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襲擊泰國普吉島海岸當天,來自英國的10歲女孩蒂莉正和自己的父母在海灘上度假,憑著自己在地理課上學到的有關海嘯知識,挽救了100多名游客和旅店員工的性命。當時,小蒂莉正和父母在旅店前面的海邊,突然發(fā)現(xiàn)海水大面積后退,緊急著海水中出現(xiàn)大量的氣泡,遠處的船只隨著海浪猛烈顛簸。正當其他游客欣賞這一奇特景象時,蒂莉突然想起兩周前的一堂地理課上,老師曾說過這是海嘯的先兆。于時,蒂莉把可能發(fā)生海嘯的預測告訴了媽媽。她的父母馬上告知其他游客和旅店員工,紛紛撤退到高地上。當他們剛抵達高地時,只見驚天海嘯奔涌而來,一瞬間,眼前海灘就是一片汪洋,將那些逃生的人驚得目瞪口呆……蒂莉憑借敏銳的地理眼光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從而使100多名游客和旅店員工逃過了一劫。因此,我覺得地理教育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眼光,教會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思考、分析、判斷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所謂地理眼光,指的是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方法觀察、思考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v觀我們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多與地理密切相關,都能用地理知識、原理和規(guī)律來解釋。生活處處有地理,關鍵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
新課標要求“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我認為其本質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眼光,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的眼光來看問題;學會觀察、思考、探究;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從地理資料或圖象中提取有用信息,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眼光,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對地理產(chǎn)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學生對與地理知識有關的許多生活問題和現(xiàn)象因過于熟悉而熟視無睹,沒能思考它們與地理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抓住這點“空白”,從平時日常生活入手,在相關的地理教學中適當插入這些內容,并進而用地理知識闡述,無疑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和探究,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對地理知識也會變得樂學、愛學,并將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例如:12月22日為北半球冬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在冬至日前后,不妨問問學生:近段時間為什么學校放晚學比平時要早?今后的白晝長短將會如何變化?利用這些特定的時間進行相關教學,本身就是學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務生活。再如,利用我們這里秋天的一次降水過程和氣溫變化,進行鋒面知識的學習,教學效果特別好。這樣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地理現(xiàn)象的能力。
二、讓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玻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币虼?,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帶著一雙“地理眼睛”去觀察生活世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學過的各種觀察方法,主動觀察地理現(xiàn)象,從中發(fā)現(xiàn)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學地球運動中關于時間早與晚的問題時,因學生以同一地點的區(qū)時作為參照系來確定日常生活中的早與晚,這樣上午8:00就比9:00早一小時,但教材一般是以00經(jīng)線的地方時作為參照系來比較太陽日出的早與晚,這樣如果A地上午9:00就比B地上午8:00早一小時,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往往會將兩地的地方時比較與日常生活中同一地點一天內的時間比較相混淆。針對學生參照系選擇錯誤的實際,可先通過觀察模仿日照的地球儀后采用圖式法講解參照系的選擇問題,讓學生重新建構生活經(jīng)驗,實現(xiàn)從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學科思考。
三、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問題意識”。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促使其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chǎn)生問題;并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大膽提出來,積極思考,認真分析,尋求問題的答案;或是向老師同學們展示問題,讓大家參與到教學中來,相互啟發(fā),深入探究,合作學習,共同發(fā)展。同時,教師也要創(chuàng)設并提出有層次,有梯度,有思考價值,有探究意義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南極大陸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時,首先,提供相關資料和信息:⑴南極洲煤炭分布圖及煤炭儲量;⑵煤炭形成的重要條件——濕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⑶南極洲景觀圖片;⑷南極洲氣候特點。接著,讓學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如為什么南極洲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南極洲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說明南極洲曾有過濕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答案也異常豐富,如有的說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陸地是聯(lián)成一片的,南極本不在現(xiàn)在的位置,而在現(xiàn)在的赤道附近,那里的氣溫很高,降水很多,生長有大量植物,植物死亡后,被地層覆蓋,形成了煤。有的說南極一直沒移位,有煤,說明南極過去的氣溫比現(xiàn)在高,降水也很多。有的說南極過去是一片海洋,海洋里有大量海藻等海洋植物生長,后來就形成了煤。在開放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之中,能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地理的價值,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
四、讓學生學會提取有用信息
現(xiàn)代社會瞬息萬變,信息渠道豐富多樣,學生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這為學生運用地理眼光指點江山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各種媒體,搜集整理信息,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地理材料或圖象,找出直接信息;聯(lián)系所學知識,認真分析間接信息或隱含信息,揭示材料與地理現(xiàn)象、社會關系;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所提出的地理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知識整合和運用的能力。例如:讀“中國地形圖”中的水文要素時,讓學生找出我國主要的大江、大河,其發(fā)源地、流向如何?其發(fā)源地、流向與地形地勢是否有關系?哪條河流流量最大?這些河流中汛期有何不同?哪些會出現(xiàn)凌汛?這些河流中哪條的含沙量要高些?為什么?我國地形地勢特點對季風以及水能資源的影響如何?為什么說河流是氣候與地形的產(chǎn)物?對比我國人口分布圖、交通路線分布圖和城市分布圖,分析其與地形、河流之間是否有關系?
五、讓學生學會分析與解答
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因此,教師應通過引導、啟發(fā)、點撥,找準思維的切入點,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相互合作,嘗試探究等手段,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盡量用地理語言去表述,用自己的思維去篩選信息,理清思路,得出結論;引導學生變換方向、角度等方法,研究地理問題和現(xiàn)象,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發(fā)散性,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引導學生不惟師,不惟書,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jù)的闡明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教學“氣候變暖”一課時,提問“近幾十年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氣候變暖?”學生回答是由于大量燃燒礦物燃料釋放出大量的CO2,以及大量毀林,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溫室氣體大量吸收地面輻射造成氣候變暖。但有一位學生舉手提出了疑問: “2018年1月3日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氣溫低至零下29攝氏度,創(chuàng)130年來最低水平;南達科他州阿伯丁氣溫降至零下36攝氏度,打破1919年低溫紀錄,說明氣候在變冷。”雖然這種說法有待研究,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像這樣的疑問應該說是有份量的,這表明學生聯(lián)系了實際,動了腦筋,創(chuàng)新能力也有所發(fā)展。
六、讓學生嘗試實踐與應用
學以致用是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實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熱點,幫助學生準確,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分析解決生產(chǎn)、生活社會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就再自己身邊,知識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當今房屋的商品化是很高的,為了買到稱心如意的房子(主要是采光條件好),最好買的房子是一年到頭有陽光照射,但實際上買房子是不可能等觀察一年后再買,但急于買,又往往可能受到開發(fā)商的欺騙。因為開發(fā)商的樓房設計廣告圖都非常好,而實際中,開發(fā)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往往會縮小樓間距,以致很多房子的陽光會被遮擋。因此只要掌握了遮擋陽光的房屋高度和當?shù)氐木暥染涂蛇M行推算,得出正確的結論,購買到比較合意的房子。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地理教育中,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眼光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通過各種手段強化學生的地理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眼光,促進地理頭腦的形成,為培養(yǎng)未來合格公民而努力。而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眼光來看世界,正是地理課程標準的精髓。