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濤,景何仿,王維紅,郭笑笑,郭新霞
(1.北方民族大學 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3.北方民族大學寧夏智能信息與大數(shù)據(jù)處理重點實驗室,寧夏銀川 750021)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受土壤鹽漬化危害的面積共計0.9×108hm2,約為全球土地面積的7%,而且這一數(shù)字還在繼續(xù)上升。進入21 世紀后,土壤鹽堿化問題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寧夏引黃灌區(qū)鹽漬化耕地主要集中在銀川以北的區(qū)域,主要包括銀川市興慶區(qū)、賀蘭縣、大武口區(qū)、平羅縣、惠農區(qū)和農墾集團公司所屬的南梁農場、前進農場、賀蘭山農牧場、暖泉農場和簡泉農場,該區(qū)域耕地總面積1.7×105hm2,鹽漬化耕地面積占到50.7%,嚴重制約了當?shù)剞r業(yè)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2]。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寧夏土壤水鹽動態(tài)的研究集中在鹽漬化土壤的分布格局及特征[3],草甸濕地土壤鹽分的分布和空間累積特征[4],土地利用強度變化和土壤鹽漬化程度的關聯(lián)度[5],以及鹽分時空運移變化機制和形成機理[6—7]等方面。何文壽等[8]分析了不同類型鹽漬化土壤水溶鹽含量與其電導率的關系。樊麗琴等[9]對平羅縣西大灘和石嘴山市惠農區(qū)禮和鄉(xiāng)星火村鹽堿地土壤鹽分特征及相關性開展了研究。李重陽等[10]根據(jù)銀北灌區(qū)的土壤鹽漬化時空分布特征,提出了鹽漬化分區(qū)治理重點及相應治理措施。然而,針對寧夏引黃灌區(qū)西干渠沿岸土壤鹽分特征分布規(guī)律方面的研究比較少。西干渠沿岸位于寧夏引黃灌區(qū)西部,土壤鹽漬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本文以西干渠沿岸的南梁農場土壤鹽漬化問題為研究對象,對土壤各土層鹽分、pH 值及含水率的變化進行量化分析,并對土壤鹽分特征和主要影響因子進行剖析,旨在掌握西干渠沿岸土壤水鹽運移規(guī)律,為改良土壤鹽漬化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jù)[11]。
寧夏引黃灌區(qū)位于黃河上游下河沿—石嘴山兩水文站之間,涉及銀川市、青銅峽市、永寧縣、平羅縣、石嘴山市等市(縣)的引黃灌溉部分,共計11 個市(縣)和20 多個國營農、牧、林場。寧夏引黃灌區(qū)以青銅峽水利樞紐為界,分成衛(wèi)寧灌區(qū)與青銅峽灌區(qū)[12]。灌區(qū)內分布有眾多的渠道系統(tǒng),總長1 540 km。寧夏引黃灌區(qū)屬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灌區(qū)年均蒸發(fā)量1 100~1 650 mm,年均降水量180~210 mm,年內降水分配不均,農作物主要依靠灌渠從黃河引水灌溉。
西干渠于1959 年冬興建,是青銅峽河西灌區(qū)自流部位海拔最高的一條新干渠。干渠沿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邊緣北行,貫穿青銅峽市、銀川市、賀蘭縣等市(縣),止于平羅縣崇崗鎮(zhèn)暖泉村,尾水入第二農場渠。西干渠現(xiàn)全長113 km,最大引水量60 m3/s,實際灌溉面積4.67 多萬hm2,同時肩負著銀川市以及賀蘭山沿線防洪重任。南梁農場地處寧夏首府銀川市北郊20 km。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0.53 多萬hm2,以灰鈣土、半固定沙丘、白僵土和鹽土為主。
項目組綜合考慮土壤鹽漬化情況、土地利用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利用GPS 定位技術,在南梁農場布設10 個樣點,如圖1 所示。于2019 年9 月,項目組利用土壤取樣器、環(huán)刀等儀器進行取樣,共取樣20 份。
圖1 取樣點分布
