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朝
作為一個以文化旅游和民俗人文紀實為主要題材的攝影人和繪畫愛好者,為繼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及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的需要,我對有著厚重歷史積淀的出土文物很感興趣,尤其喜歡青銅器,幾乎有展必看,情有獨鐘。三星堆之旅圓了我的青銅夢,那批文物的輝煌歷歷在目,那些青銅神器帶給我的感動至今難忘。
那是3年前的9月,我們一家三口到成都探親,借此去參觀三星堆遺址和博物館。大侄子開車,從成都市區(qū)向位于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三星堆遺址進發(fā)。我們趕到目的地附近時,已經(jīng)下午3點多,下車問路后,從一條田間小道穿行,直奔三星堆遺址。
走到祭祀坑前面的廣場時已經(jīng)下午4點了,天空忽然陰云密布,好像要下雨。然而,僅僅幾分鐘后,陽光又擠出云縫拋灑下來,兩只雨燕尖叫著飛過頭頂,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抬頭的瞬間,一個似乎有著歷史滄桑感的畫面記錄了下來。
拾級而上,到了一個平臺,沒有看到有啥建筑,一問才知道,原來我腳踩著的厚厚的玻璃下面就是地坑。此時,陽光忽然又感覺太亮了,玻璃上反光很厲害,根本看不清楚地下的東西。我只好把相機盡量抵近玻璃先拍攝下來,回京后經(jīng)電腦后期處理除掉反光才較清楚地看到了玻璃下面的東西。
三星堆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據(jù)說一個叫燕道誠的農(nóng)民為了安裝水車,要排出水坑里面的淤泥,而發(fā)現(xiàn)了一批玉器;1934年,華西協(xié)和大學博物館的美國專家葛維漢有過發(fā)掘,據(jù)說還請過當時國內(nèi)很有影響力的川籍學者郭沫若來辨認一批東西,粗略認為是周漢之間的遺存;1953年,四川省成立了文物管理機構(gòu),專家就到廣漢三星堆遺址附近收集了一批文物;上世紀60年代,四川大學成立考古專業(yè),又選中了廣漢進行發(fā)掘;1986年,三星堆兩座祭祀坑被發(fā)現(xiàn);2000年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對東西南北城墻始筑與廢棄年代,小城、大城當中錯落的布局以及城址周圍的聚落進行了初步確認……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1號和2號祭祀坑的發(fā)掘奠定了三星堆遺址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地位,專家推測這是商時期古蜀人一個級別非常高的中心聚落,很可能曾經(jīng)是古蜀人的國都。
至于為何坑里的大量石器、玉器、金器、銅器、象牙等有過打碎和焚燒的過程,曾經(jīng)有過一種說法認為是外敵入侵,把神廟、宗廟給搗毀了,這種說法后來被否定了。另一種判斷是兩個坑反映了當?shù)毓逃械膬x式和習俗,是為祭祀或者類似用途而設(shè)的。古蜀人經(jīng)過一定的年限,或者在一種活動進行以后,就要做儀式,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好東西拿來祭祀,之后埋在坑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這些直接體現(xiàn)在遺址遺存上。不過,究竟是什么樣的祭祀活動還是個謎。
我們離開祭祀坑,快速走到不遠處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告知:你們快點看,馬上要閉館了。一座漂亮之極的巨大青銅神獸就出現(xiàn)在眼前,讓我一下子定住了腳步,竟然呆看了好幾分鐘。那特有的光澤和柔和的色彩非常漂亮,讓神獸熠熠生輝。這是我進館拍攝的第一件寶物,印象深刻。
在解說員引導下,我來到一面巨大的青銅面具面前。面具上那斑駁陸離的銅銹、氧化斑、鑄造的工藝水平都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特別是看著那奇特而夸張的表情,似乎聽到那個面具在低聲述說著幾千年前的風風雨雨和不為人知的秘密!不知道為何,我忽然渾身發(fā)冷,這不是外星人吧?問過之后我被告知,遠古的蜀人具有一種特別的審美,認為不管地位高低,不管是神還是人,不管官職大小,這可能是公認的最好的一種面部表情,所以我們看到的青銅面具臉部的造型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
可是許多銅人的大眼睛為什么不表現(xiàn)瞳孔呢?原來這也有說法:大眼睛的銅人可能有幾種身份,其中一種可能是薩滿一類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可能是一個叫做鼓蒙的一群很特殊的人,有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會不會是被迫的自殘?不得而知。
在常年攝影實踐經(jīng)驗積累下,眼前這獨特面具的造型和質(zhì)感讓我深感震撼,器物透散出來的內(nèi)涵、對比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足以說明古蜀人的非凡想象力達到相當高的藝術(shù)審美境界,構(gòu)思之巧妙、制造技術(shù)之精美甚至現(xiàn)代人都難以逾越……時間的關(guān)系,我來不及贊嘆,來不及細看,更來不及多想,趕快尋找適當?shù)慕嵌?,調(diào)整好光圈、速度、感光度,按下快門……。
三星堆時期屬商晚期,各種器物跟中原的商文化趨同,也有大型化傾向,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還有玉璋,也是1米多長,這應(yīng)該是文化強盛的體現(xiàn)。當然三星堆也有小型器物,比如牙璋,從1米長到兩三厘米長的都有。
