襄陽向洛陽”,都需要學生理解。因此學習古詩詞時,若學生只是翻譯詩句的意思,就難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聯(lián)系古與今,締造文化自信
意象教學將古人的語言與現(xiàn)在的生活進行串聯(lián),從而締造了一部古今歷史,衍生了古今文化。在意象用典中,有許多詞語與現(xiàn)在的用法大為不同,甚至含義南轅北轍,然而也有一些詞語一直沿用至今,讓古人今人的思想進行連線、融匯。例如,韓翃的《寒食》中“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中的“五侯”是運用典故,泛指權貴豪門,而現(xiàn)在“五侯”在中國已經消失不見。然而,“文房四寶”等詞語一直沿用至今。
意象教學策略在古詩詞教學中有其獨到的作用和意義,教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為學生增強古詩詞鑒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植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