根據(jù)南京土壤研究所編著的《土壤理化分析》[13]中的方法對土樣進行鹽分及其組成的測定。采集的土樣在室內自然風干,研磨,過1 mm 篩,按水土比5:1 配制土壤浸提液,測定各種鹽離子含量,其中CO32-和HCO3-采用雙指示劑中和滴定法測定,Cl-采用硝酸銀滴定法測定,SO42-采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間接絡合滴定法測定,Ca2+和Mg2+采用EDTA 滴定法測定,Na+和K+用火焰光度計法測定。pH 值采用pH 計測定[14]。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運用Excel、SPSS 25 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ArcGIS 10.2 和Matlab 軟件繪制土壤水鹽分布圖。
為了直觀地反映研究區(qū)土壤鹽分分布特征,本文對所有土樣的影響因子(pH 值、8 大離子及全鹽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變異系數(shù)、偏度、峰值等參數(shù),如表1 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域土壤pH 均值約為8.6,說明土壤呈堿性分布,且堿性較強。表1 中最后一行為K-S(Kolmogorov-Smirnov)檢驗,根據(jù)其值可以判定pH 值、八大離子含量及全鹽量是否服從正態(tài)分布[15—16]。通過對土壤各鹽分因子和pH 值進行K-S檢驗可知:土壤pH 值雙側漸進顯著性檢驗值P>0.05,在概率分布上均服從正態(tài)分布;其余各土壤鹽分因子雙側漸進顯著性檢驗值P<0.05,均為非正態(tài)分布。
表1 研究區(qū)域土壤各離子含量、全鹽量及pH 值的統(tǒng)計特征
變異系數(shù)反映了土壤鹽分含量空間變異強度。研究區(qū)土壤CO32-、Cl-、Ca2+、Na+、K+含量的變異系數(shù)均大于1,屬于強變異,說明各因子空間分布不均,變化率較大;pH 值,HCO3-、SO42-、Mg2+含量,全鹽量及含水率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1,表明這些因子空間分布比較均勻,變化率較小,其中土壤pH 值變異系數(shù)值最低,說明南梁農場堿性土壤分布較均勻且相對穩(wěn)定。
本文通過Pearson 相關分析,給出了土壤全鹽量、含水率、pH 值與鹽分離子間的內在相關程度,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全鹽量與SO42-、Ca2+、Mg2+、Na+均呈極顯著正相關,其中與SO42-的相關性最高,相關系數(shù)高達0.969,其次為Na+,相關系數(shù)為0.967,說明土壤全鹽量受SO42-、Na+影響最大。另外,從表2 還可以看出,以上各鹽分離子含量也呈正相關關系。其中Na+與SO42-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shù)為0.989(P<0.01),其次為Mg2+,相關系數(shù)為0.915;SO42-和Ca2+、Mg+的相關性也較強,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42 和0.882。K+與CO32-呈極顯著負相關,說明兩種鹽分離子基本不存在同一土壤樣品中。土壤含水率與pH 值、K+呈顯著負相關??梢酝茢喑鲈搮^(qū)域可溶性鹽主要為硫酸鹽,存在形式為Na2SO4、CaSO4、MgSO4等。
表2 研究區(qū)域土壤鹽漬化指標的Pearson 相關分析矩陣
為了更準確地分析該區(qū)域離子分布狀態(tài),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土壤鹽漬化的主導因子進行分析。通過對土壤全鹽量、pH 值、CO32-、HCO3-、Cl-、SO42-、Ca2+、Mg2+、Na+、K+以及方差土壤含水率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和主成分載荷矩陣,如表3~表4 所示。可以看出,前3 個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由此判定主成分個數(shù)是3,其中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9.157%,17.493%,12.860%,前3 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89.510%,說明可以用前3 個主成分近似代表原來11 個成分所包含的信息。
表3 土壤鹽漬化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表4 主成分載荷矩陣