有專家說三星堆時期是古蜀文明的巔峰,也是依據(jù)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的器物來推斷的?,F(xiàn)在來看,四川發(fā)掘了那么多古蜀文明的遺址,還是以三星堆為最,這里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銅器、最大的玉器、最重的金器。
在祭祀坑出土的典型器物中,有幾件被稱為鎮(zhèn)館之寶,坊間流行所謂一金二玉三銅的說辭,即:金權(quán)杖、玉邊璋、玉牙璋、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立人像。其實,我認為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國之重寶。
特別值得研究的是這根金杖,要破解金杖之謎,先從它的外觀看起。金杖長1.42米,重700多克,含金量大約有90%,非常純。金杖上的圖案刻得極為精美,鳥馱著一支箭,箭頭射到魚的身上。鳥的形象勾喙、蹼腳,這些都是水禽的特征。怎么解釋這個鳥與魚的組合圖案?稍微對古蜀國歷史了解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文獻記載中的蜀王之一“魚鳧”。相傳,他為解百姓之困,化身為魚鷹(也稱魚老鴰),因此魚鷹也成為了古蜀國人的圖騰。作為攝影師,我們都拍攝過漁民養(yǎng)魚鷹打魚的畫面,現(xiàn)在才知道,竟然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約有4800年至3000年商時期我國巴蜀地區(qū)的古文化遺存的金杖之上,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之源遠流長,讓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堅持文化自信。
我在展廳里看到有三棵青銅樹,都是精美絕倫,可惜燈光布局有點不合理,拍成的圖片曝光不太均勻,還好后期做了一些補償。
1號青銅神樹高3.96米,釆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一次性鑄造而成。神樹由底座、樹枝(9根上翹的枝頭的花果上,分別站立著一只太陽神鳥)和龍(神樹下部懸著一條頭朝下尾在上的神龍)組成;樹座略似青銅神樹的圓錐狀,底座呈圓環(huán)形,上飾云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云氣紋。樹干接鑄于山頂正中,干直,樹根外露。樹干上有三層樹枝,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在樹椏和果托下分別鑄有火輪。在樹的一側(cè),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面頭,劍狀羽翅。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yīng)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保@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的青銅單件文物,是真正的國寶重器。
2號青銅樹僅保留著下半段,整體形態(tài)不明,下面為一圓盤底座,三條象征樹根的斜撐之間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雙手前伸,似乎原先拿著什么東西。樹干每層伸出三根樹枝,它的枝頭有一長一短葉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圓圈,與1號青銅神樹基本相同,但枝條的主體外張并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不同于1號青銅神樹。
有趣的是第三棵青銅樹叫發(fā)財樹,也叫招財樹,難道幾千年前夏商時期古蜀人就有發(fā)財?shù)钠碓噶耍?/p>
神樹是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說,可見于戰(zhàn)國秦漢時的《山海經(jīng)》和漢代的《淮南子》,指的是扶桑和若木這兩種樹。文獻記載,古人認為大地兩端有兩棵樹,東邊的叫扶桑,西邊的叫若木。它們長在山上,是所有樹里最高大的。太陽升起之前在扶桑上休息,落下之后在若木上棲息。要理解這個故事很簡單,站在古人的立場來看,離天最近的是山,山上最高的是樹。人遠遠地看著太陽升起,就像從樹上鉆出來;遠遠地看見太陽落下,就像掉進樹叢里。太陽要在天上移動,于是古人想象上邊住了10只鳥,負責來回搬動太陽。
在我的求證問詢下,一位解說員簡要介紹了關(guān)于青銅樹的五種說法:一是最常見的扶桑說,二是若木說,三是建木說,四是圖騰說,五是薩滿說,這五種說法中我對薩滿說比較感興趣。從原始宗教中的薩滿藝術(shù)進行分析、解釋青銅樹的內(nèi)涵,以1號青銅神樹為例:這棵青銅神樹分為三層,代表的正是天界、人界和地界的三層宇宙空間,而每層樹枝上的小鳥,則是充當溝通上下界面之間的信使與精靈。每層的樹枝向三個方向分杈,似乎代表著每層世界的象限分布,而沒有樹枝的方向則有一條身貫天地的龍。實際上,三星堆文明或許已經(jīng)知曉龍在中原文化中的含義,因而將其作為東方的象限的代表,為東方華夏的神靈。
作為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的博學會士,我對宗教習俗一直比較關(guān)注,也采訪拍攝過國內(nèi)各地的以薩滿為主的宗教祭祀儀式。聽完第五種說法,我再次仔細看了青銅神樹,果然發(fā)現(xiàn)神樹上有一只獨特的鳥,鳥頭鑄成了人面,這是不是在暗示此造型就是代表了薩滿巫師,表現(xiàn)了其在祭祀儀式中在魔力的作用下,進行其身份的轉(zhuǎn)換,以便于進入天界溝通神靈呢?
