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丹 陳穎 井秀娜 梁嫣然 卜超 肖頌華 劉軍楊煉紅 黃穗喬 陶恩祥*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累及黑質-紋狀體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運動遲緩、肌強直和靜止性震顫的一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疾病。而帕金森疊加綜合征,除了黑質-紋狀體系統(tǒng)受累外,還出現(xiàn)一些其他神經系統(tǒng)病變的表現(xiàn)。臨床最常見的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是多系統(tǒng)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和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PD、MSA 和PSP 三者均有中腦黑質-紋狀體系統(tǒng)的受累,MRI中腦結構影像學上是否能加以識別及鑒別,尚不明確。本研究擬應用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技術,比較PD、MSA、PSP 三者MRI中腦結構測量學的特點,并探討MRI中腦結構測量學與PD各臨床特點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序貫性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7年12 月就診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神經科的患者,分為PD 組、MSA 組和PSP 組。對照組為非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或就診于體檢中心的健康志愿者。(1)納入標準:①PD 組:符合2015年國際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協(xié)會帕金森病診斷標準[1]。②MSA 組:符合2008 年第二次多系統(tǒng)萎縮診斷共識[2]。③PSP 組:符合1996 年美國國立神經系統(tǒng)疾病與腦卒中研究所與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學會推薦的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診斷標準[3]。④同意接受臨床量表評估及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檢查。(2)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帕金森綜合征,如血管性、外傷性、藥物性等;②其他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如皮質基底節(jié)變性、路易體癡呆等;③影像檢查發(fā)現(xiàn)腦梗塞、腫瘤等;④嚴重的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檢查。本研究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帕金森相關臨床量表評估 (1)采用國際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協(xié)會統(tǒng)一PD 評分量表Ⅲ(MDS-UPDRS Ⅲ)對PD 患者各項運動功能分別進行評分:①運動遲緩:條目4-8、14;②肌強直:條目3;③震顫:條目15-18;④中軸體征:條目1、2、9-13。(2)非運動癥狀評估:①PD 非運動癥狀評價量表(Non-Motor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 for Parkin-son's Disease,NMSS)、PD 自主神經癥狀量表(Scales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 Assess-ment of Autonomic Dysfunction,SCOPA-AUT)、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s Anxiety Scale,HAMA)、PD 睡眠量表(Parkinson' 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
1.3 MRI 檢查方法 MRI 檢查采用Philips 1.5T 或3.0T 超導型磁共振系統(tǒng)。所有病例組及對照組均行常規(guī)MRI 序列檢查。掃描序列為:IR TSE-T1W-TRA、TSE-T2W-TRA、IR TSE-T1W-SAG。掃描參數(shù)為:IR TSE-T1W-TRA:TR/TE:2000 ms/20 ms;FOV 230 mm×200 mm;slice thickness:5 mm;gap:1 mm;矩陣:384×256。TSE-T2W-TRA:TR/TE:3600 ms/100 ms;FOV 230 mm×190 mm;slice thickness:5 mm;gap:1 mm;矩陣:384×220。IR TSE-T1W-SAG:TR/TE:2000 ms/20 ms;FOV 240 mm×240 mm;slice thickness:5 mm;gap:0.5 mm;矩陣:320×246。掃描斷面定位標準:橫軸位掃描視野中心線位于矢狀位前連合、后連合處。
1.4 MRI 中腦結構測量學指標 所有影像由2 位有經驗的神經影像學醫(yī)師共同閱片。橫軸位T2WI 乳頭體和上丘平面評估:(1)中腦前后徑:雙側大腦腳交點到上丘交點之間的前后徑。(2)中腦被蓋前后徑:雙側大腦腳交點到中腦導水管中心的前后徑。(3)中腦頂蓋前后徑:中腦導水管中點到上丘后緣的前后徑。(4)中腦黑質致密部厚度:紅核和黑質疏松部之間的相對高信號為中腦黑質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測量SNpc 的寬度。MRI 測量學指標的標準化=Di實×(ICD均/ICD實)。其中Di實表示某待測結構徑線的實際測量值;ICD均表示所有研究對象顱內前后徑的平均值;ICD實表示該研究對象顱內最大前后徑的實際測量值。
1.5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運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時采用方差分析(ANOVA),組間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非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不齊的定量數(shù)據,采用Kruskal-Wallis 檢驗方法,組間兩兩比較采用Dunn-Bonferroni 法。MRI 腦結構測量學指標與臨床量表評分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病例組一般資料分析結果
2.2 PD、MSA、PSP、對照組MRI 中腦結構測量學指標分析 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病例組MRI 中腦結構測量學指標分析結果(M(Q1,Q3),mm)
2.3 PD 患者臨床癥狀與SNpc 厚度之間的相關性 見表3。
表3 PD 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與SNpc 厚度之間的相關性(r 值)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帕金森病患者MRI 中腦黑質致密部寬度明顯變窄,與PD 的病理解剖基礎相符,即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丟失,而多巴胺神經元最集中的地方是黑質致密部[4]。但黑質致密部變薄不是PD 特征性表現(xiàn),本研究發(fā)現(xiàn)MSA、PSP 黑質致密部寬度也顯著變薄,可能與MSA、PSP 也存在中腦黑質致密部神經元變性丟失有關[5,6]。提示,中腦黑質致密部變窄對于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疊加綜合征之間的鑒別意義不大,但對帕金森綜合征與健康人群的鑒別有參考價值。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D 的大多數(shù)運動癥狀,包括運動遲緩、肌強直和中軸體征,都與中腦黑質致密部變窄密切相關。隨著神經元丟失得越來越多,患者運動癥狀越來越嚴重。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D的自主神經系統(tǒng)癥狀也與黑質致密部有關。Braak[7]等根據PD病理改變提出了Braak分期,認為在PD運動癥狀出現(xiàn)之前,即中腦病變之前,已經有其他腦結構受累。部分PD患者在運動癥狀出現(xiàn)前5-10年就已有非運動癥狀。Braak 分期所涉及的各個腦結構病變有先后順序,但彼此如何相互影響目前尚不清楚。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PSP 有特征性的MRI 表現(xiàn),如中腦矢狀位呈“蜂鳥征”,橫軸位呈“牽?;ㄕ鳌保?-9]。本研究MRI 測量發(fā)現(xiàn),PSP 患者MRI 中腦結構改變主要集中在中腦被蓋,與PSP 病理基礎相符合。中腦被蓋徑線的改變,可為PSP與PD鑒別提供參考。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技術由于分辨率、敏感度有限,對腦結構的細微解剖顯示不佳,有一定局限性。近年來發(fā)展的定量磁敏感成像、彌散張量成像、神經黑色素成像等MRI 新技術[10],有希望能更早期識別PD和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