在第一主成分中,具有較大的正向載荷值,數(shù)值分別為0.969,0.949,0.933,0.922,說明全鹽量、Cl-、SO42-、Na+這四個指標與西干渠土壤鹽漬化關系密切,可以大體代表西干渠土壤鹽漬化狀況。在第二主成分中各成分的載荷值相對較低,土壤含水率、Ca2+與pH 值的載荷值相對較大,分別為0.874,0.356,0.254。在第三主成分中HCO3-、CO32-、Ca2+的載荷值較大,分別為0.736,0.583,0.370,說明南梁農場附近受碳酸鹽影響較大。
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研究區(qū)域不同深度下土壤鹽分空間分布狀況,本文利用ArcGIS 10.2 空間分析模塊中的徑向基插值對研究區(qū)域0~20 cm 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全鹽量以及含水率進行插值,并繪制其空間分布圖,如圖2~圖5 所示。
圖2 0~20 cm 土層全鹽量分布
圖3 20~40 cm 土層全鹽量分布
圖4 0~20 cm 土層含水率分布
圖5 20~40 cm 土層含水率分布
從土壤全鹽量的整體空間分布可以看出,土壤全鹽量呈現(xiàn)“北高南低”趨勢。該區(qū)域地形南高北低,利用西干渠從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引水自流灌溉,黃河水中的鹽分在灌渠水流的作用下,滲入西干渠沿岸土壤中,部分鹽分會通過排水溝重新回到黃河或其支流中。然而,西干渠沿岸北部地勢較低,滲入土壤中的鹽分無法通過排水溝全部排出去,鹽分逐日累積,從而形成了土壤含鹽量“北高南低”的現(xiàn)狀。從全鹽量的垂向分布來看,研究區(qū)域土壤表層(0~20 cm)的全鹽量一般高于深層土壤(20~40 cm)的全鹽量。這是因為取樣是在2019 年秋季進行的,這段時間大部分農作物已經(jīng)收割,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強烈蒸發(fā)作用,從地下運動到地表,從而也將鹽分帶到地表。
從土壤含水率的整體空間分布看出,0~20 cm土層含水率呈“東高西低”趨勢,這是由于在南梁農場的東部區(qū)域多種植枸杞,在西部地區(qū)多種植玉米,使得整體含水率呈現(xiàn)“東高西低”的趨勢。而在20~40 cm 土層,可以看出含水率整體分布呈現(xiàn)“北高南低”的趨勢,這是由于該區(qū)域地形南高北低,且利用西干渠從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引水自流灌溉,從而導致北部地區(qū)地下水位較高,20~40 cm 土層含水率呈現(xiàn)“北高南低”的趨勢。
本文圍繞寧夏西干渠沿線的土壤鹽漬化現(xiàn)狀進行了實測分析,并運用Pearson 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該區(qū)域土壤鹽分特征以及含水率分布進行了研究,得出反映該區(qū)域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影響因子,研究結果對于區(qū)域性土壤鹽漬化成因研究及土壤鹽漬化治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主要結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區(qū)域土壤pH 值均值約為8.6,最小值約為7.2,說明土壤主要為堿性土壤,且堿性較強。另外,土壤pH 值在水平方向上變異較小,分布比較均勻。
(2)土壤鹽分各指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CO32-、Cl-、Ca2+、Na+、K+含量的變異系數(shù)均大于1,變化率較大,空間分布不均,而pH 值,HCO3-、SO42-、Mg2+含量,全鹽量及含水率的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1,變化率較小,空間分布比較均勻。
(3)Pearson 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Cl-、Na+、SO42-為研究區(qū)域土壤鹽分的主要組成成分,且該研究區(qū)域可溶性鹽主要為硫酸鹽,存在形式為Na2SO4、CaSO4、MgSO4等。
(4)通過對取樣數(shù)據(jù)進行插值得到了土壤鹽分以及含水率的分布情況。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域土壤全鹽量的空間分布呈“北高南低、上高下低”的趨勢,即南部含鹽量較低,北部含鹽量較高,土壤表層含鹽量高于土壤深層,而土壤含水率呈“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