從這個角度考慮,原始人類對于世界的神秘與畏懼,會讓其深信物質(zhì)世界是處于精神力量的控制之下,而原始宗教則借助象征主義來指向終極或者超自然的境界,三星堆的這些文明遺存,整體上而言可能就是一種超自然境界的象征與符號。三星堆先民創(chuàng)造出宗教信仰的微縮宇宙,祭祀則通過宗教儀式與象征符號的運用來上順天意、下服民心。
我們時間有限,基本上看到啥就趕快拍攝啥,后來索性逃離開講解員,自己看。匆忙中漏掉了很重要的青銅鳥形器柄,有些遺憾。
不過,我把最重要的器物之一青銅縱目面具拍了下來,算是萬幸。這個面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征。第一,鼻子大而鉤,是我們中國人說的鷹鉤鼻的夸張塑造;第二,嘴非常大,嘴角都快到耳朵的位置了;第三,瞳孔呈柱狀突出,是在說它與鷹一類的猛禽有關(guān),而縱目是為了向大家顯示,其眼睛非常敏銳,看得又遠又精準;第四,耳朵不是耳朵,是鳥的翅膀。其他出土的青銅器也有類似的,比如青銅人像的頭上戴一個冠,冠上有兩只翅膀,形狀完全一樣。因此,可以確認縱目面具展現(xiàn)的形象有人的面孔,也有鳥鷹的特征,但不是人,也不是鳥,是神。它是一個復合型的半人、半鳥、半神,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青銅面具,寬138厘米,高66厘米,眼睛呈柱狀向外凸起16厘米,一雙雕有紋飾的耳朵向兩側(cè)充分展開,是否向我們證明確有千里眼順風耳呢?
匆忙中,瞥到青銅眼形器,這些飛鏢一樣的眼睛又當何解?我如墜五里云霧,不管他,先拍下來,以后另補功課吧。
我還記著在1986年兩個祭祀坑發(fā)現(xiàn)出土展出的1300余件文物中,青銅神壇被稱為國之重寶。青銅神壇的造型復雜,包含各種信息,極為豐富,如今我們有幸看到修復過的神壇總高度為53厘米,底層是獸形座,二層是4個立人,三層是高山,最上面是一個方斗型的神殿建筑物,每面鏤空雕刻著5個古蜀人。
底層一正一反站立的神獸腳踏象征大地的圓型底座,可以理解為代表“地”。為什么神獸是一反一正站立呢?仔細看神獸的腿部,左腿紋飾從內(nèi)向外旋轉(zhuǎn)為逆時針方向,右腿紋飾從內(nèi)向外旋轉(zhuǎn)為順時針方向,其紋飾大概代表陰陽的意思。
第二層四個立人呈現(xiàn)抱手狀,據(jù)說手中原本握著的是牽住神獸的繩子,讓人聯(lián)想起《山海經(jīng)》、甲骨卜辭中記載的負責掌管著一年四季變化的“四風之神”。傳說中的四神描述都與蛇有關(guān),它們手里拿著蛇或腳上踩著蛇,暗示著太陽周天的運行軌跡。那這4個人像手里拿著的器物又有何意義呢?結(jié)合三星堆出土的持璋小人像來看,手里的璋分叉的端是朝上的,對應(yīng)天。而這里的器物分叉端朝下,則有可能與大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緊密相關(guān)。4個立人象征著人界,代表著古蜀國巫祭集團的高級祭司,他們與天上的“神人”動作相似,似乎寓意著人神共鳴。
第三層四周包圍著的山峰象征著通往天界的天梯。
第四層方斗型的神殿建筑物,應(yīng)該象征著天界。方型建筑的每面五人像的正上方站立著1個人面鳥身的神人像,面部露出神秘的微笑,昂首挺立,作展翅飛翔狀。
天界住著人面鳥身神、太陽神鳥和神人,由此可知當時人們對于太陽和神鳥的崇拜。從整體來看,神壇頂層的方型建筑與圓形大地,展現(xiàn)給人一種天方地圓的整體視覺效果。山峰之上住著神,山峰之下、大地之上住著人,大地之下住著神獸。古蜀人的高級祭司們通過特定的祭祀動作,向蒼天里住的神與大地里住的神獸進行禱告,祈求蒼天大地的庇護。人在天地間承上啟下,是陰陽的結(jié)合體,人類通過內(nèi)心與天地交感,以達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看了這件青銅神壇,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天人合一不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最高境界么?
整個展廳里最令人驚訝和感嘆的是那個重約180公斤的青銅大立人像,釆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是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這件青銅立人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人們看到它從腰部拆斷為兩節(jié)??梢酝葡耄敃r擊打的力度是相當猛烈的,修復后的立人像底座高80厘米,人像高172厘米,冠高10厘米,人像及底座通高2.62米。 立人像面部特征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豎狀,寬闊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個穿孔。腦袋后端有發(fā)際線。立人像身軀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張,兩只手呈抱握狀。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的頭部與同時期出土的青銅人頭的造型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擁有身體的雕像僅此一件,并且十分高大,不知道新出土的青銅器中是否還能有這樣的人像?
從繪畫角度看,這不是一件寫實風格的雕像,軀體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這件巨大雕像表現(xiàn)的肯定不是一般意義的人。后來,經(jīng)過學者們不斷考證論述,基本認定青銅大立人像代表的是古蜀人的國王兼巫師一類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時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權(quán)威性的領(lǐng)袖人物,是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
當然,除了青銅器,我還拍攝了一些極有價值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有陶盤、陶盉、陶罐、三足陶壺、玉劍、玉斧、玉石原石等。
走進三星堆遺址博物館,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欣賞著各種青銅器和其他文物,想象著神秘的古蜀人的祭祀和生活,思考著薩滿說與道家天人合一的哲理的契合,甚至想象中與那些黑暗中被一束光照亮的青銅面具對話,這一切帶給我心靈的震撼,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從三星堆遺址及之后的金沙遺址考古看,古蜀國確實長期處于神權(quán)政治的氛圍中,古蜀人的祭祀活動始終貫穿著那個3000多年前甚至還不止的神秘國度,正如青銅器館中央一組雕塑群像畫面中的題字:“青銅鑄就人間神國?!?/p>
看那束神秘之光從天窗瀉下,活脫脫似一個仙境,我用廣角鏡頭不失時機記錄了下來,算是對我鐘愛的青銅器的最后致敬。
離開三星堆遺址博物館時,穿過一個框架組合的門廊,一眼看去如同是穿越古代和現(xiàn)代的大門……里面、外邊兩個世界兩重天。
天色已晚,最后回頭望了一眼博物館的遠景,館體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xiàn)代氣息為一體,力圖表現(xiàn)三星堆文化的蒼古雄渾及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那座頗有特色的建筑在天邊最后一縷霞光的反射下竟然散發(fā)出神秘的暖光……
我知道,幾年后我還會回來的。
地址: 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西安路133號
交通:成都到三星堆距離不到30公里,交通便利。自駕車:108國道(至廣漢)、成綿高速(至廣漢)。高鐵:可乘坐成綿樂城際列車,到廣漢北站,乘坐1路公交車,在瀏陽名苑換乘10路公交車,到三星堆博物館站。景區(qū)直通車:在成都景區(qū)直通車武侯祠服務(wù)點(每天11:30發(fā)車)或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服務(wù)點(每天12:30發(fā)車)乘坐,一站直達無障礙往返。其他車次:成都市區(qū)內(nèi)乘坐1、7、45、63、69、70、71、83、302路公交車至昭覺寺車站,換車至廣漢僅需要20分鐘,廣漢至三星堆乘坐6路、10路公交車即可達到。
時間:綜合館(第一展館)8:30-18:00、青銅館(第二展館)8:30-18:30
門票:72元/張
電話:0838-5651550、551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